西藏文化讲坛
6月21日下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西藏文化讲坛”第十一期开讲,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瑞雷受邀在线为广大观众作了题为“身体与象征:元明清三代帝王御容在雪域高原的供奉缘起与历史意义”的专题讲座。
王瑞雷研究员首先从敦煌卷子pt. 3451《张淮深变文》入手,利用文献追溯唐代皇帝御容供奉传统,并以敦煌莫高窟唐代帝王像与赞普像壁画为佐证,呈现了唐、吐蕃时期帝王像与赞普像所出现的语境。
随后,王瑞雷研究员通过对元代夏鲁寺护法殿龙凤御榻图壁画、布达拉宫藏明代永乐皇帝像、清代乾隆皇帝僧装像唐卡三个典型案例的细致分析,梳理出元明清时期西藏供奉皇帝御容的历史脉络,充分体现了汉藏文化交流交融的深入性和紧密性。其中,一些观点较具代表性。
比如,讲座引入《汉藏史集》与《穆钦吉祥幢传记》中两段藏文文献记载,印证了皇帝御容及其影堂在西藏的出现至晚可以追溯至元代初期。
比如,讲座通过对夏鲁寺护法殿龙凤御榻图壁画左右相邻的毗沙门天王和金刚手壁画题材的分析,进一步推定龙凤御榻图壁画的皇权寓意,并依据壁画底层绘画痕迹与上方净居天子的尊格以及相关仪轨文献,推测此铺壁画内容原有可能为顶髻尊胜佛母塔,丰富了对这一图像的认知。
比如,讲座结合画面题记与文献记载,对布达拉宫所藏一幅明代永乐皇帝像及台北故宫藏同一粉本画作进行断年与装裱分析,并将其与五世噶玛巴的历史关系进行梳理。
比如,讲座利用六世班禅传记文献,还原乾隆皇帝御容像的供奉仪式。元明清三代皇帝御容在西藏的供奉,呈现形式虽不同,但其传统却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其中所呈现的汉藏文化与艺术、观念的融合也渐趋紧密。
此次讲座历时两个小时,王瑞雷研究员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展开分析,介绍了多项最新研究成果。讲座条理清晰、考据详实,得到与会观众的高度好评。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