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荐】张子凌:《印度对华战争》中文译本的翻译出版始末

发布时间:2023-01-31 18:01:00 | 来源:民族史 | 作者:张子凌 | 责任编辑:

《印度对华战争》(英文书名为India’s China War)一书的作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是澳大利亚人,1926年出生于伦敦,曾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读书。1955年进入英国《泰晤士报》当外交记者,后派往该报华盛顿办事处工作。1959年后,马克斯韦尔任该报驻南亚特派记者,常驻印度新德里,报道中印边界问题是他的工作任务。当时正值中印边界争端日益激化和印度对华战争爆发的前后,在此期间,马克斯韦尔同印度军政官员接触甚广,对当时印度形势的发展和中印边界争端有过不少报道。1967年马克斯韦尔回到伦敦,进入东方和非洲学院,研究有关中印边界历史和中印边境冲突等问题,他精心搜集了印度政府的内部材料,著写了《印度对华战争》一书。该书回顾了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演变和印度边境政策的形成过程,着重叙述了印度方面如何一步步走上同中国对撞的道路,触发了边境战争,以及印军失败的全部过程和停火后印度局势的变化。由于《印度对华战争》一书客观叙述和分析了中印边境问题和冲突的背景,说明冲突是印度政府推行“前进政策”的结果。此书出版后一度反响强烈,曾被认为是可信度很高的权威著作。

1970年底,毛泽东主席最早从《参考资料》上看到《印度斯坦时报》刊登的《印度对华战争》一书的部分章节的摘要,认为很有价值。经过与周恩来总理商议,当即决定翻译出版该书的全本,特别指定由外交部组织成立了专门的翻译班子。翻译成员由当时我国著名的外交官周南、龚普生、田进、柯柏年、葛绮云以及知名英文教授吴景荣这六位人员组成。

该书的翻译过程十分顺利,六位译者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翻译完成了。但由于马克斯韦尔的写作是从资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出发,《印度对华战争》一书在叙述和论断中不可避免地有着一些谬误和不符合事实之处。六位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马克斯韦尔引用中方资料时的若干差错之处,在能够查到原文的情况下,也做了必要的校正或注释。

很快,1971年5月,三联书店首次发行了《印度对华战争》的内部资料版本。这次共发行了两种版本,其中大字本分为上、下两册,便于毛泽东等中央高层领导参阅,同时也发行了小字本一册,这次的内部资料版本并没有这六位译者的署名。10年后,1981年3月,世界知识出版社发行了《印度对华战争》的公开出版版本。值得注意的是,公开发行的版本译者署名为“陆仁”,而“陆仁”就是“六人”的谐音,指的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六位翻译人员。

该书的译者之一,原外交部副部长周南先生,在花甲之年的时候,曾经对著名学者、传记作家宗道一先生口述过他在外交部工作的那段岁月,其中就提到了翻译《印度对华战争》一书时的过程:

“过了两年,大概是1970年年底,忽然来了一纸调令,要让我回去。当时听说部里有还在工作的老同志对我比较欣赏,说此人不应该埋没在农田里。我不清楚是哪一位的建议。……这个时候,英国原来路透社驻印度分社的首席记者纳维尔·马克斯韦尔来到牛津大学教书,写了一本《印度对华战争》(India’s China War)。他在印度期间读了大量的档案。书中说明当年印度用“前进政策”一步步在西藏蚕食中国的领土,写得很详细。周总理听说了,认为这个很重要,要给中央的一些负责同志看,要内部发行,就得组织一部分人翻译。借这个由头,他们把我“借调”回来了。那是1970年底1971年初的事。”

“我们在外交部找了一间房子。当时这个小组成立了一个临时支部,让我当支部书记。小组行政工作让柯柏年负责,他是最早的美澳司司长。还有龚普生,原国际司司长,是章汉夫的夫人。还有吴景荣,他是外交学院的教授。还有田进,韩叙的夫人葛绮云,她的字写得很好,我们就请她帮忙抄稿子。大家分头翻译,然后交给我审校和定稿。因为我跟周总理访问印度的时候,对中印边界争端的原委比较熟悉,翻译这本书自然就比较方便了。大概半年左右就把这本书翻译出来,在内部发行了。因为是6个人一起,就署名‘陆仁’,‘仁’即‘人’的谐音。当时没有稿费,是义务的。”

《印度对华战争》的中文译本发行以后,在1971年11月,马克斯韦尔在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次年2月,周总理在北京为访华的巴基斯坦总统布托举行的欢迎晚宴上,和布托一起走到马克斯韦尔面前,周总理通过翻译对他说:“马克斯韦尔先生,你的著作忠于真相,而中国受益于此。”并敬了马克斯韦尔一杯茅台酒。马克斯韦尔说,那一刻,他永生难忘。

今年(2022年)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胜利60周年,距离首次公开出版《印度对华战争》的中文译本已经过去了40多年,该书的作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也于2019年9月23日与世长辞了,但是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对于当今研究中印边境现实问题的学者来说,认真地进行一次“老书新读”还是很有益处和必要的。

文章来源: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