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10周年院庆活动
汉藏佛教语文学青年学者系列讲座
第十二讲
神圣的遗物:西藏中世纪的圣物和舍利崇拜与争夺
——以两尊自生观音像为中心
主讲人:侯浩然,清华大学中文系“水木学者”博士后
与谈人:魏文,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副研究员
主持人:姚霜,清华大学文科高研所博士后
讲座时间:2023年1月2日周一下午 16:00-18:00
ZOOM会议:869 820 0637
密码:0102
讲座摘要
讲座围绕着藏传佛教传统中两尊重要的观音像展开:一尊是现存布达拉宫的白旃檀木自生圣世间自在像(’Phags pa Lokeśvara);一尊现为不丹国宝,传说为竹巴噶举派创始人藏巴嘉惹(gTsang pa rgya ras,1161–1211 )荼毗时在其脊椎骨中出现的自生观音像(Rang byung Khasarpaṇi)。二者可以说是西藏及喜马拉雅地区,乃至整个藏传佛教文化圈中最为神圣、最具传奇色彩的观音形像。作为宗教生活的一部分,圣物和舍利不断地被信徒膜拜、礼赞、描绘和重塑,这在构建其“神圣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政治和宗教权利的象征,它们被不同的宗教团体和政治势力争夺,引发冲突和战争。讲座是对这两尊自生观音像的文献考古,从二者的传说谈起,梳理藏文文献中有关二者起源、流传和迁移及其卷入纷争的记载,讲述它们前世今生的故事,尝试从物质文化和历史研究的角度解读观音崇拜。
侯浩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水木学者”博士后。博士毕业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印度学和中亚研究所藏学专业。研究方向为西藏历史和宗教、藏传佛教在西域的发展和传播等。出版专著《文本与历史:藏传佛教历史叙事的形成和汉藏佛学研究的建构》(与沈卫荣教授合作),在《中国哲学史》、《清华国学》、《西域历史语言学集刊》、BSOAS、BuddhistRoad Paper等国内外刊物及论文集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
魏文,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06-2009年于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攻读西藏艺术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9-2013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攻读西藏历史和文献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11世纪以来的汉藏佛教史和艺术史。参与承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元明清北京藏传佛教美术研究”。在《文艺研究》、《世界宗教文化》、《敦煌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姚霜,现为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水木学者”博士后研究员。先后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亚洲艺术专业、英国爱丁堡大学艺术史系,2021年获清华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与兴趣包括西藏艺术与文献、中国艺术史、汉藏佛教研究与语文学。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