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姚霜:藏传佛教绘画理论探索——工巧明文献的叙事策略

发布时间:2022-12-19 18:25:00 | 来源:清华大学中文系 | 作者: | 责任编辑: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10周年院庆活动

汉藏佛教语文学青年学者系列讲座

第十讲

藏传佛教绘画理论探索:工巧明文献的叙事策略

主讲人:姚霜,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水木学者”博士后

与谈人:刘冬梅,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副教授

主持人:侯浩然,清华大学中文系“水木学者”博士后

讲座时间:12月19日周一 19:00-21:00

ZOOM会议:948 9386 0064密码:1219


讲座摘要

在藏传佛教的语境中,造像(或造型艺术)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三所依”(rten gsum),即认为佛身、佛语、佛意分别由佛像、佛经和佛塔来表示,所指导其实践的“工巧明”(bzo rig pa)属于藏传佛教知识体系“五明”(rig gnas lnga)系统中的一类。在这一佛教哲学文化下,一幅唐卡的绘制、一尊佛像的塑造,一个壁画群的完成,一座寺院的修建无不在为佛教事业而付出努力。在此语境中,评判一件艺术作品的标准并非审美的、历史的,而是是否“如法”。然而,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这些脱胎于印度文化的工巧学(śilpavidyā)知识被西藏等地祖师不断改造,在艺术论著与实践中,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此次报告将围绕工巧明文献的叙事,通过对工巧明文本目录的研究与不同工巧明文本的解读,探寻西藏绘画艺术生成的佛教教义、显密经典与典故与艺术实践理论,从而为学界提供一个叙述西藏艺术的新视角。

姚霜,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水木学者”博士后。先后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亚洲艺术专业、英国爱丁堡大学艺术史系,2021年获清华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艺术与文献、中国艺术史、汉藏佛教研究。已出版成果包括编著《何谓语文学:语文学与现代人文科学研究》(与沈卫荣合编),论文《论藏族胜迹文学的叙事策略:以<甘丹平措林胜迹志>为例》《论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西藏艺术史的建构:回顾与批判》《论<佛说造像量度经>的译介理路与理论渊源》《西藏博物馆所藏<噶玛巴为明太祖荐福图>再考》《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明代艺术中的非洲长颈鹿》等以及多篇学术译作。

刘冬梅,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副教授。2011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博士学位。2011-2018曾在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任教。2014-201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自2008年以来长期在藏区进行人类学田野工作,以拜师学艺的方式跟随嘎玛德勒、丹巴绕旦、平措伦珠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学习唐卡技艺,进行“体验式参与观察”研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围绕西藏唐卡传承与保护、汉藏艺术交流等方向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出版《唐卡造像量度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研究》(2022)《造像的法度与创造力——西藏昌都嘎玛乡唐卡画师的艺术实践》(2012)《图像、文本与叙事:西藏昌都嘎玛嘎赤唐卡》(2020,第二作者)《西藏唐卡传承与保护》(2018,第二作者)《中国唐卡文化档案-昌都卷》(2015)等学术专著,曾在《民族研究》《中国藏学》《民族艺术》等核心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30篇。

侯浩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水木学者”博士后。博士毕业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印度学和中亚研究所藏学专业。研究方向为西藏历史和宗教、藏传佛教在西域的发展和传播等。出版专著《文本与历史:藏传佛教历史叙事的形成和汉藏佛学研究的建构》(与沈卫荣教授合作),在《中国哲学史》、BSOAS等国内外刊物及论文集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