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书荐】[意]南卡诺布著 陈践译:《川康牧区行》

发布时间:2022-12-10 14:12:00 | 来源:中国藏学出版社 | 作者: | 责任编辑:


[意]南卡诺布著,陈践译:《川康牧区行》,中国藏学出版社,2021年12月

南卡诺布教授所著的《བྱང་འབྲོག་གི་ལམ་ཡིག》,1988年汉译出版,书名《川康牧区行》。本人曾以此书为教材,授课两次,无论国内学生还是国外学生,学习后都说收获很大,因为这些鲜活的牧区情景,在浩如烟海的藏文典籍中是见不到的,而且很多情景正在逐渐消失中。而《川康牧区行》,如同一卷清晰的胶片,给我们留住了20世纪50年代川康牧区之全貌,保住了那个年代这一页“史书”,十分珍贵。

中国藏学出版社多年前就编辑出版丛书——《大家小书》,向广大读者展现藏学研究的多侧面。38年前出版之《川康牧区行》被纳入其中得以再版,能让更多的年轻读者了解藏族牧区之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衣、食、住、行、盟誓、狩猎、婚姻、赔偿律例等等,是对藏族文化很好的补充。本人不揣浅陋,将自己去牧区调查藏语方言和教育之见闻,讲述给读者听听。

1956年7月至1957年6月,我参加了藏语方言调查,先后去过青海省兴海县之纯牧区旱塔拉、刚察县、海宴县、化隆县、同仁县、乐都县。我们一组共四人,由老师龙智博带队。牧区的诸多场景,与南卡诺布教授所写的《川康牧区行》非常相似,至今还常浮现在我脑海中。如:གོང་།天,是指帐篷之天窗,大约有一尺(33厘米)见方,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雪都不会覆盖。我第一夜住在帐篷左侧的阳帐时,从天窗遥望月亮行走,繁星闪烁,觉得自己是躺在空旷的露天场,久久难眠。

一、牧区的燃料——牛粪

牧区的燃料是干牛粪、羊粪,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会“有异味、肮脏”。其实,藏族牧区的牛、羊,只食青草,不喂饲料,其放牧顺序是:一片青草地,先放牧羊群;再放牧马群;最后放牧牛群。因为羊只吃草尖,马食草茎;牛食草根部。因此,牛羊粪便中含有诸多青草纤维,晒干后,尤其是羊粪,火力很旺,赛过牛粪。无论牛粪、羊粪,其火焰均为蓝色,我们开会烧干牛粪取暖时,也不会有中炭毒之类顾虑,十分安全。所以凡到过牧区烧牛粪喝上了开水,吃上了饭食饱肚之人,对牛粪绝无嫌弃之情。记得1954年在甘肃夏河县勒周村一户农家实习时,常在牛粪火烬中烤玉米饼充饥。

我们从兴海县政府去旱塔拉途中,搭帆布帐篷住过一夜,就是捡三块石头为灶,拾牛粪作燃料煮挂面吃。牧民的灶都是席地而砌。我见过一户牧民特殊的灶,其左侧砌有一条一米多长,70厘米高的斜牛粪糟,他把牛粪倒在上端,牛粪会自动缓慢流入灶塘,不必总取总放,真是聪明。

帐篷内左侧名为“阳帐”,是来客之住地;帐篷内右侧为“阴帐”,是家庭妇女做奶制品和住宿之地。男主人住在羊圈门边,守护羊群,其卧具为干羊粪上铺一床毡子,以所穿老羊皮袄为被而眠。

二、牧区记事

一件有趣的事,我见男主人把剥下的羊羔皮披在另一只羊羔身上,我问他:“为什么?”他答道:这只羊羔产下后不久身亡,其母羊有奶;另一只羊羔产下后母羊无奶,所以将死羊羔之皮披在缺奶的羊羔身上,母羊嗅味后误以为是自己之崽,就让其吮乳。

他家的牛,晚间拴在(གདང་།)上,即绳子两端固定的“牛脚索”。

我品尝过牛初乳(སྤྲི།)。牛初乳煮开后,不像一般牛奶“水乳相融”,而是“水乳分离”,淡黄色的乳胶,嚼起来咯吱、咯吱响,味道鲜美,难以忘怀。

我们也见过有许多无尾地鼠(ཨ་བྲ།)洞的草场,真是千孔百疮,牛羊无草可食,牧民只得搬迁另寻他处。有一次,我骑的老马,不小心踩入地鼠洞,马失前蹄,把我从马鞍上一下子颠至马颈上,老师立即把我扶下马。

据说地鼠洞里有许多储备越冬的人参果(གྲོ་མ།),有时,牧民也会去刨地鼠洞获取人参果。

三、牧民饮酒

牧民很喜欢饮白干酒,有时,能见到骑在马背还举瓶痛饮之醉汉,以致伤了肠胃,不思进食而患病。

有一天,老师带我们去他好友之盟友家作客,主人宰了一头肥羊,煮手抓羊肉款待我们,每块羊肉大如小孩之手腕。主客六人围作一圈,席地而坐,在一个蓝边碗里,倒上白干,从头每人轮流喝一口,我是最后一个,庆幸碗内所剩不多,否则,“干杯”的任务会落在我头上。然后,又续白干,一边吃肉,一边畅饮。就在这一家,我见到帐篷外有五十多头绵羊,羊角用绳索交叉绕住,排成一行,听话地让女主人挤奶,从头至尾。我很好奇,问男主人:“这是怎么回事?”他解释道:“女主人常用酸奶拌盐喂羊群,所以,羊群听她招呼、指挥。”这一情景与《川康牧区行》所载相同。

四、牧区的半边天——妇女

牧区的妇女非常勤劳,她们挤奶,制作奶制品:酥油、奶酪、奶渣;拾湿牛粪晒干作燃料;炒青稞,用小石磨,磨成糌粑;熬茶做饭。略有空闲,还织(རེ་ལྡེ།)粗牦牛毛织物。她们在一块有斜坡的草地上,上端用木桩固定,用几根缠绕有粗毛线之小木棍,在经线间来回穿梭,就能织成宽约40厘米的缝制帐篷之牛毛织物;或制作防雨衣;或制作装粮口袋等等。每年,到一定的季节,还要剪羊毛。难怪牧民们常说:“家有一位能干的主妇,家业就兴旺。”

1986年,承蒙南卡诺布教授厚意,亲自找我翻译他的《བྱང་འབྲོག་གི་ལམ་ཡིག》,该书于1988年7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川康牧区行》。这是一本全面阐述川康牧区民俗的佳作,感谢他让我们了解了牧区珍贵的、方方面面的智慧和习俗,我们将永远永远怀念他。也感谢中国藏学出版社,再版《川康牧区行》,给我提供了重温牧区生活的机会,添上几笔,聊作“狗尾续貂”,让读者多了解一些牧区故事。

南卡诺布活佛是国际上知名的藏学家,更是谙熟苯教文献的专家。为了表达对他的崇敬思念之情,谨以再版之《川康牧区行》献给已往生净土之南卡诺布活佛。

(本文节选自:[意]南卡诺布著,陈践译:《川康牧区行》,中国藏学出版社,2021年12月)


购书请扫码进入中国藏学官方书店: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