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书荐】洛桑灵智多杰主编:青藏高原山水文化(导论)

发布时间:2022-12-03 13:20:00 | 来源:​中国藏学出版社 | 作者: | 责任编辑:

洛桑灵智多杰主编:《青藏高原山水文化(导论)》,中国藏学出版社2018年5月

藏族的宗教信仰经历了自然崇拜宗教、苯教与佛教时期。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神山是宗教崇拜和宗教传播的产物:是社会文化造就了神山,而不是自然生成了神山。是人创造了神山,而不是神山创造了人。神山是区域社会群体按照自身生存的组织需要和精神需求而将自然的山体人格化,于是才创造出一个新的、异于自然山体的“神圣之山”。神山圣水是高原藏族创造出来的社会文化符号,是藏族宗教的外显标志。高原最古老的神山是早期自然崇拜宗教的产物,而后苯教和佛教按自己的宇宙观、区域观、人生观对神山进行了新的解释和组合,形成了系统的神山崇拜体系。因此,本章对藏族苯教和佛教的宇宙观和生态观略作探讨。

一、藏族先民“原生态”的自然观与宇宙观

藏族先民最初信仰的是高原土生土长的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这是高原各地族群不同的自然信仰与社会信仰,是原生态的神话和宗教。大地崇拜、母亲崇拜、万物同源,是其核心观念;顺应自然,崇敬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思想一直是高原宗教生态哲学的主旨。正是这种主导价值观产生了与高原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化和生态价值观。高原生态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人们探索自然、适应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利器,它孕育了人们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养成适应自然的生存方式,塑造了人们保护自然的道德观。

苯教和佛教传播到青藏高原之前,高原上的先民信仰何种宗教?是否还信仰过土著的原始自然崇拜宗教?这在学术界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目前对此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外藏学家把苯教说成是吐蕃的原始宗教,即苯教曾先于佛教而存在,并且认为在苯教之前的一切都具有“野蛮”和不开化的特征,完全是一个黑暗时代的特征。

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很难想象佛教在藏族地区传播前的2万多年都是一团漆黑的无文明的历史。

国外著名藏学家石泰安的《西藏的文明》、图齐的《西藏和蒙古的宗教》、霍夫曼的《西藏的宗教》都将苯教之前高原各个地区的宗教现象称为无名宗教、人间宗教或者民间宗教而单独论述,与后期的苯教相区分;其他的研究者有时称为“原始宗教”或者“部落宗教”。

由于文献缺乏而资料零散,学术界认为很难对苯教以前的西藏民间宗教提供一个确切的命名。犹豫再三,我在这里以“原始自然宗教”称之。这个名称并不意味着苯教之前的高原宗教是低级的或者野蛮不开化的。恰好相反,虽然早期高原人类居住地与活动是零散的、小规模的,但是“原始自然宗教”对他们依然是维护社会协调、保护自然环境的要素。而且,原始自然宗教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时产生。或者说,宗教意识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萌生发展。早在约30000年前人类开始在青藏高原西部游猎时期,就产生了崇拜自然的宗教意识。

在过去漫长的生存过程中,高原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计方式和适应高原生态环境的文明智慧,宗教是支撑族群生存的非常重要的精神信仰。

高原原始自然宗教的内容和特点概括如下:

(一)游猎者的个人自然崇拜

游猎者的原始信仰属于个人的信仰,其特点是“把直接可以为感官所察觉的自然物或自然力当做崇拜现象”。是个人向宇宙、周围自然环境或者动物的祈求、崇拜活动;他们之间的宗教活动互不统属,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寺庙或者教主,也没有一个系统的教义。

自然崇拜是对自然现象、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拜。自然界的天、地、日、月、星、雷、雨、风、云、虹、山、石、水、火等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其历程首先是视自然物为神灵,后来认为神灵如同自然物,后来有了区域社会的神灵,最后发展为至高无上的神灵。

太阳崇拜是高原远古游猎者的重要崇拜活动。直到20世纪60年代,青海南部草原一些牧民家庭有日出时迎接太阳向太阳礼拜、日落时面向西方祈祷的习惯。

太阳崇拜与石头崇拜同时进行。在安多地区,石头垒砌的嘛呢堆两侧每隔10米左右是一堆垒砌的石头,用一堆堆石头落构成的线路,通向东西方。将这条大道延伸开来,东方就是夏至太阳升起的方位,西方是太阳下山的地方。这种崇拜方式是远古高原人的遗留习俗。早期的石头落本身是用来祈祷夏至日出的。

几乎所有远古的宗教意识都与丧葬仪式相关。将尸体留在大树上面,或者在高山之巅,使灵魂能够离开尸体直接进入天上,这是原始人的灵魂观,即灵魂升天说,灵魂升天说发源于旧石器时代。因此产生了野葬这种西藏最古老最原始的葬俗,即不建坟墓、不留尸体(以后演化为割体碎尸等葬法),而并不是土葬。藏文史籍明确记载:“传说天赤七王到最后都是由‘登天之绳’上升虚空而消逝了。因此,他们都没有陵墓在人间。”“登天之绳”的意义是“神山”。当时人们可能将尸体放置山顶处。文献中一般都认为天赤七王之后的第八代止贡赞普以后尸体不得不留在人间,从此开始有了陵墓,表明开始土葬。

(二)定居时期区域猎耕牧部落的母亲崇拜

公元前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到“早期金属时代”是青藏高原远古居民从游猎到定居的时期,青藏高原河谷流域已经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生计的人类文明类型。距今4600年的西藏卡若文化遗迹和公元前3800~前2000年的河湟地区马家窑文化表明,藏族的祖先在藏东三江峡谷区与藏南一江三河流域河谷平原森林地带有了定居区域,在此从事狩猎、游耕,即原始猎耕结合的生计方式,在东部河谷地区、西部阿里盆地及高原东北部河湟流域都发现了定居的遗址及从事农、牧、猎一体的生计方式的工具。

到公元前9世纪以后,藏东三江流域和藏南四河流域形成了比较强大的区域集团,史称“小邦”,“小邦”是指不同区域的部落社会集体,河谷流域的小邦实施猎耕牧结合的生计方式。苯教文献认为藏族地区最初的农田、房屋和第一个赞普,都出现在雅隆河谷。“小邦”社会产生了与猎、耕、牧生计相适应的原始自然崇拜,它是青藏高原森林环境区域的土著文化的统称。因为青藏高原早期的宗教是高原土著居民原始的狩猎、畜牧和农耕生计方式的产物,所以不可能表现出一致的特征。它受到地理特点、种类纷繁的生活方式(它们一方面与牧业,另一方面又与农业有联系;一方面与游牧生活,另一方面又与定居生活有关,而且也有原始狩猎生活的古老反映)的支配,它也与部落传说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传说在向后代传播时保留了最古老时代的遗产。

1.部落自然崇拜宗教产生于高原各个区域部落割据的社会中。史籍称远古东部河谷有十二王国、四十王国之称;西部象雄存在十八王国,它们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但是其社会形态是女性治理的原始社会,女首领统领族群,反映在宗教上是大地女神崇拜。每一个小王国都有自己区域内部的女神,女神通过水神、山神出现,护卫和保佑着一方平安,每一个部落或者王国供奉着自己的神祇。

2.母系社会的祖先崇拜表现为对女神的崇拜。定居者崇拜大地,认为土地有生殖力,能够生产粮食。而大地的自然神灵是女神。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及早期历史时代,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区都有女神崇拜的文化习俗。近代宗教中的护法勉姆五姊妹与十二丹玛女神是古老的自然神灵,早在5000年以前已经存在,她们是湖神。以后才被纳入佛教勉系护法神的行列中。藏东南河谷卡若文化的创造者——“戎”族群崇拜森林女神和水域女神。

水神的形象有好几种类型:鱼纹、鸟纹、蛙纹等。距今5000年以前的青海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上蛙纹是水神的象征,象征着孕育生命的母体胚胎。著名的“舞蹈纹彩陶盆”1973年出土于青海大通孙家寨,属马家窑类型。在陶盆的内腹壁绘制着正在舞蹈的人物,每五人一组手拉手,共三组十五人。用弧线状条加一片状的线条分开。许多人认为这是图腾活动的表现,具有一定巫术作用和祈祷功能;或者认为舞蹈者为女性,像是为期待生产丰收而举行的某种仪式。表现了母系社会对女神的崇拜。

3.原始自然宗教是对原生的自然环境的小心适应、深入认识和谨慎利用。对大地自然环境是尊重和敬畏,形成了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神话和宗教仪式,例如产生了大地母神的崇拜,山水生物神灵的神话想象、仪轨或各种人类和其他生物守护神的崇拜;宇宙起源论和宇宙传说;特定的集团和家族的世系传说;巫教和驱魔仪轨;民间格言智慧的传承。总而言之,这是一种普遍的和世俗的遗产,是一种原生态的大地与母亲崇拜的神话。

原始自然崇拜特别崇拜龙神、年神、水神、土地神、药神以及其他无数的守护神,都是与大地母亲崇拜相关的神灵。创世神中有一位神是天神与奶牛结合产生的牛头人身王子。如果从事掀石或耕地的活动将会激起的特殊神灵(如地下占统治地位的龙神和土地神)动怒和报复。

(三)个体性宗教向区域一体性宗教转化

在后期的苯教文献中保留了青藏高原地区自然宗教的思想,例如,早期苯教在祈祷当地神灵的时候,保留了高原土著民族的神,将其改造为高原各个族群地区共同崇拜的神灵。其中比较著名的创世神灵与一头狮子身体的模型有关:

右脚诵读世界诞生的形式;左脚介绍了生物出生问世的方式;臀部所介绍的是大地的划分情况;右“手”所介绍的是君主的世系;左“手”所介绍的是臣民们的世系;“中指”介绍的是(佛教)教理的诞生方式;脖子介绍的是各位君主的部族(或村庄);头颈介绍的是父母的家庭;尾巴带有象征性暗示的欢歌。

这就是所谓宇宙身体,狮子的身体共分9个部分,身体9部分形成了整个地区和世界。以狮子身体作为宇宙模型,这或许是西亚宗教的习俗。这表明苯教诞生以前,高原土生土长的宗教也向着世界性宗教转换发展。外来宗教的进入,加速了这一进程。

高原早期民间自然崇拜是以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为原型,反映的是高原族群适应环境的生态文化知识;是整个民族崇拜自然的信仰体系,从远古时代自然崇拜宗教创造了冈底斯山、雅拉香波、念青唐古拉、库拉什杰、沃德巩甲、阿尼玛卿、岗巴拉杰、雪拉居保这样的宗教意义上的神山,以及玛旁雍错、纳木错、青海湖神话,建立了高原山水崇拜文化;创造了高原独特的文学艺术遗产,诸如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原始宗教、苯教及佛教留下的古墓葬、古建筑、石刻、岩画、寺院等有形文化遗产,还有石圈、石柱、石刻、石经墙、拉则——丰富多彩的大石文化景观;它培育了高原的文化名人、宗教大师,涌现出了许多民族文化的创造者、继承者。它以生态伦理培养高原人的道德品质,这种文化价值观与人类最优秀、最先进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是相吻合的。

(本文载洛桑灵智多杰主编:《青藏高原山水文化(导论)》,中国藏学出版社2018年5月)


购书请扫码进入中国藏学官方书店: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