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芊:布达拉宫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2-09-23 15:09:04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强巴格桑 | 责任编辑:


强巴格桑,原西藏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

从1991年到正式退休的所有日子里,强巴格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这座举世瞩目的宫殿里度过。特别是布达拉宫的地垄被发现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就像着了魔一样,什么都不管,昏天黑地地寻找地垄。拿强巴格桑的话来说,地垄就是布达拉宫的腿,没有深埋地下的地垄,就不可能在红山上筑就布达拉宫今日的辉煌。

很多人都是在布达拉宫第二期维修前,才突然听说“地垄”这个名词的。平常的地基是在平面下按照建筑的设计往下挖沟,四面墙体的下面都是一样的深度,力量是均衡的。布达拉宫地基完全不是这样。它是在承重墙的地底下挖了一个一个的深坑来平衡上面的力量。这种方式,只有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建房时才能起作用。深坑砌了墙,在承重墙下,形状类似于深井,方形长度和深度根据地面建筑确定,有的深达17米,有的却只有一米左右。

在西藏,除了布达拉宫外,还没听说哪座建筑有深达十几米纵横交错的地垄。强巴格桑曾经亲眼见过罗布林卡新宫的建设,无论建制还是规格都是按照藏式建筑的标准。关于它的地基,强巴格桑记得很清楚,就是向下挖了一米左右,用石条砌起来的,跟现在房屋的地基没多大差别。而石匠平措在哲蚌寺当喇嘛时,也一直与建筑打交道。据他所知,过去无论是贵族建庄园还是寺庙修堂,几乎没什么基础,都是在平地上直接夯墙,除非是建房的地势不平,才会稍微挖点地基,深度不会超过一米。

布达拉宫的基础为什么要挖成深井式的地垄形状呢?

我们为了更好地了解强巴格桑为布达拉宫地基的稳固所做的贡献有必要费些笔墨详细交待一下布达拉宫的历史沿革以及所采用的建筑形式。

公元640年,吐蕃与大唐联姻,松赞干布迎娶了文成公主。传说文成公主经过勘察,认为雪域大地如一位仰卧的魔女,拉萨一个叫卧塘的湖泊恰好处在魔女心脏的位置,而红山和药王山就是护卫魔女心脏的肋骨。如果在湖上建庙,在红山上建观音殿,住观音菩萨的化身(传说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将可以永久镇住魔女,让她不能在雪域高原兴风作浪。

松赞干布采纳了文成公主的建议,填湖建起了大昭神殿,后来佛教兴盛,成了现今的大昭寺。红山顶上建起自在观世音殿,又围绕着观音殿建起松赞干布议朝理政的殿堂。因文成公主信仰佛教,所以红山上的建筑被命名为布达拉。“布达拉”本是梵文,译作“普陀罗”,指的是观世音菩萨在南印度的驻锡地普陀罗伽山。

据说最初修建的布达拉宫有四座城门,在南边的宫墙下还挖有壕沟,深达“十寻”(一寻为八尺),“宽十八庹长三百度”(一庹约合五尺),壕沟上铺有木板,木板上再铺上红砖,一匹马在上面跑时,马蹄声通过壕沟传开,听起来“有如十马奔腾”。布达拉宫建成后,松赞干布又为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在对面的山上建起了9层楼高的宫殿,与布达拉宫铜桥相连,桥上也挂着铜铃,缠绕着绸缎,每每公主过桥去见赞普时,桥上铃声清脆,彩绸飘飘有如仙境……由此可见,布达拉宫最初的用途应该是一座坚固的城池。

吐蕃时期,这座美丽的建筑命运多舛,遭遇无数的战火和雷击,华丽的宫室先后倒塌、损毁。特别是朗达玛灭佛激起民众反抗而遭暗杀,他的两个儿子唯松和云丹各聚一帮支持者,骨肉相残,拉萨成了主战场,布达拉宫硝烟弥漫,最后在战火中变成废墟。宝相庄严的宫阙化作了青烟,只留下残破的法王洞和观音殿在历史的缝隙里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1641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作为格鲁派的首领,在与四世班禅商议后,密迎固始汗率兵进藏,合力推翻噶玛噶举地方政权,建立了甘丹颇章地方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五世达赖喇嘛听从了经师贡觉群培在红山上修建一座宫殿的建议。这样不仅可以居高临下俯瞰整个拉萨,还可与色拉寺、哲蚌寺形成稳固的三角关系,首尾相连彼此照应。五世达赖喇嘛当即与固始汗和摄政一起到红山上的废墟处考察,第二天就召集人员开始设计施工……开工后,他们开始挖出的是油质的土壤,后来挖出的是白色土壤。

这里虽然没有提及地垄,但最后两句却让我们从中窥出一丝端倪。能出白土的,肯定已经在岩基里了,只有深岩的岩缝里才出白色的岩泥。往下挖这么深,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垄。

寻找地垄

地垄的深度是随坡度而定的,平一点的地方就浅一点,陡峭的地方就深一些。建造地垄的材料沙石都跟其它墙体一样,唯有一样不同,那就是作为承接起主体建筑的椽子木。地垄长年不见阳光,虽然有通风的小窗,但对于窄小的地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椽子木上面铺以卵石和泥士夯成了结实的地面,需要承受多达十几层的主殿重量。布达拉宫从外面看巍峨庞大,但实际上使用面积并不是特别大,看上去重重相叠的窗子和门容易给人造成广厦千万间的错觉。像红宫,说起来是 13层,按红宫的建筑面积算,13层楼房怎么说也得几百间吧?可是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红宫地面上真正使用的只有5层,而深藏地下的却有8层,且还把西院包含在里面。

深入地垄

在西藏,绝大多数的寺庙都是建在山上,离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有一定距离,外墙所用的颜色也与普通民居有着极大的区别,加上寺庙所特有的文化氛围,远远看去,显得巍峨庄严。汉式建筑都是榫卯结构,采用斗拱在柱子两端的分化来分解支撑屋顶的力量,所谓的“墙塌而屋不倒”就是靠斗拱把力量平均分布于顶梁和柱子上。而在藏式建筑中,匠人不使用斗拱,而是把力最直接分给了墙体。而正是基于这样的原理,布达拉宫的地基才被挖得像蜘蛛网一般复杂,把上面主体建筑的力分化在深埋与地下神秘莫测的地垄上。

五世达赖喇嘛重建的布达拉宫都在半山腰以上,保留了早期的法王洞和观音殿,在其周围分别建了东大经堂、藏经殿、密乘乐等,周围建了四座城堡,即天王堡、凯旋堡、福足堡和地母堡,山下建有城墙,正南面建了大门。而东西两边也各开一门。这些建筑,为后来白宫的扩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到西藏后,五世达赖喇嘛把寝宫从哲蚌寺的甘丹颇章移到了白宫的西日光殿。从此以后达赖喇嘛冬天都住在布达拉宫。随着时间推移,布达拉宫渐渐成为西藏地方政府政教合一的权力中心。

五世达赖喇嘛于1682年在布达拉宫圆寂。摄政的第司·桑结嘉措13年秘不发丧,主持修建了红宫,用来安放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这是布达拉宫最大的一次扩建。

第司·桑结嘉措的这次扩建,是布达拉宫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建,参与的工匠不仅有西藏本地人,还有康熙皇帝派来的汉族工匠114人,尼泊尔派来的工匠184人。西藏当时有名的石匠大师、木匠大师、木雕大师、铜匠大师、金匠大师、金属雕花大师、铸造大师、画匠大师、泥塑大师、铁匠大师及缝纫大师等都各自带领徒弟参与了布达拉宫的建设。据史料记载,每天有7000余人在红山上劳动。红山上人喊马嘶,浩浩荡荡。

1693年,红宫建筑终于落下帷幕,居于其中的五世达赖灵塔集聚了当时西藏的所有财力,塔身高12.6米,全部用黄金包裹,耗金1.9万余两,周围镶嵌钻石、红宝石、绿宝石、翡翠、珍珠、玛瑙等珍奇异宝无数,极尽奢华之美。

从五世达赖喇嘛开始,除六世达赖外,后世的达赖喇嘛圆寂后都在布达拉宫建一座灵塔,直到1934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完工。历代达赖的寝宫都位于日光殿,傲然屹立在白宫的最高处,其他各类建筑如众星捧月一般,拱卫着中间高大的宫室,一个近乎完美的宫殿群落就这样形成。

(本文节选自羽芊《守望布达拉》,西藏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原文有删改。)

《守望布达拉(藏文版)》于2022年7月,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

先睹为快!《守望布达拉(藏文版)》序言:

欢迎选购!

购书请扫码进入中国藏学官方书店:

羽芊著:《守望布达拉(藏文版)》,中国藏学出版社,2022年7月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