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瀛国公赵㬎与合尊法宝——从末代皇帝到雪域高僧的传奇一生

发布时间:2022-05-13 14:39:2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魏文 | 责任编辑:刘怿艺

【作者简介】魏文,历史学博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专业领域为后弘期初期汉藏佛教史和汉藏佛教艺术史。

南宋德佑二年(1276)蒙古铁骑分三路进攻临安府,一路势如破竹,南宋节节溃退败局已定,正月十八日谢太后无奈之下代年幼的末帝赵㬎向元军献降表玉玺,二月初五年幼的恭帝赵㬎即下诏退位,至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同年五月全太后携赵㬎及其他宗室一起徙居大都,忽必烈将赵㬎降封为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此时,元军对南宋的战争虽已基本结束,但以陆秀夫为首的抗元宋军还在南方继续活动。另一方面,元朝在新征服的中原和南方地区还存在不少抵抗力量。元朝统治者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对已经投降但仍存潜在威胁的瀛国公颇有提防。至元十九年(1282),因借文天祥为名义而发起的反元动乱以及部分降臣的诬告,元廷杀宋丞相文天祥(1236.6.6-1283.1.9)于大都,12岁的赵㬎则被发遣到蒙古腹地—上都。然而,世祖忽必烈对赵㬎还是不放心,六年后的至元二十五年(1288)又下旨遣送其赴吐蕃学习佛法,当时的瀛国公年方十九。1291年,更命瀛国公母子出家为僧、尼。

据汉藏文史料的记载,赵㬎被迫出家后号合尊法宝(Lha btsun Chos kyi rin chen),弱冠即修学汉藏佛教,继而被遣往萨思迦寺(即图1萨迦寺)闻习佛法,校译佛经,最后竟登总持位。(图1)然而赵㬎最后终究未能逃脱无法善终的厄运,至治三年(1323)一代苦命天子终因写了一首哀怨的所谓“反诗”而见疑于元主,被赐死于河西,终年仅五十有二。在被戮之前的二十余年间有关赵㬎的行止就再也不见诸史册,以至引起后世好事者的无限遐想,于是捕风捉影穿凿附会,竟说那位以修炼秘密大喜乐禅定著称于世的元顺帝为赵㬎之子,《庚申外史》记载,当年赵㬎在寺中出家为僧,有位皇室给他送去一名回回女子,与赵㬎生下一子。后来这个孩子被元明宗收养,并阴差阳错地承继帝位,是为元顺帝。这个故事,在明代的稗官野史中可谓不绝于书,不断添枝加叶,演绎出种种荒诞不经的离奇身世,逐渐形成一桩文人津津乐道的谈资和公案。这些实际上都是子虚乌有、不足凭信的谣传。而这与明太祖朱元璋纳元顺帝妃,以其遗腹子为己出,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亦属如出一辙。他们只不过是汉地政治思想中皇权正统性观念的一种阿Q式的体现。也就是说,汉族士人在元朝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后,不得已接受了蒙古统治者作为承继中华正统皇权的既成事实。而到元末明初,在士人已经普遍认同元朝作为中华正统王朝后对于接受明朝统治亦采取一种不得已的接受态度。

话又说回来,赵㬎究竟写了什么样的诗,引来杀身之祸呢?且看明洪武年间和尚恕中无愠《山庵杂录》的记载:

瀛国公为僧后,至英宗朝,适兴吟诗,云“寄语林和靖,梅开几度花?黄金台上客,无复得还家”。谍者以其意在讽动江南人心,闻之于上,收斩之。既而上悔,出内帑黄金,诏江南善书僧儒,集燕京,书大藏经云。

诗中牵涉的两个名词“林和靖”与“黄金台”,是极易为宵小“谍者”上纲上线加以构陷的。

图1合尊法宝在西藏的修习地萨迦寺(魏文摄)

林和靖(林逋)钱塘人,是宋代最著名的高士、诗人之一。年六十一卒,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这样一位高洁之士,象征着钱塘(杭州),“寄语林和靖,梅开几度花?”自然就可以解释成瀛国公对故国的怀念。黄金台貌似是暗示着瀛国公期望效法燕昭王,招贤纳士以复其国的志向。“黄金台上客,无复得还家”可以被“有心之人”曲解为瀛国公心中感慨其身居异乡国灭家亡的愤懑、同时难以回归故土的幽怨情绪,其意在讽动江南人心,图谋不轨。这完全是宵小子虚乌有的构陷,就连藏族史家都说瀛国公死后出白血,意即蒙受不白之冤而死。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汉藏佛教交流史的角度来看瀛国公赵㬎。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王尧先生就关注了关于瀛国公赵㬎史事,并将其中关于赵㬎翻译藏传佛教文献的相关历史做了一定的梳理。近年来随着大量历史文献的公布,我们又发现了一些瀛国公赵㬎翻译的新材料,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他从事汉藏佛教融通事业的认知。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赵㬎出家后,他的宗教身份是修持和传承萨迦密法,特别是道果法三续道秘法要门的付法译师和金刚上师。

图2康熙北京版《甘珠尔》中的合尊法宝藏译作品《业报因果经》

其实,赵㬎以王位来归时,就已开始学佛修行,令元世祖忽必烈大悦。他六岁便遁入佛门,当是受高人指点,颇有籍此庇护而保全性命的意味。1284年,赵㬎开始学习藏文和藏传佛教经典,他的上师即是著名的胆巴帝师,为其取法名“合尊法宝”,“合尊”(Lha btsun)是西藏传统上王族出家惯用的称号,作为南宋末帝的赵㬎自然荣膺此号。1288年,合尊法宝被发往吐蕃萨迦寺继续学法。至于他在萨迦寺停留的时间在史料并没有明示,不过,可以确认的是,1295年之前的一两年间,合尊法宝业已学有所成返回大都,因此,他在萨迦寺的时间不过七八年而已。

根据藏文《因明正理论》等著作,在萨迦寺期间,赵㬎参与了大量的汉藏文佛经的对勘和翻译工作。“大汉王者出家僧人合尊法宝,在具吉祥萨斯迦大寺,取汉文本和蕃字贲二者善为对勘,修订并正确翻译之,汉文本名为‘入正理(论)’,而晚近蕃地诸人名之为‘正理门论’云。”正因赵㬎杰出的翻译才能,被藏族史学家列为后弘期著名的翻译家。

图3合尊法宝汉译藏传密法《吉祥喜金刚自受主戒仪》八思巴造 (云南省图书馆)

合尊法宝因在密乘方面学修有道,在大都时,甚至天台宗的高僧性澄(1265—1342)也在其门下“传修习法门而究其宗旨”。

合尊法宝作为藏传佛教高僧,一直在做汉藏佛经互译的工作。目前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其中,显宗方面,把藏文佛经《因明入正理门论》《百法明门论》《出有坏圣母智慧到彼岸心经》译成汉文,把汉传的疑伪经《业报因果经》译成了藏文。(图2)密宗方面,则把萨迦派道果法秘密法本《吉祥喜乐金刚自受主戒仪》翻译成了汉文。(图3)合尊有资格翻译这样的一部道果法秘密法本,表明他已经接受了相应的灌顶并且精通此法,否则对于藏传密乘文本理解缺乏准确性必然影响其翻译的信与达。而经过较为细致的对勘,我们可以发现,合尊并非是对藏文本的逐字对译,事实上有些不太重要、或是较为常规次要的部分被他略过,而对较为重要的仪文则无一遗漏,翻译亦颇为忠实原本,足见合尊精通其法。而且从全部译文来看,他的译语言简意赅,在不失本意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了文辞雅训。

南宋国灭,逊帝赵㬎先受封瀛国公,后剃度出家成为合尊法宝(Lha btsun chos kyi rin chen),一生断梗流萍,四海飘零,退位后从临安被裹挟至大都,复辗转于上都与朵思麻,再往吐蕃萨思迦学法而颇有成就,继而返回大都,然最后仍不免遭人猜忌而放逐河西,竟因言获罪而命丧于此。皇袍与袈裟的双重身份带来多少寄人篱下以求苟安的凄凉与无奈。他的传奇经历引得后世文人浮想联翩,杜撰出种种离奇身世,使赵㬎的历史形象变得愈加扑朔迷离。然而,个人境遇的不幸却也在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洪流中成就了汉藏民族交往互动的一段传奇与佳话。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