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章: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实践探索——以哲蚌寺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10 15:10: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秦永章 | 责任编辑: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很大程度上就是藏传佛教寺院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入新时代以来,西藏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哲蚌寺,在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积极效果,为促进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哲蚌寺;藏传佛教;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作者简介】秦永章,男,1963年生,青海海东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史、藏学。

【文章来源】《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做好我国宗教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2020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并清晰地提出“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国宗教工作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深刻揭示了宗教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西藏的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坚持藏传佛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就藏传佛教而言,寺院是其载体,承担着传承藏传佛教文化、满足信众正常宗教信仰需求的功能。寺院作为传播藏传佛教的中心和联系信教群众的纽带,在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深刻影响着广大信众的思想和生活,以僧尼为主体的寺庙的稳定关系着整个涉藏地区的稳定,因此寺庙是做好藏传佛教工作的“牛鼻子”。可以说,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很大程度上就是藏传佛教寺院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因此,如何积极引导藏传佛教寺院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相适应”课题中的重中之重。调查和研究藏传佛教寺院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入新时代以来,尤其是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加强工作部署,切实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深刻认识做好寺庙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提升新时代依法治寺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持续在“导”上下功夫,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导寺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取得了积极的效果。鉴于此,本文利用笔者于2020年1月在西藏地区的实地调研资料,以哲蚌寺为例,对西藏自治区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情况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和总结。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哲蚌寺及其管理模式的演变

哲蚌寺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5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藏名“吉祥米堆砌成的十方尊胜洲”,是历史上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寺院,位居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首,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哲蚌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由格鲁派始祖宗喀巴的弟子——绛央曲杰·扎西班丹(1379-1432)创建,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该寺也是第二世至第五世达赖喇嘛的驻锡地,1642年,五世达赖在寺内建立了噶丹颇章地方政权。达赖喇嘛迁往布达拉宫后,这里仍然是拉萨三大寺中规模最大、最有势力的寺院。哲蚌寺在历史上曾拥有僧侣定额为 7700名,实际人数最盛时达上万名,其附属子寺达 640座。哲蚌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20世纪50年代实行民主改革前,占有175座谿卡,151个牧场,农奴2万多人,其影响面涉及农、牧、商、贷等诸多方面,是涉藏地区规模最大、僧侣最多、宗教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一座大型藏传佛教寺院。

“藏传佛教与其他任何宗教一样,也具有其基本信仰所外化和制约的物质外壳——宗教实体即寺院组织和管理制度体系。”历史上,哲蚌寺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内部组织体系和极具等级性、独立性的组织管理制度,自上而下有“措钦”“扎仓”“康村”“弥村”四级组织管理机构,形成了由堪布或活佛负责的管理机制。

措钦(tshoks-chen),藏语译音,意为大会,它既是全寺僧众举行集体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寺院最高管理机构,其常设机构为拉基会议。作为全寺的最高管理机构,措钦组织结构严密,权力集中,掌管着全寺政教大权。拉基会议由各大扎仓的堪布等10名宗教执事成员组成,任命一般需要原噶厦政府的批准。

扎仓(grwa-tshang),是依学行划分的僧团,类似学院,是寺院的二级部门。每个扎仓都有自己的殿堂、僧众、属寺和庄园、牧场、属民等,并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完整管理组织。扎仓实行“堪布”负责制,堪布一般由具备渊博佛学知识获得宗教格西学位的高僧大德出任,一般任期六年。哲蚌寺初建时有洛赛林、果芒、德阳、夏果、推桑林、堆瓦及阿巴等7个扎仓,后调整、合并为4个扎仓,即:洛赛林、果芒、德阳和阿巴扎仓。哲蚌寺的四大扎仓,均相当于一座规模相当的独立的寺庙,其内部具备一个寺庙正常运行的所有条件,如经院、堪布、僧人、经学组织以及经济实体,可以完全独立运行。各大扎仓的僧人来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如果芒扎仓僧人多来自安多(青海、甘肃)和蒙古地区,洛色林扎仓僧人多来自康区,德阳扎仓的僧人多来自西藏地区。

康村(khams-tshan),是设在寺院扎仓之下的第三级部门,由大致来自同一地域的僧人组成,康村内成员彼此间有共同的生活习俗和语言环境,便于管理。因此,各康村也以地域为名。作为扎仓下一级组织,是否设置则依札仓内僧徒人数的多寡而定,有些扎仓因人数少,不设康村。哲蚌寺四大扎仓中洛赛林扎仓和果芒扎仓规模最大,其中洛赛林扎仓设有23个康村。康村的管理体制和扎仓类似,也采取堪布负责制。

弥村(mi-tshan),是康村的下属单位,也是哲蚌寺最基层的组织单位,一般由各康村内从同一个“子寺”或同一地区、同一部落来的僧人自发集合成的一个单位,人数从十余人到数十人不等,其内部实行有家长性质的“格甘”(意指师傅或老师)负责制。此外,历史上,哲蚌寺对600多座属寺派遣堪布进行管理。对于一些寺属的庄园,派出专门的僧人进行管理。

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藏地区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哲蚌寺传统的寺庙管理制度迎来了根本性的改变。1959年民主改革后,哲蚌寺彻底废除了寺庙的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寺庙实行民主管理,实现了政治与宗教的分离,传统的藏传佛教向现代宗教转变,寺院逐渐成为一个单纯的宗教活动场所。从此,哲蚌寺由传统的堪布主持管理转型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管理制度,哲蚌寺初步走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正确道路。

然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藏同内地一样,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中央关于处理西藏宗教问题的正确方针政策被中断,藏传佛教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冲击,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程被迫停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 1982年3月中央印发19号文件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以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哲蚌寺与其他大量寺院得以开放和重建,宗教活动全面恢复,并且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藏传佛教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由于十四世达赖集团的渗透和煽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藏传佛教寺庙管理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寺院内部管理混乱,甚至部分寺庙被追随达赖的人所掌控,在拉萨等地出现了违法僧尼的暴力活动。1996年之后,西藏自治区开展了寺庙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简称“寺教”),有关地区和部门依法对寺院进行管理,但历经十多年,寺庙管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藏传佛教寺庙成为境外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进行渗透破坏活动的重要据点,他们鼓吹“控制一名活佛,就控制了一座寺庙;控制了一座寺院,就控制了一片地区”,大肆煽动不明真相的僧尼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发生在拉萨的一系列骚乱事件以及2008年发生的“3·14”打砸抢烧事件中,哲蚌寺等寺院的部分僧人参与其中,对西藏乃至其他涉藏工作重点省的社会稳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和侵蚀。由此可见,寺庙的安全和稳定关乎西藏乃至全国的安全和稳定,寺庙成为同达赖分裂势力斗争的主战场。所以如何加强寺庙管理成为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总结以往寺庙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站在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高度,从维护正常宗教秩序、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出发,结合西藏宗教工作实际,于2011年9月做出了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的重大决策,创新寺庙管理。11月5日,哲蚌寺寺院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寺管会”)挂牌成立,下设办公室、人事社保处、宣传教育处、宗教事务处、文物资产处、治安管理处6个处室,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寺院管理模式。哲蚌寺寺管会成立后,实行干部驻寺常态化,与爱国僧侣共同管理寺庙,建立了一套新型的寺庙管理体制,寺庙管理步入法制化、民主化、规范化轨道。

目前,哲蚌寺核定僧人编制700人,实有在编僧人437名,其中活佛2名,经师9名,堪布、格贵、翁则各1人。获得格西学位14名、拓然巴1名,学经班僧人170人,香灯师47人。西藏佛学院分院学员91人。8名僧人被选为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佛协理事。

纵观哲蚌寺不同历史阶段管理模式的演变,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征,发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寺院管理模式的优越性,这为藏传佛教寺院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历史基础。

二、哲蚌寺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实践和探索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包含两个层面,即党和政府乃至社会的积极引导和宗教自身的适应性调整,政府和社会各界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宗教适应社会,宗教界要主动适应社会,其中后者是关键。进入新时代以来,尤其是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哲蚌寺寺管会认真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署,切实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深刻认识做好寺庙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提升新时代寺庙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发挥推动、引导作用,持续在“导”上下功夫,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导寺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新时代西藏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服务,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提高依法治寺能力,提升僧众的法律意识

高度重视提高驻寺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依法管理寺院的能力。寺管会尤其是驻寺干部不仅担当着积极引导哲蚌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艰巨任务,而且在“相适应”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驻寺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不仅影响着政府的形象,而且事关引导寺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效果。为此,哲蚌寺寺管会非常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组织驻寺干部深入学习和准确领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有关宗教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区党委的工作要求上来,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做好宗教工作,特别是不断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工作的战略部署,着力深化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努力提高驾驭和处理各种新问题和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做宗教工作的行家里手。同时加强培训学习,组织驻寺干部学习党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藏传佛教发展历程、历史定制、宗教仪轨,掌握本寺历史,促进驻寺干部成长。通过这些学习活动,驻寺干部的政治意识和依法治寺水平得到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在工作中把僧尼视为基本公民,把寺庙视为基本社区,不允许有法外之人和特殊公民,也不允许把僧侣视为异类和对立面加以歧视,取得了积极效果。

开展爱国主义和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僧人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从2011年开展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活动以来,哲蚌寺寺管会在广大僧众中持续开展“爱国爱教、遵规守法、弃恶扬善、崇尚和谐、祈求和平、造福信众”的法制宣传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具体的落实措施,寺管会根据僧人僧舍的分布情况,将全寺分为10个区域,采取寺管会干部分区域负责的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仅2017年、2018年寺管会党委组织全寺僧人开展大型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制讲座10次,宣教小组深入僧舍开展法制宣传教育700余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内容涵盖了《宪法》《刑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法制宣传和政策宣传教育,对提高僧人的遵纪守法意识和思想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僧众接受依法管理的意识也明显增强。

(二)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提升寺庙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寺院基础设施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哲蚌寺寺管会把社会治理理念引入寺庙管理服务领域,把寺庙当作基本的社会细胞和社会单元,把广大僧尼作为亲人和朋友,开展“9+5”工程,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覆盖。从2009年开始至2019年,自治区及拉萨市及寺院自筹资金总计2.1亿,对哲蚌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和改造建设。切实解决寺庙防洪排水、垃圾处理、消防安全、寺院重点建筑修缮和文物保护、巷道硬化、僧舍改造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改善僧尼生活条件。不断加强寺院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实施好通水通电通路工程,改造危旧僧舍,硬化院落巷道,将经堂、佛殿等公共建筑维修纳入项目渠道,彻底消除寺院安全隐患。同时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投入7千万元维修了措钦大殿、甘丹颇章等重点文物,投入2900万元,对哲蚌寺展佛台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投入370万元修建寺庙养老院,修建了温室大棚、澡堂、垃圾储放池,改善寺院食堂和医务室等,公共服务落实到寺庙。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切实解决寺庙僧众的实际困难,切实让广大僧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切实把广大僧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2011年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活动开展以来,西藏出台了一系列利寺惠僧政策,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僧人)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拉萨市城镇居民采暖补贴、城镇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等。其中哲蚌寺僧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个人每年只承担50元。僧人医疗保险费每年报销额累计超出6万元,可以申请从城镇居民重大疾病保险中报销,报销上限为14万元,如还有未报销医疗费用可以向民政部门医疗救助申请报销。哲蚌寺僧人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达98%。哲蚌寺僧人参加低保102人,对60岁以上、无生活来源的僧人做到应保尽保,低保户补贴金额为每年1600元。确保年老体弱的僧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哲蚌寺管委会通过一系列利寺惠僧政策的落实,不仅切实提高了哲蚌寺僧人的僧舍条件,解决了僧人的后顾之忧,还进一步优化了僧人的生活和学经环境,让僧众切身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极大地提高了僧人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增强了僧人的国家认同,逐步改变了部分僧人的思想认识和对待干部的态度,对驻寺干部的态度从起初的冷漠变成了欢迎,干僧关系得到极大改善,为扎实推进哲蚌寺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开展“遵行四条标准,争做先进僧尼”“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并将此项工作作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2018-2019年以来,哲蚌寺组织全寺干部开展了600余次学习活动,撰写笔记400余本,心得体会350余篇,带僧人外出参观学习50余次。还通过自己找、别人帮,深入查,摆问题,找出寺庙和僧人中存在的问题170余条,为进一步通过整改落实寺庙管理、严肃教义教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通过所属宣教小组对寺庙的高僧大德开展教育活动,还专门将寺庙高僧大德、主要宗教执事人员、活佛、管委会僧人委员与管委会党委班子逐一对接,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开展宣教活动。不少僧人表示,通过上述两项教育活动,哲蚌寺的寺风僧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建立激励引导机制。从2011年起,西藏每年开展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通过建立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引导机制,让受表彰的寺庙僧侣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激励,充分调动了寺庙僧人爱国守法的积极性。多年来,哲蚌寺连续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及拉萨市和谐模范寺庙,僧人被评为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哲蚌寺寺管会也多次被评为自治区及拉萨市先进寺管会。另外,哲蚌寺寺管会非常重视发挥宗教界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目前有8名僧人被选为西藏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佛协理事,他们经常受邀参加区党委、政府及统战、民宗部门的通报会、座谈会,在反映藏传佛教基本情况和僧众呼声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四)积极引导僧人与达赖集团划清界限,鼓励高僧大德对教义教规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阐释,引导僧众对佛事活动进行适应性改革

在政治上积极引导僧人自觉与达赖集团划清界限。哲蚌寺作为第二世至第五世达赖喇嘛的驻锡地,被认为是历代达赖喇嘛的母寺。因此,哲蚌寺也成为十四世达赖集团渗透、分裂活动的重点,在整个涉藏地区的社会稳定工作中具有重要影响,民间有“小寺看大寺,大寺看哲蚌”之说。基于这种特殊性,哲蚌寺寺管会把不受境外势力操纵作为寺院管理的底线,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在寺庙理直气壮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直气壮揭批十四世达赖祸藏乱教的反动本质,引导僧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法制观,认清西藏社会存在的特殊矛盾,增强同达赖集团的斗争意识,继续深入揭批达赖集团在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手法上的欺骗性。教育引导广大僧侣认清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反动本质和险恶用心,将十四世达赖和历代达赖喇嘛区别认识,将统战爱国藏胞和达赖集团区别认识,自觉与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划清界限,不断消除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利用宗教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一切措施和手段防止反动宣传品流入哲蚌寺,使僧人基本听不到反动声音,教育僧人在手机微信、微博中不听不传不信十四世达赖集团的声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鼓励高僧大德对教义教规做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阐释。自2011年开展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活动以来,哲蚌寺经师能够根据所受到的教育和所看到的变化,结合党和政府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传统讲经内容的基础上,融合相关政策精神等开展讲授活动,使僧人的守法意识、品德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哲蚌寺佛学分院还专门设置了政治学习、法律知识等课程。哲蚌寺两位活佛年事较高,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佛学造诣都不太高,但他们亲身经历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从落后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变迁,因此经常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用僧人修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生动事实,告诉周围的僧人和信教群众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社会环境,对党和政府要有感恩之心。寺庙经师讲授佛教知识时,依然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他们都能够把宗教学习同朴素的寺规戒律结合起来,能够把宗教学习和迷信活动区分开来,而且能够把藏传佛教的学习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上。

引导僧众对佛事活动进行适应性改革。哲蚌寺在鼓励和支持在寺僧人潜心佛法学修,严格遵守教义教规,不断提高学修水平和佛学造诣的同时,积极引导广大僧众在不违反佛教根本教义教规的前提下,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一些宗教活动进行适应性改革。其中减少举行宗教法会的频率和时间便是哲蚌寺一种实实在在的改变。哲蚌寺传统的宗教活动众多,藏历每月8日、10日、15日、25日和30日都举行常规的法会,每年还在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哲蚌寺创建者绛央曲杰·扎西班丹、当代佛学大师兰仁巴的祭日召开法会。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哲蚌寺僧众主动压缩了一些传统的宗教、民俗活动的时间,比如过去传召法会从藏历1月3日开至25日,后改为1月8日至18日,而且自2017年开始,10天法会期间每天提前30分钟结束,共计缩短法会时间300分钟;又如,过去以念诵六字真言为主要内容的“嘛尼东珠”宗教活动分为上下半年开展,每次90天(3个月),共180天,后改为全年90天(3个月),现在又缩短到45天,并将举办时间调整为每年的公历4月1日至5月15日。另外,现在也一改过去的传统,不再根据施主要求举行法会。

(五)引导保护环境,建设和谐生态寺院

鼓励寺庙和僧众发扬藏传佛教寺规戒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优良传统,优化寺庙环境,建设和谐生态寺庙。2014-2015年,区市林业部门投资1500万元,进行防护林绿化工程项目。2015-2016年,由拉萨市旅游局协调,投资1200万元,落实寺庙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整治工程。2010年,政府曾投资1350万元、寺院自筹350万元,对哲蚌寺上、下水进行了全面改造。2015年,拉萨市水利局又投入资金69万元,维修了寺庙的排水系统。2019年,拉萨市旅游局又投入资金77万多元,在寺院内修建了两座旅游公厕。

倡导安全点灯、文明煨桑。为了消除寺院的火灾隐患,从2017年开始,哲蚌寺在减少寺内各经堂酥油灯50%的基础上,取消了在果芒扎仓、措钦大殿前面供奉千盏灯的场所,还将每年举行“甘丹昂曲”活动时在室外窗台、屋顶供奉的酥油灯基本上换成了节能灯泡。为了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文明煨桑、理性煨桑的要求,哲蚌寺在主动减少煨桑点的基础上,在寺庙经营的商店内不允许贩卖成捆的柏树枝和小叶杜鹃,并准备关闭哲蚌寺最大的煨桑点——乃琼寺内的煨桑点。同时,清理了寺内放生的牲畜,整治道路环境,维修了展佛台和周边转经路,寺庙的道路上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植树绿化寺庙周围环境。哲蚌寺还从加大对寺院文物保护的角度和节约资源的角度考虑,主动将措钦大殿前的2根十几米高的经幡柱由原来的木柱换成了水泥柱,延长了经幡柱的使用时间。

哲蚌寺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今展示出一派崭新的面貌,佛事和顺,和谐稳定,哲蚌寺真正成为清修之地和维护西藏地区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为促进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代以后,尤其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哲蚌寺寺管会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相关宗教工作精神,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哲蚌寺在积极引导和促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还需加强统筹谋划,培育和铸牢僧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僧侣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改变个别僧侣中存在的“一心只读神仙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现象;其次,旗帜鲜明地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自觉抵御境外分裂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分裂破坏活动;第三,要管理与服务并重,进一步落实好利寺惠僧政策,做好凝聚人心工作,同时要重视将爱国爱教的高僧大德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的工作,发挥他们在引导信教群众、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的积极作用。

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藏传佛教界经历过几百年政教合一的思想桎梏,要想彻底摆脱其影响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像哲蚌寺这样有影响的大型寺院。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宗教方针政策,坚持依法治寺、依法管僧,遵循藏传佛教和宗教工作规律,结合哲蚌寺的实际情况,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注重实效,着力在“导”上下功夫,不急躁、不激进,行稳致远,不断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实践,将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引向深入。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