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书荐】张子凌:和谐共处 自在交融——刘琪《包容与凝聚》评介

发布时间:2021-06-20 15:55:00 | 来源:中国西藏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image.png

(《包容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云南迪庆的实证研究》,刘琪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

“人类学家一向把自己的田野点视为第二故乡,而我,从2007年第一次踏上迪庆的土地开始,几乎每年都会去一趟……这里的很多故事,都无法用我熟悉的概念与理论来理解,我经常不知道该如何将其转化为‘学术话语’;然而,这些故事又是那样地生动鲜活,让我觉得自己身为人类学学者,有一种必须把它们讲述出来的责任”;“我们无法抹除差异本身,但需要意识到,任何一种差异,都并不必然导致隔绝,只要有穿越边界的交流,有相互联合的渴望,便可以有新的、更高层次的整合。在迪庆地区,各个民族的人民用‘复合社会’的方式,整合了差异,包容了差异,凝聚为了一个共同体。”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刘琪教授的新著《包容与凝聚》中的只言片语,一则道出她作为人类学家身上所肩负的使命与研究的勤苦,二则却颇可以概括这部专著的学术旨趣。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域。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州内的各个民族都在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形成了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社会格局。对这种民族交融的历史与现实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多民族共同体生成的历史情境、社会机制与现实条件,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具体案例。2021年3月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刘琪教授的这本新作《包容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云南迪庆的实证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作者刘琪女士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族群研究、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西南区域研究等。从刘琪教授近年来陆续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可以看出,迪庆地区的各个民族是如何通过包容与整合差异来达到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与自在交融,一直是她所关注与探讨的重点,而这本书正是这一理路的延伸和充实。

本书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建设视野下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原理、实践经验与现实挑战”的资助。全书以作者在迪庆地区十余年田野调查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展开,将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巧妙地穿插其中,使该书读起来颇具趣味而毫不枯燥,同时佐以大量珍贵的、有价值的文献史料,进一步彰显了作者独特的学术视角与敏锐的学术思维。全书各章节所讨论的问题各有侧重,而作者在章节划分和具体论述中,能使所述问题前后呼应,做到整体建构、文脉贯通。本书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又兼具较强的可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合乎时代背景的选题

全书对迪庆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形成过程与现实变迁脉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历史上,迪庆地区各民族的人民在长期共同相处的过程中,经过群体间的自我磨合,培育出了内生的、稳定的团结力量,人们遵守着共同的社会规范,在生活上达成了一种默契,自然而然地彼此尊重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从而形成了一个圆融自洽的小世界。这种由迪庆人民自发形成的社会共同体,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复合社会”。这种社会形态,可以整合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宗教信仰,并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一种“家的感受”。令人欣慰的是,迪庆这个“小世界”并没有固步自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在现代社会新的环境下,迪庆地区的人民又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使地方传统得以更新和延续,“小世界”又自由自在地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大家庭”。迪庆,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所以作者选择迪庆地区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动鲜活的题材,十分符合当今时代我们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

引人入胜的精彩内容

书的第一章为导论,作者开门见山地对本书提出的一些新理论以及概念性的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同时介绍了迪庆地区的概况,这一章相当于该书的导读,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第二章主要讲述了迪庆地区的两个中心城镇,独克宗(今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与阿墩子(今德钦县升平镇)的故事,说明这两个城镇在经历了“族群大融合”之后,是如何发生了社会转型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形成了一种“自在的社会”;第三章和第四章,作者以茨中村和吾竹村两个典型的村落为例,说明了这两个村落是如何将不同的宗教信仰与民族差异进行了包容与整合,并围绕共同的社会规范与仪式体系构建出了超越族群的村落共同体,进而达到一种和谐与稳定的状态;第五章作者举了三坝乡纳西村落的例子,这个例子与前几个村镇的“民族融合”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强调纳西族特色,着重塑造纳西村落文化的典型。但是其本质上仍旧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该村落如何进行传统的再造与寻求发展的探索过程。而纳西这个所谓的“反面案例”,也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迪庆经验”提供了一些启发。第六章,作者对本书的核心议题——“复合社会”、“国家角色”、“族群边界”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迪庆经验”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以及它为重塑边疆形象带来了哪些启发。

朴素真挚的写作风格 

与大多数人类学著作所不同的是,该书并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深奥理论,相反,作者以她细腻、明快的笔调,将“迪庆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也流露出作者对迪庆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与眷恋之情。作者初始与这里独特的异文化邂逅,那时的她还没有完全放下对迪庆所预想的“先验的假设”,以及她自已身上所谓的“书生的傲慢”。之后,作者在逐渐深入的“行走”过程中经历了文化摩擦与文化理解,这一过程充满了作为他者进入另一个他者世界的情绪与反思。而这些对于作者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包容,一种对迪庆这块土地的朴实的、真挚的情感。作者将这种朴素的情感,毫不矫揉造作地,十分自然地融入在写作当中,这就会让读者产生巨大的同理心和共情力。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到过迪庆的读者,因为这本书,会激发你马上想到这个神奇的地方去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如果是已经去过迪庆的读者,那么读了这本书,会让你更加愿意再一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更加深刻地感受它包容的、充满“中国智慧”的魅力。

综上,《包容与凝聚》一书向读者展示了迪庆地区多姿多彩的族群风貌与精神气质,作者在书中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了民族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的诸多理论,并结合许多具体的案例,对迪庆地区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社会形态做了生动活泼的描述与呈现,同时对这种社会形态下所蕴含的内在因素做了深入详实的剖析与阐释。这些都将增进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地方社会具体实现过程的理解,为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建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与理论参照。当然,凡事并不能穷尽,书的最后,作者用充满感怀的笔调,做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以及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相信广大读者在读到这本全新的人类学著作的时候,会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由此开始一段关于迪庆的心灵之旅。

(转自中国西藏网)

作者:张子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图书购买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