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才让:传统手艺人四龙降泽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07-15 17:55: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南加才让 | 责任编辑:李昭

四龙降泽先生,今年66岁,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式药泥面具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他现在居住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鲜水镇前进一村。

今年6月15日,我带着对藏式药泥面具的好奇心,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在道孚县前进一村的老先生的“药泥面具工作室”。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藏香味,当时让我觉得老先生是否也制作藏香。但是工作室的桌台和墙上挂满了各种佛菩萨的面具,老先生说屋里的香味是从这些面具里散发出来的,他挨个给我们介绍了这些药泥面具和制作方式。

四龙降泽老先生说:他的叔叔是药泥面具的传承人,他14岁开始,跟着他的叔叔学习药泥面具的制作。由于他聪慧、勤奋,并且很稳重,很快就学会了制作药泥面具的技艺,并陆续继承了他叔叔所传授的所有技艺。

根据四龙降泽老先生介绍,藏式药泥面具制作起源于公元7世纪。当时,寺院里有时会出现因烧香拜佛而发生火灾的情况,为了不影响供佛又能避免火灾,人们想到了一个不用烧香也能供佛的一种方法,那就是制作药泥佛像。这种药泥佛像的泥土中掺入了多种名贵藏药和香料之后,佛像就会散发出香味,由此寺庙也不需要担心出现火灾的现象。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药泥佛像散发的香味不仅能提神通窍,还可以驱除蚊虫,并能净化空气。这样,药泥佛像就流行起来了。

尽管药泥佛像、药泥面具有礼佛的作用和药用功效,但其制作技艺发展到今天接近于失传的境地。四龙降泽老先生说,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三方面的:

一是继承人的选择难。由于制作药泥面具需要比较高的藏族绘画基础,而且作为家族工艺,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定,再加上药泥配置非常关键,“配好了是药,配不好是毒”,想要完全掌握制作技艺,不仅需要手艺水平,而且更加注重继承人的人品。因此,培养和考察学徒的时间比较长,很多学徒中途就放弃了。

二是原料投资大。按照祖先流传下来的规矩,制作面具的泥土和水必须是纯天然,没有污染的,只有在海拔4600多米以上的神山上的泥土和雪水才行。泥土又分为雌土和雄土,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土还可以分雌土和雄土,雌土是红色的,雄土是白色的,这两种土按比例混合和出来的泥土,制作的面具既结实耐用,又不会变形。而且在这种泥土中还要按比例掺入60多种名贵藏药和中草药、80多种宝石、25种香料在内的各种材料,这些开支也是不小的。我在上面讲到,“配好了是药,配不好是毒”,那么如何辨别有毒呢?将配制好的药泥放在地洞里,封好洞口7日之后拿出来,如果有香味,可以制作面具了,如果有臭味就说明有毒,需要立即进行处理。

三是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制作一个面具要经过取土、和泥、泥雕、制陶、着色等十几道工序,这期间还要取土诵经、装藏、开光等仪式,这些程序全部完成才算这个面具圆满了。所以,制作一个药泥面具的整个工期至少要用12天的时间。尽管花费了很多人力、财力和物力,但因为是泥制品,市场价格一直不能定得太高,所以,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的。

尽管面临这些困难,但四龙降泽老先生对药泥面具未来的传承发展依然充满信心。他说,“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现在国家非常重视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花很大力气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一大批非遗传承人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努力培养接班人;这些为药泥面具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些年来,四龙降泽老先生也开始收家族之外的学徒,努力扩大人才群体,推动药泥面具行业的创新与发展。2014年1月,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四龙降泽藏式药泥面具技能大师工作室”,不断地探索药泥面具的制作工艺,将现代美术元素融合到这项古老的艺术中,使药泥面具的品种从原来的10多种,发展到现在的近200种,其中三种面具还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利。2016年,又成立“道孚县药泥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尽量将有技艺的民间手工艺人吸收到公司,他优先吸收了31名当地农民,在农暇时间到公司兼职,让他们增加了一些收入,为当地百姓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比如,他的学徒迪迪就是其中一个,迪迪的父母年龄大了,妻子身患疾病,儿女又小,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个人给别人开车艰难维持。2016年,迪迪参加药泥面具传统工艺培训后,与公司签订了兼职协议,主要负责给面具塑形,每月可以拿到2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酬劳,这样家里增加了收入,生活也有所改善了。

2017年到现在,老先生的公司先后带动30多名农民就业,其中可以独立制作面具的有4人,人均年收入9.6万元以上;技术人员7人,人均年收入6万元以上。其他人员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其中包括帮扶三户贫困户脱贫。

现在,四龙降泽老先生正在积极利用各种网上销售平台,实现了线上订货,线下邮寄,产品供不应求。当然,今年由于疫情的缘故,销售情况不是很乐观。之前,他的作品不仅能销售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外,还能远销到韩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国家。

总之,这个融合“民族文化、民间工艺文化、宗教文化、医学文化”的小小面具,通过老先生的不断努力下,目前依然在传承和发展。我本人也希望通过这次的视频会议,让更多的学者专家和喜欢药泥面具的人们,了解这门优秀的传统手艺,让它在更多人群里和更广泛领域得到关注。

作者:南加才让,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副编审。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