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
青海贵德:创建进景区,旅游促“三交”
织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监测网络
清晨的阳光穿透稀薄的云层,洒在巴颜喀拉山脉的皑皑白雪上;藏羚羊在水草丰美的湿地间悠然踱步、黑颈鹤舒展着修长的翅膀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这里是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中华水塔”,更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守护生态净土,近年来,我国精心编织起一张精密的生态监测网络。无论是海拔5000米的无人区自动气象站,在呼啸的狂风中坚守岗位,实时传输气温、降水数据;还是湿地边的水质监测仪,默默记录着每一滴江水的纯净程度,这些监测设备共同构建起天地一体化的监测预警体系,如同忠诚的卫士,为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2025年一季度西藏金融总量稳步增长
5月7日,2025年一季度西藏金融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一季度,西藏金融总量稳步增长,存贷款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支持了西藏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西藏加速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据相关部门消息,今年来,西藏立足“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区位优势,通过深化平台建设、拓展国际物流网络、强化产业联动等举措,加速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外向型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今年一季度,西藏全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08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19.5亿元,基本持平;进口3.58亿元,同比增长56.7%。
“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团队坚持科技与人文并重——守望青藏高原珍稀物种
“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是一支以女性为主,长期在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高海拔、高寒区域蹲守,致力于青藏高原珍稀物种保护的青年团队,他们通过自然影像记录、科学研究、生态保护、生态科普与自然教育等方式,助力青藏高原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他们持续开展青藏高原珍稀物种出生与死亡调查工作,坚持科技与人文并重,获得了有效的影像画面和数据信息。
用传统技艺激活乡村振兴引擎——那曲市着力推动非遗工坊建设
走进比如县比如镇尼囊村,一栋悬挂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牌子的房屋里,各色陶器作品引人注目。在这里,共有6人学习传承制陶手艺并就业,生产期间每人每天可以挣300元。
高原假日缤纷多彩 文旅市场欣欣向荣
踏青赏景、出行远游、阅读“充电”……“五一”假期,春意盎然,大街小巷游人络绎不绝,大家纷纷走出家门,尽情享受美好假期,整个高原都透着不一样的热闹和烟火气。
高原赤子心 守边固边情——西藏阿里边境村谱写团结奋进之歌
“我现在在养鸡场,这里有点吵,稍后给您回电话。”近日,当记者拨通了罗启明的电话时,他正忙碌在自己的养鸡场,在嘈杂的鸡鸣声中,能隐约听到他的回复。
数字浪潮为西藏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西藏堆龙德庆区:高寒缺氧之地为啥能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制约生产的因素多,经济发展相较于平原地区更为不易。然而,位于拉萨市西南方向的堆龙德庆区虽然人口仅12万余人,各类企业数量却已突破2.1万家,其中50%为现代服务业企业且多为近5年落地。
西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奋楫笃行共谱新篇
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推动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何以萨普——文旅融合、区域协同下的思考
何为萨普——传说历史、地理人文中的定位
高原小炊具民生大文章
西藏:“好生态能换钱,逐渐成了共识”
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合集)
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颁布命令,在西藏施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从此,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将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历史,滚滚向前。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海拔4500米绽放的“青春之花”
4月的那曲,寒风呼啸着卷起沙砾,像无数细小的刀片划过脸颊。
四川雅安藏茶迈入“新赛道”:从茶马古道“端”上世界茶桌
“我们德国的茶叶有着各种各样的味道,不像中国茶这么‘自然’。但我们喝茶的习惯都一样,我第一次体验藏茶,觉得很好喝。我一定要带点藏茶回家给亲朋好友尝尝。”4月7日,在四川雅安“藏茶世界”景区第一次体验了藏茶的德国女孩米卡·维茨高兴地说。
西藏多措并举发展文旅产业
尽管已回到香港多日,但75岁的市民梁筹庭还沉醉在不久前的西藏之旅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