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高原文化研究》2025年第3期摘要

发布时间:2025-11-17 09:02:27 | 来源:高原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 作者: | 责任编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安全、稳定、发展的三维分析视角

乔木 薛振东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贯穿西藏各项工作当中。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战略部署,对于推进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基于安全、稳定、发展三维视角审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关联,以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守住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安全底线;以治边稳藏工程夯实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石;以高质量发展推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基础。

关键词:党的治藏方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安全;稳定;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新时代西藏报告文学研究——以长篇报告文学《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为中心

周昱岑 蔡秀清

摘 要: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实施后,西藏报告文学以其新闻性、文学性与政论性的文体特质成为记录社会变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吉米平阶的长篇报告文学《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突破传统边疆书写的线性逻辑,将脱贫攻坚实践转化为立体化的治理叙事。通过分析文本所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叙事转型、话语实践策略等,探讨了承载国家话语与地方经验的新时代西藏报告文学,实现了对脱贫攻坚等事业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双重叙事,实现了边疆非虚构写作的范式突破、文化符号的现代激活,重申边疆地区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其文化多样性、地理特殊性和社会复杂性使其在文学文本创作中既是文本创作的话语语境,又是话语叙事的叙事矢量。其创新价值在于突破“苦难书写”的传统框架,以幸福叙事展现西藏人民的主体能动性,将脱贫攻坚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体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美学实践路径,同时为边疆报告文学写作树立了范式标杆。

关键词:报告文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原红色文化:“两弹一星”精神研究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内容体系与实践路径

许从洁

摘要:“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国防科技领域中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精神。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文章首先探讨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形成历史与核心内容,分析其在新时代的现实价值,并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将该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以及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多元路径。研究表明,“两弹一星”精神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集体意识,并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大学生,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注入新动力,推动德育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两弹一星”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


221厂历史资料研究与价值

姚丽彬 李姝睿

摘要:221厂作为研制“两弹”的重要基地,见证了中国社会制度的优势,其历史经验可以为今天的科技创新提供历史借鉴。文章着眼于221厂历史研究资料的挖掘现状,以及下一步对221厂研究资料挖掘的工作方向。221厂的历史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重新挖掘整理 221厂历史资料,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可以充实我国核武器事业的研究历史,丰富“两弹一星”精神的研究。从总结科技创新经验的角度来讲,为今天建设新型举国体制提供借鉴,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221厂;历史资料;研究现状;对策和意义


高原历史研究

出土文献所见前凉职官辑考

魏军刚

摘要:清代学者根据传世文献撰成五胡诸国公卿将相大臣年表或百官表,惟缺前凉职官表。20世纪以来,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公布,为全面研究前凉官制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从各类出土文献中辑录涉及前凉职官的57条资料,共考证前凉中央、地方、军事及其他官职53种,官员24人。其中,传世文献记19种官职,出土文献增补34种官职。出土文献记前凉24位官员,酒泉太守马模[附督邮张休祖]、西域长史李柏等3人任官信息,与传世史籍记载相同;抚军将军张瓘,护羌参军、驸马都尉氾祎和酒泉令氾毗等3人,史书记其任职信息与出土文献不同,其余18位官员则不见于史籍,能补史阙。

关键词:出土文献;前凉政权;职官辑考


碑刻所见清代云贵地区民族规约对儒家思想的吸纳

龙昭宝 吴冬梅 闵婷

摘要:碑刻资料表明,清代云贵地区民族规约中普遍存在吸纳儒家思想的现象,自治传统以及儒学传播为前提条件,把儒家思想以及倡导的礼俗编入规约是主要表现。从历时性而言,吸纳儒家思想是民族规约的发展态势,其文化意义在于既推动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也促进德治与法治的有效结合,使儒家思想具有了法的性质,蕴含宽严相济的社会治理理念。

关键词:民族规约;儒家思想;云贵地区;社会治理


《里耶秦简(壹)(贰)》农作物释名二十八则

李奉先

摘要:就里耶秦简所见而言:起源于中国的“叔荅”,是秦代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粟”在秦代百姓饮食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稻、麦;“秫”当为秦代“黏粟”,应归于粟类农作物,与黏稻、糯稻或稬稻并无关联;“巴葵”应是产地于巴的葵菜,属于秦代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蔬菜;至于“麦”或“麦曲”,应当不再有殷墟卜辞所区分的“来”“麦”之分。秦代百姓大规模种“芋”,有储备粮食以救灾备荒和出兵作战之用,实际上是生活的常态。里耶秦简记载的“栗”,即分布于秦代迁陵县一带;简文所见“园栗”表明:秦代板栗栽培技术在南方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简文两次强调枳枸“丗四年不实”,此间接表明当时迁陵县一带或出现了严重的气候异常现象。迁陵县一带大量栽培并入药的“枯橿、菌桂”的“桂”,当为“箘桂”,而非“菌桂”。后世以麻绩布、以麻为薪的习惯虽依旧保留,但食用枲麻籽的习惯早已废弃,枲麻的功用价值愈发体现于农作经济层面,甚至成为税收的来源之一。

关键词:里耶秦简;农作物;命名;考释


杨志军文学研究

论《雪山大地》的浑厚思想意蕴

周仲谋

摘要:杨志军先生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通过讲述一个汉藏融合的大家庭各个成员的故事,以及三代人的努力奋斗,生动地描写了汉藏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彰显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旨归的浑厚思想意蕴。小说歌颂了坚守、奋斗的奉献精神,闪耀着为理想而努力的崇高光辉,体现出精神信仰的伟大力量。从历史、现实、远景等层面,对青海涉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多维呈现,堪称西部多民族地区山乡巨变的壮阔史诗。弘扬了“家国一体”的观念,建构起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参与国家民族历史的共同体叙事,较为完美地解决了文化心理上的“认同”问题,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雪山大地》;思想意蕴;共同体意识;汉藏交融


《雪山大地》:“人境互动”视域下的牧区现代化叙事

周毅

摘要:环境造化并制约着人,但是人又可以主动影响环境,环境的变化也反作用于人。《雪山大地》深刻揭示了强巴、角巴、苗医生、小才让等人与沁多草原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从事的教学科研、医疗服务和生态保护等实践活动,直接推动了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优化。小说中,援青干部、汉族知识分子、涉藏地区牧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体现了人境关系的社会性特征,而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则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他们的合作与互动为牧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社会动力。从“人境互动”视域研究《雪山大地》,有助于深入理解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为解决相关社会、文化和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启迪。

关键词:社会治理;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雪山大地》;人境互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杨志军


论杨志军长篇小说《雪山大地》的生态书写

韩宇 李雅妮

摘要: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书写了雪域高原半个世纪的时代风云与社会变迁,讲述了新时代以来青藏高原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历程。作家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关切,这使得小说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生态书写的典范性文本。首先,《雪山大地》的生态书写源于创作主体自身的生活经历,也受到藏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时代思潮的影响。其次,作家运用多元叙事手法再现了青藏高原汉藏百姓共同奋斗的历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现实,同时,也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危机。另外,文本采用神话与现实的二元叙事方式,拓宽了新世纪以来生态叙事的想象阈限,小说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危机的反思也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杨志军;《雪山大地》;生态书写;现代性反思


高原民间文化研究

丝路乐舞文化中“游”与“戏”情感表达的文化通感探究

王海龙

摘要: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承载了丰富的乐舞文化,深刻影响了沿线地区的艺术形式与审美情趣。文章以丝路乐舞文化中“游”与“戏”作为情感表达的独特形式,通过对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表现手法的分析,揭示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共情与融合。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展示乐舞形式随着丝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发展变化,并探讨丝路乐舞文化中的“游”与“戏”的文化通感,试图为研究丝路乐舞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从而深化对丝绸之路的文化理解。

关键词:丝绸之路;乐舞文化;游与戏;情感表达;文化通感


跨文明视阈下青海丝路乐舞的特征与价值

陈瑜

摘要:作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传统交流通道,丝绸之路青海道不仅促进了商品贸易的繁荣,也催生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融现象。其中,乐舞文化作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展现了青海道沿线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多民族文化融合、互嵌的样貌。文章旨在探讨丝绸之路青海道地理空间下的乐舞文化,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地理特点、文化内涵、流变特征以及时代价值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揭示丝绸之路青海道乐舞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丝路乐舞;青海道;场域空间;文化互鉴


西部文学研究

论卢山诗歌中新疆书写的“汇合性”

赵刘昆

摘要:卢山是中国当代重要的80后诗人,2020年9月,卢山到新疆工作,由此开启了卢山诗歌创作的“新疆时期”。此后,他的诗歌中频繁出现对新疆的书写,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种鲜明的创作现象。卢山诗歌中的新疆书写表现为一种“汇合性”,这种“汇合性”具体体现为情感的聚集性与诗歌语言的系列化、意象的集群化与结构的统一,开放、包容、自由的生命意识表达三个方面。究其原因,是一种盛大的生命意识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意识塑造了卢山诗歌中对新疆书写的“汇合性”。而这种开放和包容是由个体独立自由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觉醒所承担的,它展现了诗人对新疆、生命与自我的独特理解,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开放、包容的创作心态以及对生命自由的不懈探求。

关键词:卢山诗歌;新疆书写;汇合性;生命意识


地方性视野中的“文学青海”考察

周燕芬 刘浩

摘要:回顾青海作为行政区域和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过程,青海文学在现代转化中显现出了时代气象与风景美学。基于“地方路径”的思维方法,从文学风景(自然与人文)话语出发,寻找由青海文学到“文学青海”向度的转变,以此超越传统美学风格的地域文学特征指认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青海文学在其演变和发展中,既与时代共振,同时也形成了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其中,程秀山奠定了“文学青海”的基础品格,重视文学生产中的实践体验。韩秋夫、王浩、昌耀、杨志军等作家则通过借助民间资源与时代联结,初步探索了从地方到人类的普遍性命题,使得“文学青海”为“文学现代中国”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值得观察的视角。

关键词:文学青海;审美形态;地方路径

(来源:高原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