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藏研中心党组关于实施“数字强库”战略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升科研及管理人员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加快推动国家高端智库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10月13日至17日,藏研中心组织开展为期一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理论培训。本次培训聚焦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大数据、信息安全等前沿领域,特邀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设置五个专题课程,累计参训超过500人次,取得预期成效。
高站位谋划,精细化组织,筑牢培训坚实基础
藏研中心党组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理论培训,将此项培训列为年度重点工作,明确要求培训内容需紧扣国家数字强国战略与中心科研发展实际,突出“技术为科研服务”核心导向。办公室牵头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理论培训方案》及配套实施计划,把准培训定位,细化内容模块、师资配置与经费保障等,确保培训组织严密、推进有序。培训采用线下集中授课形式,覆盖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着力营造“全员学技术、主动用技术”的良好氛围。
聚焦前沿需求,系统设计课程,凸显实用前瞻导向
培训紧扣科研人员在文献处理、田野调查、文化保护、跨学科研究等核心业务中的实际需求,量身打造五大专题课程。
一是《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浅析》。北京大学刘譞哲教授主讲。刘譞哲教授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核心驱动力与当前关键技术突破,重点阐述了算力提升、大数据积累与算法创新如何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关键领域的解析,使参训人员对人工智能的技术脉络和前沿动态有了宏观把握。
二是《大语言模型基本原理及其在藏研中心科研中的应用实践》。北京理工大学闫怀志教授主讲。闫怀志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大语言模型的基本工作原理、训练过程及其核心能力。结合实例,演示了大语言模型在文本生成、语义理解、知识问答、图片及音视频生成等方面的卓越表现,重点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藏研中心的应用潜力与落地路径。
三是《人工智能现状及未来变革影响》。北京大学吴玺宏教授讲解。吴玺宏教授客观分析了从北京大学到全国乃至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竞争格局以及面临的挑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各领域,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吴玺宏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是一种引发思维方式、研究模式乃至知识生产体系变革的驱动力量。
四是《信息安全》。北京理工大学闫怀志教授再度主讲。闫怀志教授就“保障高水平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信息安全专题讲座,重点剖析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新型安全威胁。例如:钓鱼攻击、鱼叉攻击、水坑攻击等。闫怀志教授认为,必须将信息安全置于优先位置。在引入和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时,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同步规划、建设并运行安全防护措施,加强数据隐私保护,提升算法透明度与可解释性,确保技术在安全可控的轨道上发展应用。
五是《数字经济下的大数据应用发展》。北京大学张飞舟教授主讲。张飞舟教授结合国家大数据战略,阐述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强调了大数据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张飞舟教授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播等藏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巨大潜力。鼓励科研人员树立数据思维,探索利用中心积累的各类数据资源,结合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挖掘深层规律,产出更具洞察力和政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服务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课程内容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既追踪技术前沿动态,又紧密结合中心科研业务场景,营造技术+实践的培训氛围,集中体现“轻量化、实用化、场景化”的培训设计理念。
专家引领教学,培训激发活力,为智库建设注入新动能
本次培训特邀高校权威专家担纲主讲,授课团队既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深入了解并能紧密结合科研一线实践需求,讲解过程中兼顾宏观视野与微观操作,注重理论阐释与案例剖析相结合。通过本次集中培训,全体参训人员进一步开阔了数字化视野,更新了知识结构,增强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辅助科研、优化流程、提升效能的主动性,有效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文献数字化、田野调查智能化、文化保护精准化、跨学科研究协同化等核心业务的融合进程,为破解科研工作中的技术短板、提升整体科研创新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大家纷纷表示课程内容“解渴管用”,不仅系统提升了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更拓展了科研方法与思维范式。
总结实践经验,谋划长远发展,推动技术深度赋能
培训虽已落幕,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是长期任务。中心将以此次培训为新起点,进一步强化“技术驱动科研”理念,推动全体干部职工将培训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持续探索技术在科研与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场景。下一步,中心将紧扣“数字强库”战略部署,深化技术培训与业务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快构建智能化、平台化、协同化的科研支撑体系,为推动中心事业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行稳致远,助力国家高端智库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