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存妙像,海岱惟青州。9月20日,“宗教中国化视域下汉藏梵佛教文献研讨会”在山东潍坊青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与山东省佛教协会共同主办,潍坊市佛教协会、青州广福寺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藏社科院、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杭州佛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15家高校、科研机构及部分省市佛教协会的30余位专家学者与佛教界代表参会,围绕多语种佛教文献与藏医药文献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刘威致辞指出,中国佛教文献体系庞大、语种丰富,涵盖汉、藏、梵、巴利、西夏等多种语言,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加强多语种佛教文献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推动学术繁荣,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二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文化认同;三是清晰展现佛教中国化的演进路径;四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山东省民宗委副主任韩庆新致辞,介绍了山东省在推动宗教中国化方面的举措和成效,表示将充分借鉴本次研讨会成果,进一步整合学术资源与地方实践,加大对佛教文献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研究成果与宗教中国化实践深度融合。同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掘文献“根脉”,夯实宗教中国化学术支撑;二是搭建交流“桥梁”,凝聚中华文化认同共识;三是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宗教中国化实践发展。
本次研讨会得到佛教界大力支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在致辞中指出,汉藏梵巴四种语言佛教文献的比对与研究,有助于突破语种壁垒和学术分歧,推动建立系统的研究范式,巩固佛教中国化的学术基础。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正慈法师指出,推动汉藏梵巴佛教文献研究,应当积极支持相关研究机构的学术工作,鼓励年轻僧才学习多种佛教语言,培养复合型研究人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胡雪峰喇嘛认为,在新时代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应更加重视梵藏佛教文献研究,加强对珍贵梵藏写本的整理与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延续藏传佛教优良的译经传统。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光泉法师以灵隐寺所藏一部梵文贝叶经为例,分享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多重价值,认为梵文贝叶经堪称“佛教界的熊猫”,是文明互鉴的活化石。他呼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优化保护方法,确保梵文贝叶经这一珍贵文化遗产能够完整、长久地留存于世。山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本悟法师表示,欢迎佛教界同仁和专家学者来到历史文化名城青州开展研讨交流,这既是佛教界与学术界以佛教文献为纽带共同探讨佛教中国化脉络的盛会,更是传承文化、服务当代的重要实践。
会议紧密围绕“宗教中国化”的时代主题,设立“梵藏佛教文献研究”、“汉藏佛教文献研究”与“藏医药文献研究”三大专题。与会专家学者从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出发,发表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来自北京大学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学者报告了《入正理论》《阿摩罗词典》《大乘庄严经论》等新发现梵文写本的初步研究成果,为学界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来自西藏贝叶经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杭州佛学院等学者的多篇论文通过梵巴藏汉文本之间的对勘分析,揭示文本流传与思想演变的内在关联,展现出比较语文学的方法价值。来自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佛协西藏分会等学者的文章,从佛教经典出发,提炼佛教本土化的历史经验,为当代宗教与社会相适应提供理论参考。此外,藏医药文献、西夏译经、敦煌古藏文医书等领域也是本次研讨会热议话题,不仅推动了这些“绝学”的传承与研究,也拓展了佛教文献研究的界限。
本次研讨会体现三大特点:一是多学科、多机构协同合作,汇聚宗教界与学术界力量,涵盖哲学、历史、语言学、文献学、医学等多学科领域;二是跨语种深度研讨,论文涉及梵语、巴利语、藏语、汉语、西夏语等多种语言,构建原典与译典的跨时空对话;三是跨语系、跨宗派交流融合,整合汉传、藏传(包括藏医药文献)、南传佛教(巴利语)研究资源,为全面理解佛教中国化提供多元视角。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也标志着中国佛教学研究逐步突破单一语种、单一宗派的局限,迈向多语种、多学科、跨文化协同创新的新阶段,为构建佛教中国化的学术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