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重要讲话精神体会——六秩风华映高原 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发布时间:2025-09-21 15:00:03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编者按:8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深邃思考,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西藏蓝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连日来,藏研中心专家学者、干部职工持续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热潮,撰写理论文章畅谈心得体会,现将部分文章陆续予以刊发。

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荏苒,西藏的山川与人民在伟大变革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到今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西藏实现从贫穷落后到开放繁荣的伟大跨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西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下,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发扬、生态环境保护收获显著成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一、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西藏的经济振兴堪称“高原奇迹”。2019年西藏彻底摆脱绝对贫困,与全国一道迈入小康社会是西藏亘古未有的历史性成就。

一方面,西藏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2024年,西藏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764.94亿元和7.52万元,相比于自治区成立初期的3.27亿元和241元,实现了巨大的提升;从1965年到202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56元到55444元,增长了120多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持续增长了35年,累计增长近200倍,其现实意义远超收入数据本身。从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陆续召开,国家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赋能西藏经济发展,推动西藏实现从贫困落后到发展繁荣的蜕变。

另一方面,西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产业结构实现从第一产业为主到产业多元化的转变。西藏的三次产业由1965年的一、三、二模式,已经转型为当前的三、二、一的结构,2024年其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54.3:36.7:9.0,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说明西藏经济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的依赖减少,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更多更具科技含量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潜力得以释放。从农牧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到当前产业多元化的现代经济体系,西藏经济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价值追求、以科技为引领、以西藏现实情况为基础。

二、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入,西藏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保障了社会的长期稳定。

西藏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截至2024年,西藏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18所,教职工9.66万名,在校学生总数97万人,超过西藏总人口的25%;旧西藏人口中95%以上是文盲和半文盲,西藏在2012年率先实行15年公费教育,2024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1.33%、97.86%、91.56%、57.81%,教育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体现西藏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医疗卫生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领域,自治区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建立了多层次的医疗服务网络。数据显示,2024年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7231家,每千人医疗机构卫生床位数由1965年的1.19张提升至5.90张。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西藏人均预期寿命从自治区成立初期的35.5岁提高到2024年的72.5岁,这一显著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西藏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的提高。

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的安全网,西藏社保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西藏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763.22万人次,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社保政策惠及全体,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西藏的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2025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西藏的稳定态势持续向好,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这与我们在实际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相符,西藏的稳定、和谐发展有效增加了当地人民福祉。

三、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发扬

西藏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民族文化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融入时代的潮流,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并在保护与创新中得到传承与发扬。

西藏民族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中展现出对历史责任的担当。一方面,中央和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保护当地文物古迹:2016年至2024年,累计投入资金28.42亿元,实施377个文物保护维修项目,助力承载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得以“延年益寿”。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近年来西藏文化发展的又一亮点:目前,西藏已建成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60个,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106个,《格萨尔》、藏戏、藏医药浴法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既是对我国日益提高的非遗保护水平的充分肯定,更激发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和传承保护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西藏民族文化还通过创新促进了文化发扬与繁荣。数字化传播和现代艺术的结合,使西藏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创造出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新业态:例如唐卡艺术这一古老的绘画形式,目前借助数字化赋能实现了数字唐卡等新型文化产品的开发。此外,文创产业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创造出具有时尚感和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西藏文化元素如藏戏面具等被融入到小巧的饰品设计中,不仅保留了传统美学,还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相契合,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产品,推动了西藏文化的传播和创新。

四、生态环境保护收获显著成效

西藏始终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高地。

西藏一直以来秉承绿色发展原则。为了发挥西藏作为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一方面积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政策,通过草畜平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治理草场退化等生态问题;另一方面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结合起来,安排大量生态岗位。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成效显著:环境方面,实现了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民生方面,国家对生态岗位的补助解决了参与环保项目的当地农牧民的生计问题,截至2024年,西藏共安排生态岗位43.98万个、拨付补助资金超15亿元,为生态管护和促进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西藏产业发展始终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在西藏的“十四五”规划中,文旅产业被列为绿色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借助生态旅游项目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深度融合,通过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品牌,既发展了地方旅游业,又增强了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关注。此外,西藏还通过文旅产业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保护项目中,推动生态修复、保护区建设等环保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周边地区环境质量。不仅如此,西藏着力挖掘清洁能源潜能,持续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国网西藏电力2024年“藏电外送”电量17.91亿千瓦时,创造经济效益约4.9亿元。

五、结语

西藏的六十载发展成就已经深深镌刻在每一寸土地,不仅记录了党中央为了稳定西藏、发展西藏、繁荣西藏所做出的努力,更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藏将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稳步迈进,继续发展经济、深耕社会事业、传承民族文化、守护生态环境,让高原阳光照亮更多的幸福图景。

(作者李红梅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科研人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