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雪域高原的绿色发展奇迹。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西藏贡献。
保护为先,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构建完善制度体系框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陆续建立、《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颁布,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进程稳步推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制度建设加速推进完善,历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均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重要地位。“十五”期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对《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进行了修订,审议颁布了7部有关西藏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同时,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陆续启动,羌塘等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继建立,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西藏工作“四件大事”,自治区党委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纳入“四个创建”重要内容。2021年,《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颁布实施。截至目前,西藏已构建起涵盖规划引领、法规约束、机构保障等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框架,全区超50%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7地(市)全部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市级全部创建达标的省份。
生态保护与治理能力跨越式提升。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能力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管体系,建设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点6个,搭建“6个国家站+661个监测样地”的生态质量检测平台,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AI识别等技术实现全域生态环境动态检测,辐射安全、生态遥感、环境科研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实施生态搬迁工程,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惠及13万余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021年至2024年累计完成退化草原治理2260余万亩,沙化土地治理24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87.21平方公里,高原的生态系统更趋稳定。
绿色发展路径不断拓宽,生态惠民成效显著。西藏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不断拓宽绿色发展路径,让各族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目前,西藏已初步建立起以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特色产业为特点的绿色发展模式,全区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构建以净土健康产业为引领的绿色产业体系,天然饮用水产量达47.23万吨,2024年全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404个。从产能方式单一到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发电“齐上阵”,西藏的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已具规模,清洁能源已建在建装机达2706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6.32%,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至2024年,西藏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创新实施高原生态补偿机制,补偿范围覆盖西藏所有县(区),共设立生态岗位44万余个,年发放补助金超15亿元,年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推进。
全民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雪域高原得到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扎根西藏各族群众心中。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开展生态科普进校园、进农牧区、进社区等宣传活动,营造出共同保护高原生态、共建美丽中国的浓厚氛围。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严格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树立起高原工程的环保典范,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大、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让各族群众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认同。西藏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的环保责任意识。
60年来,西藏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西藏作为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地区之一的地位不断巩固,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服务和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更加彰显。西藏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7年保持在99%以上,地表水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2024年,西藏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2.3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7%。截至目前,西藏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藏羚羊种群恢复至30余万只,野牦牛、黑颈鹤等种群数量稳定增长,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样本”。
持续发力,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学笃行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悟“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厚内涵,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之大者”坚决扛牢抓实,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链条,推动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落地。紧扣“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目标,将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融入各项规划政策当中,推动新时代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持续织密制度网络,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完善自然资源产权监督体系、建立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刚性监督和问责,提高跨区域协同治理效能,构建起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为“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保障。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西藏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处理好高原特殊自然环境下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立足高原实际和资源禀赋优势,高质量推进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等清洁能源工程,高质量发展特色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走出一条符合高原特点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依靠人民激发内生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人参与、共同保护、共享成果的生动局面,不断巩固和拓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生态保护渠道,凝聚起守护神圣国土、共建幸福家园的磅礴力量。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保护水平。发挥数字技术在生态监测、评估、预警中的应用,推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与高原生态保护治理深度融合,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化、精准化、现代化水平,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5年9月9日第5版。作者单位:陈万儒,中共昌都市委党校;蒋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