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深邃思考,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西藏蓝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连日来,藏研中心专家学者、干部职工持续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热潮,撰写理论文章畅谈心得体会,现将部分文章陆续予以刊发。
雪山之下,青藏铁路如银色哈达蜿蜒延伸;雅江之上,清洁能源点亮万家灯火。2025年,西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的辉煌时刻。巍巍青藏擎天而立,浩浩江河溯源而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雪域高原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持续筑牢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西藏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今日西藏,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壮丽篇章。
一、创新:激发高原发展新活力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西藏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优惠政策,健全多元化保障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高原特点的创新之路。
科技创新平台量质齐升,企业培育体系持续完善。近三年,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增长3倍、总量达103个,其中重点实验室增至42个,实现翻倍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6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96家,覆盖全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为高原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人才集聚与资金投入双轮驱动,创新根基不断夯实。西藏通过“珠峰英才”计划拓宽引才渠道,2021年以来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430余人、急需紧缺人才480余人。2024年财政科技投入达5.62亿元,较2023年实现翻番,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数字产业乘势而起,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1—2024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超14%。全球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西藏宁算云计算中心总投资118亿元,正助力西藏打造全球数据集散地,培育高端科技人才,赋能数字经济腾飞。
b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西藏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促进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基础设施跨越发展,立体交通网络初成。截至2024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达12.49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1359公里,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83条,乡镇、行政村通畅率分别达97.99%和86.05%。昔日“高原孤岛”墨脱已成热门自驾目的地,交通巨变焕发雪域新生机。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大产业协同发力。2025年上半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70.73亿元、529.79亿元和782.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7.0%和6.9%。高原特色农牧业提质增效,绿色工业加速布局,现代服务业稳步回暖,文旅产业表现亮眼——接待游客3218.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5.52亿元,分别增长11.7%和10.2%,成为消费增长主引擎。
居民收入均衡增长,城乡融合深入推进。2024年城镇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5444元和21578元,是1965年的121倍和199倍;2025年上半年全体居民收入增长7.6%,农村增速同步达7.6%。
三、绿色:守护生态文明新高地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西藏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筑起坚实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清洁能源领跑全国,绿色供电体系基本建成。2024年清洁能源发电占比超过99%,西藏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最高的省级电网,基本实现全清洁化供电。“十四五”以来清洁能源项目年均投资占比达30%,已形成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体系。青藏、川藏、藏中、阿里4条“电力天路”建成投运,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区,已建在建电力装机容量2705万千瓦,累计外送清洁电量超161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1386万吨。
绿色工业体系加速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持续提升。2021至2024年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绿色工业园区1个;截至2024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总数达404个,“藏字号”品牌影响力和产业含绿量、含金量显著提升。
生态惠民机制深化完善,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西藏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0%以上,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比达37.95%,通过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机制,让群众成为生态守护者和受益者。2021至2024年累计落实草原生态补助资金136.8亿元,惠及农牧民226.22万人;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1.47亿元,带动10.3万群众参与公益林管护,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
四、开放:拓展合作发展新空间
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西藏坚持以开放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拓展多元化市场,自信面向世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新格局。
外贸规模跨越增长,开放格局持续扩大。西藏对外贸易实现历史性跨越,从1965年的693万元跃升至如今年均百亿元规模。“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23、2024年连续突破百亿元大关。2025年上半年进出口总值43.4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对尼泊尔进出口21.9亿元、增长22.1%,占中尼贸易总值25.9%,面向南亚开发的“桥头堡”地位更加巩固,为服务“一带一路”共建注入强劲动力。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与特色产品协同发力。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额达9.1亿元、增长12.2%,凸显绿色开放新优势;“藏字号”特色产品加速出海,羊毛羊绒、青稞制品、藏香等出口近3000万元。2024年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总额分别达35.32亿元和4400万元,实现外贸提质与惠民利民相互促进。
开放平台能级提升,多元市场拓展成效显著。拉萨综保区进出口10.7亿元,在全国特殊监管区排名第52位;日喀则陆地港创新“铁公联运、一箱到底”模式,物流效率提升50%。对东盟、美国、新加坡分别进出口5.7亿元、3.1亿元和2.4亿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32.7亿元、增长18.1%,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9.9亿元、增长12.5%,西藏正从开放“末梢”加速走向“前沿”。
五、共享:实现惠民发展新成效
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西藏始终坚持“所有发展都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生态搬迁与收入提升协同推进。2019年底,西藏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摘帽,26.6万人实现生态搬迁与安居就业;2024年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增长超1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民生服务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全面提升。西藏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西藏在全国率先实施15年公费教育;建成五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机构达7200余家,农牧民健康体检全覆盖,基本医保参保率超95%;各项社保参保超760万人次,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至月900余元和年5300余元;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68.17岁提高到72.5岁。
财政支撑力度空前,转移支付持续赋能基层发展。1965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转移支付2.6万亿元,年均增长14%;西藏财政累计支出2.83万亿元,年均增长14.2%。2025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17.89亿元、同比增长13.0%,持续向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倾斜。
金融活水精准灌溉,普惠小微与涉农贷款高速增长。2023年以来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连续两年超30%,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25年4月末,涉农贷款余额1445.78亿元、占各项贷款22.79%,有力支持高原特色产业和农牧民增收。
六、结语
六十载砥砺奋进,一甲子春华秋实。青藏铁路延长线不断向前延伸,雅下水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复兴号”巨龙穿越崇山峻岭,183条航线快捷联通世界,“电力天路”点亮万家灯火,5G信号送上珠峰之巅。西藏高质量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一个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正在崛起于世界屋脊、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作者席蒙蒙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