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艳:打造多元叙事共同体向世界讲好西藏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08 09:05:38 | 来源:中国新闻 | 作者: | 责任编辑:

当前,一些美西方国家针对中国西藏所谓寄宿制教育充满了各种荒谬的指控,尤其是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这样的国际舞台更是肆无忌惮。这折射出当代国际场域中西藏叙事传播的深层困境:当西藏农牧民子女在温暖教室中学习藏汉双语时,当藏族学生在“三包”政策支持下升学率创历史新高时,这些鲜活的发展现实被西方选择性无视,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殖民想象的意识形态偏见。

值此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审视西方对西藏的叙事建构,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扼腕的现实:尽管西藏社会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千年跨越”,尽管人均预期寿命从35.5岁增至72.5岁、文盲率从95%降至接近零、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百倍,西方主流话语却依然沉溺于萨义德所批判的“东方主义”想象,将西藏固化为一个被动的、等待“拯救”的神秘符号。笔者以日内瓦经历为切入点,结合西藏发展现实与传播理论,探讨如何突破西方话语霸权的重围,构建真实立体的西藏叙事体系。

一、“傲慢与偏见”:西方西藏叙事的东方主义根源与话语霸权机制

西藏在西方的叙事建构历经三个明显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在殖民探险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初),传教士、探险家笔下的西藏被塑造成与世隔绝的“香格里拉”,满足西方对神秘东方的浪漫幻想。英国《泰晤士报》等媒体将西藏描绘为“失落的精神净土”,刻意忽略农奴制下95%人口为文盲、农奴被剜目割舌的残酷现实。到了冷战对峙时期(20世纪50至90年代),西藏叙事迅速政治化,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1959年后,十四世达赖集团在西方支持下构建“被占领叙事”,将和平解放曲解为“入侵”,将民主改革污蔑为“文化毁灭”。西方媒体采用“自由—压迫”二元框架,将复杂的现代化进程简化为“汉人压迫藏人”的种族叙事。到了21世纪,人类进入数字时代,尽管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西藏开放,西方叙事却陷入了认知固化。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和国际舆论话语权差异,中国媒体关于西藏的发展报道与成就报道往往被西方视而不见,还被贴上“宣传”的标签。

今天,西方依然在世界上掌控着对西藏叙事的话语霸权。例如,通过议程设置选择性失明,对西藏教育、经济成就系统性忽略。如寄宿制学校实施藏语与国家通用语双语教学等事实在国际传播中几乎“消失”,反而是西方主流媒体捏造事实,将寄宿学校歪曲为“文化同化工具”。日内瓦边会的一幕显示,西方国家与“加拿大西藏委员会”等组织形成了封闭的话语联盟。这些机构接受政府资金支持,负责人长期活跃于国际场合散布不实信息,却拒绝中国学者基于田野调查的科学回应。而当西方学界部分研究将“西藏问题”简化为“人权—主权”二元对立,显然忽略了中国政府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制度体系——《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共同构建了世界上几乎最完备的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机制。最终,西方人长期以来固有的“傲慢与偏见”,令他们在出现问题时不去检讨自身,而是戴着有色眼镜“俯视”非西方国家及地区,所以出现了以西方殖民时期寄宿教育的野蛮来污名化今天西藏寄宿制教育的奇怪现象。

二、西藏发展现实:数据证伪与教育现代化的典范意义

在2024年日内瓦边会上,一组数据有力回应了西方偏见:1951年前西藏文盲率高达95%,而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西藏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1.1万人;2022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9.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07%,这些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奇迹的创造源于一系列科学务实政策:1985年起实施的“三包政策”覆盖农牧民子女,2023年完成第14次提标,惠及52万学生。寄宿学生在每个周末、节假日及寒暑假都可以选择回家,父母可随时到校看望子女。相关学校普遍开设少数民族语文、民族舞蹈等传统文化课程。西藏农牧区学校同样将藏戏、唐卡、藏式书法纳入校本课程,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相得益彰。

教育进步仅是西藏60年巨变的缩影。1951年至今,西藏实现了双重跨越:社会制度上,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上,从封闭贫穷走向开放繁荣。地区生产总值从1951年的1.29亿元增至2024年的2764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8年两位数增长;通过安居工程,140万农牧民迁入新居。中央政府累计投入10亿余元维修布达拉宫等文物;藏戏等61项文化入选国家非遗。西藏现存1700多处宗教活动场所,每年雪顿节等宗教活动正常举行,赴拉萨朝佛信众超百万人次。这些成就构成对西方叙事最有力的驳斥——当加拿大机构指责中国“压制藏人文化”时,抖音平台藏族网红通过短视频传播文化获得百万粉丝,这种鲜活的文化生命力,岂是“文化灭绝”所能抹杀的?

三、数字时代西藏叙事的转型路径

突破西方话语霸权的核心,在于告别僵化的宣传模式,回归故事本质。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编辑、英国电影人老衲(Nathan Williams)在2023年西藏发展论坛上坦言:“人们必须学习西方讲故事的技巧,了解其在讲故事上的潜力和局限性。仅因为西方叙事技巧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某种欣赏,就将其摒弃,这过于简单随意了。”在他看来,一位外国人尽其所能讲述中国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很大程度上不在掌控之中。但我们可以为以激情和正直的态度讲述中国而感到自豪”。只有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并重,才能为跨文化者提供理解西藏社会和西藏文化的具体情境。例如,西藏青年在抖音展示现代牧区生活,骑摩托放牧时用智能手机直播等生动叙事便可消解“传统与现代对立”的西方预设。

如今,西藏青年正成为传播主力。Z世代的西藏青年在社交媒体上通过民间叙事、日常叙事和参与性叙事,向全世界展示西藏的传统与现代。我们不能忽略国际“他者”的见证力量,多邀请一些在华生活的外国创作者深入西藏和涉藏州县,用西方熟悉的语态讲述真实故事,对西方人而言或许更容易接受。当然,学者也需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产品。如日内瓦边会展示的“西藏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案例,用具体人物故事带出政策效果,就比抽象理论更具传播力。

结语:构建叙事共同体的时代使命

2025年,西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回望历史,这片高原创造了摆脱农奴制、实现千年跨越的发展奇迹;审视当下,西方话语霸权仍是阻碍世界认知真实西藏的主要屏障。日内瓦的经历警醒我们:国际话语权争夺不仅是学术辩论,更是关乎国家主权与发展道路的严肃斗争。作为藏学研究者,我们肩负着三重使命:解构西方话语霸权的学术使命,需要运用萨义德东方主义、福柯话语权力理论等工具,揭示西方西藏叙事的建构本质;阐释西藏发展道路的理论使命,需构建扎根中国实践的藏学学术体系,用“双语教育”“发展权保障”“文化传承创新”等本土概念替代西方话语;创新国际传播范式的实践使命,则要联合Z世代创作者、国际友人和基层民众,打造多元叙事共同体。

当藏族少年在山南的数字化教室与湖南学生同上一堂课,当日喀则江孜藏族女性通过电商将氆氇销往巴黎,当林芝鲁朗扎西岗村的民宿迎来五大洲游客——这些日常场景蕴含的西藏精神,远比西方建构的“香格里拉神话”更为真实动人。讲好西藏故事,归根结底是让西藏发展的事实自己发声,让西藏幸福的民众自己代言,让西藏这片沐浴新生的雪域高原,在世界面前展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璀璨光芒。

(来源:《中国新闻》报2025年8月27日第8版,作者梁俊艳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