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带一路”上的佛教文化——2025年首届中斯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李德成出席会议并致辞,副总干事扎洛主持研讨会。
李德成首先代表举办方对远道而来的斯里兰卡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佛教作为连接中国与斯里兰卡的重要文化纽带,自古以来就在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理解与友谊的桥梁。2024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派团出访斯里兰卡圣法佛学院时,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启了新时代中国藏学机构与斯里兰卡学术机构合作新篇章。举办这次研讨会是备忘录达成的重要共识,是加强中国与斯里兰卡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进一步巩固双方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他指出,研讨会以“一带一路”为背景,聚焦佛教文化的传播路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旨在通过学术研讨深化中斯两国在佛教文化研究领域的合作,推动亚洲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挖掘佛教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积极作用,打造“一带一路”人文合作的新典范。
斯里兰卡圣法佛学院院长维玛拉萨拉致辞指出,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友好传统特别是在佛教与文化交流领域的深厚情谊值得珍视,斯里兰卡与中国之间的友谊建立在相互尊重、共同价值观和促进智慧与理解这一共同目标之上。他热切期待通过推动双方学术交流,让两国共同受益。他表示,欢迎对藏学、佛教学及相关领域感兴趣的中国学者到斯里兰卡访问,持续推动学术合作、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他还用佛教益世嘉言“众生皆幸福快乐”表达了对中斯人民的美好祝福,用真情实感表达了对未来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美好愿望。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高颖、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高级讲师G. A.索玛拉特纳分别以“藏传佛教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窗口作用——以河西走廊为例”“架起文化桥梁构建和谐共生:一带一路时代下中国与斯里兰卡共有的佛教遗产”为题作主旨发言。
高颖表示,藏传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勤劳和善良的民族品格。藏传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留存的许多遗迹,记载了藏传佛教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的展示窗口。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居住、共同发展的地域,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发展传播,形成了超越各民族文化又包容各民族文化、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河西藏传佛教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和多种多样的非物质遗产。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河西走廊作为中华民族和谐繁荣的记载者、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见证者,是中华民族和合一家的典型代表,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
G. A.索玛拉特纳的发言探讨了分别由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保存的重要早期佛教经典——巴利经藏与汉译阿含经。这些经典保存了诸如“四圣谛”“缘起法”“八正道”等核心教义,历时两千余年而不衰,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增进中国、斯里兰卡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他指出,历史上,这些经典曾沿着丝绸之路与海上航线,由佛教僧侣与学者传至各地,以不同语言和文化形态扎根生长。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开展学术合作、文化交流与遗产保护,将中国、斯里兰卡与东南亚国家紧密相连,从而为和平建设、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和谐贡献了力量。
主旨发言后,来自中国和斯里兰卡的17位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上的佛教文化主题进行演讲,从历史、遗迹、文化、艺术等多个维度,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佛教文化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总结中斯文明互鉴的历史经验,推动中斯佛教文化研究迈向新的高度,为中斯友好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