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青年藏学会举办第二十三期青年双周论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刘威出席论坛,青年藏学会、青年理论学习小组30余人参会。
本期论坛邀请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教授李志明担任主讲人,以“洮河流域民间‘三交’史料述略”为主题作学术分享与交流。
李志明在报告中指出,洮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此交汇,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生息繁衍之地。近年来在洮河流域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搜集到一批该地区历史上汉族、藏族、回族等多民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和保存的文献资料。这批资料大致可分为反映国家边疆治理的诏令文书、昭示各民族互动共生的碑铭石刻、记载各民族血脉相融的家族谱牒、见证各民族经济相依的契约簿记、体现各民族文化相通的宗教文书和情感相亲的民歌唱词等六类,内容涵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
洮河流域丰富多样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全面反映了区域内各民族在分布上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互相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充分说明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些民间历史文献是洮河流域各民族群众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关系的实物见证,对其加强保护、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次论坛特别展示了甘肃省岷县现存的两件珍贵文献《西天佛子源流录》抄本,其中一件抄录于明代,另一件抄录于清朝道光九年(1829),其底本可追溯至明朝正统十二年(1447),是明代藏族高僧、大智法王班丹扎释的传记。班丹扎释曾三次赴藏宣谕圣化,参与见证明代中央政府治藏的重大事件,为促进明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行政管辖和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天佛子源流录》甲本
《西天佛子源流录》乙本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魏文对李志明的报告进行点评。他谈到,报告对洮河流域史料的分类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诸如《西天佛子源流录》等重要民间文献展开的研究,这些民间文献是该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重要见证,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建设,应加强对洮河流域“三交”史料的保护利用,促进研究阐释和宣传。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