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5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25-07-07 09:13:57 | 来源: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主题研讨:藏传佛教中国化

沈卫荣

论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道次第

王玥玮

藏传佛教中国化过程中莲花生的角色与意义——以西藏山神唐拉、蒙古山神杭爱为例

历史与文化

彭文斌 敬川

“想象地理”与近代西方话语中的中国西南边疆

陈洪波

岭南地区融入中华一体进程的考古学观察

赵现海

北部边疆结合部政权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制度与治理

成一农

“守在四夷”与“不以蛮夷而劳中国”——中国古代治边经验考述

杨菊华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各民族人口的城镇化

暨爱民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历史逻辑

评论

郑大华

论“五族共和”对中华民族认同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论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道次第

沈卫荣

摘要:藏传佛教中国化是中华民族新时代必须实现的一个伟大的战略目标。多年来,学界对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已有很多讨论,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有人把中国化片面地理解成“汉化”,也有人尖锐地提出它是一个伪命题,说藏传佛教早已是中国佛教了,何以还需要中国化呢?显然,这都是对政府提出的宗教中国化战略目标的严重误解。本文尝试总结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道次第”,先回顾了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过程,然后指明当下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远大目标是它的中华民族化,是它的现代化和时代化。藏传佛教于今日中国的维持和发展,必须与新时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适应,它既要服务于西藏地方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之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也要为中国各种宗教实现中国化理想做出榜样性的示范作用。我们要努力将藏传佛教于全中国的良性和理性的传播、发展,当作实现中国宗教之时代化的一个样板,使藏传佛教成为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和谐发展的巨大和殊胜的增上助缘。

关键词: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时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


藏传佛教中国化过程中莲花生的角色与意义——以西藏山神唐拉、蒙古山神杭爱为例

王玥玮

摘要:莲花生这一公元8世纪的历史人物,在西藏的后弘期文本,尤其是宁玛派伏藏文本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本土神灵调伏者与转化者角色,履行了将本土宗教众神纳入佛教万神殿的核心功能。藏文文本对莲花生关键功能的建构始于10世纪的敦煌文本,在12世纪的宁玛派上部伏藏中进一步完善,并在14世纪的北方伏藏中全面发展,最终奠定了“莲师调伏本土神”的关键公式。藏传佛教在蒙古的第二次弘传,始于公元16世纪末,三世达赖喇嘛是这一传播过程的领导者,在该阶段蒙古高僧撰写的藏文文本中,莲花生同样扮演着调伏蒙古本土神的关键角色,而三世达赖喇嘛的调伏者、誓言见证者角色也被以模仿莲花生的模式书写。正如沈卫荣教授所言,藏传佛教中国化具有“三道次第”,第一道次第为吐蕃王朝时期便开始的佛教于西藏的本土化,第二道次第是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中国其他民族和地区广为流传的过程。本文试图说明,在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第一道次第”,莲花生在佛教于西藏的本土化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第二道次第”中蒙古对于藏传佛教的吸收与为我所用,体现出的是蒙古统治者对于藏传佛教的继承与采纳不仅仅包括教理方面,在文本书写所体现的社会策略层面,西藏也是蒙古所动用的重要参考资源。

关键词: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莲花生;山神 


“想象地理”与近代西方话语中的中国西南边疆

彭文斌 敬川

摘要:20世纪末后殖民主义学说传入中国以来,萨义德的《东方学》在国内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与海外人类学以及中国其他学科(如文学、哲学、历史学)相比,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在中国人类学界并未引起广泛的讨论。本文从《东方学》的基本架构和关键词汇——“想象地理”与“旅行”的讨论出发,对清末到民国时期西方的中国西南边疆知识建构过程做一梳理,并对涉及近代“西南话语”建构过程中,西方的、华夏中原的,以及西南本土的三种话语模式的关系作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东方学;想象地理;旅行;西方话语;中国西南边疆


岭南地区融入中华一体进程的考古学观察

陈洪波

摘要:岭南地区融入中华一体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秦汉时期。这三个阶段,可以从文化、族群和政治三个不同侧面观察和理解。其中,族群的迁徙和融合具有根本意义。岭南地区融入中华文化的历程,从距今大约五千年前起步,经过青铜时代的革新,到秦汉时期终于完成。岭南地区的这一社会历史进程,和中国文化核心区的社会变革息息相关。岭南社会固有的土著因素,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这是一个中华民族多支群体交往、交流、交融的文明创新过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岭南地区;中华一体;边疆考古


北部边疆结合部政权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赵现海

摘要:古代中国长期维持了广阔的疆域。对于中华文明的认知,除了时间维度之外,还可以引入空间维度。北部边疆结合部结合了农牧经济与骑兵优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区域性力量。中古以前,西北边疆结合部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统一的决定性角色;而在近世时期,东北边疆结合部则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统一的决定性角色。北部边疆结合部在中国历史上所扮演的长时段作用,典型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关键词:北部边疆结合部;军事优势;地缘政治;统一性;决定性角色


“守在四夷”与“不以蛮夷而劳中国”——中国古代治边经验考述

成一农

摘要:在传统的“天下秩序”中,“中国”为“天下”的核心,具有天然的优越性,而“四夷”位于外围,“边”成为隔绝两者的措施。由于希望将“四夷”阻挡在“边”外,因此促使王朝一方面希望“守在四夷”,另一方面又希望“不以蛮夷而劳中国”。基于此,历朝都非常重视对“边”的统驭,但对于“九州”“中国”之外的“边”通常采取各种“羁縻”措施,而极少“郡县其地”。清末,随着“天下秩序”的瓦解,以及对现代国家及领土意识的接受,被视为“四夷”之地的“边”也就转型为现代国家领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此传统的“治边思想”也就被抛弃。“九州”之内的“四夷”,一方面其与“中国”之间也存在“边”,另一方面这些区域被视为与“九州”之外的“四夷”存在本质区别,其地可以设置郡县,其人可以通过教化最终被纳入编户齐民,由此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之内的“边”也就逐渐淡化和消失。

关键词:治边思想;守在四夷;不以蛮夷而劳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各民族人口的城镇化

杨菊华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各民族人口城镇化是从封闭的乡村社会向开放的城镇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是各民族与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征。对多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2020年,少数民族人口的城镇化率接近50%,处于“低水平,快发展”的城镇化中期阶段,未来10年其城镇化还将快速推进;其城镇化所具有的“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中部点状”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步特征是地理环境、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多重因素交叠作用的结果。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各民族人口高质量充分就业,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既是稳步推进各民族人口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城镇发展构建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增强国家认同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人口增减分化;中国式现代化;多民族互嵌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历史逻辑

暨爱民

摘要: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真正开始在实践意义上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指向渐趋深化和明确,表现出中国具体历史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特点。依理论之历史逻辑,中共五大、六大前后,在党的各项决议、纲领、宣言和通告中,就包含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思想主张,要求各阶级、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团结联合。开展民族民主革命、实现民族解放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政治诉求,表现出由隐而显的思想特点。20世纪30年代初,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则首次明确以法律形式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同享权利,揭露并批判国民党统治下所谓“民族平等”的假象与民族压迫的实质,表达中国各民族劳苦大众团结斗争的必要性,成为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至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平等团结理论,随着红军长征而先后在西南西北各民族地区的政策实践中进一步落实,民族平等团结理论更为具体化与通俗化,与中国各民族地区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特色更为突出,为其后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理论与实践;历史逻辑


论“五族共和”对中华民族认同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郑大华

摘要:作为1912年1月1日成立的中华民国的建国方针,“五族共和”促进了时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首先,促进了人们对“五族平等”“五族一家”“五族团结”等的宣传和倡导,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其次,推动了人们对发展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教育和文化的重视,并提出和采取了一些建议和举措,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再次,催生了各种以加强各民族联系和团结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和组织的成立,这些团体和组织的成立后,采取了一些加强各民族联系和团结的措施,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有着积极作用。当然,“五族共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有它的局限性:一是中国不止五族,汉、满、蒙、回、藏这“五族”并不能代表中国的所有民族;二是民初政党在“五族共和”的前提下,提出了民族“强迫同化”的主张和政策。

关键词:五族共和;五族平等;五族一家;“合五族为一族”

(来源: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期刊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