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价值目标与培育路径
杨志超 姚彤曦
摘要:文化新质生产力是科技赋能下文化领域形成的新型生产力形态,通过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将精神生产力转化为具有直接生产效能的现实力量。从生成逻辑来看,它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哲学基础,通过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激发其内生动力,并依托现实载体,使文化资源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目的在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大众创业就业空间、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等。实践中要坚持党的领导以确保正确价值导向,突破关键技术壁垒,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动能。
关键词:文化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文化与科技融合
内涵·价值·机制:新时代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三重检视
赵虎
摘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内涵要义来看,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锚定价值追求、理清主要内容、明晰方法遵循。从价值意蕴来看,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对于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从实现机制来看,需从建立健全思想教育机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日常监督问责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关键词:新时代;领导干部;正确政绩观;党性修养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边疆实践与理论建构——基于西藏治理样本的实证研究
泽仁拉姆 郝少敬
摘要: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性创新成果,为纵深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伟大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立足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实践,系统构建该制度的理论框架,针对西藏特殊区情,重点阐述政权安全、国土安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联系,并深入剖析其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逻辑契合点。依托西藏典型实践样本,全面总结党组织政治功能强化、政治生态优化的创新机制,系统提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路径,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推广的边疆实践范式。
关键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创新;西藏治理样本
“人民至上”对“为人民服务”的守正创新
雷春利 周子韩
摘要: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到习近平的“人民至上”理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不动摇,始终坚持坚守自身角色定位不动摇。“人民至上”理念继承并发展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价值取向、鲜明特质和深邃内涵,不仅将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穿始终,而且还使得人民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为人民谋利益的要求更高、执政为民的意味更强,从而构成了对后者的守正与创新。
关键词:毛泽东;习近平;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
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蕴含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及实践
曾健
摘要: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作为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和根本遵循。在理论建构层面,本文用“一体双层三感”的理论框架解析“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一体”即坚持五位一体系统布局,“双层”即坚持拓展社会基本矛盾双层互动,“三感”即坚持治藏重要原则实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实践探索层面,西藏紧扣“四件大事”战略部署,纵深推进“四个创建”行动,构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机制,以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能,将改善民生作为检验发展成效的首要标准,确保各项工作始终锚定“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目标。面向未来,为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深入推进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空间战略引领、法治市场保障、数字经济突破、有效竞争激发活力、惠民政策优化方面提出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举措。
关键词:“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理论框架;实践举措
02
图片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从六个维度把握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系统思维——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王政星史本林
摘要: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是中国共产党人治理西藏的智慧结晶,构成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既要深入研究其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也要系统梳理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精准把握其理论整体性与实践体系性。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蕴含了六条核心实践主线: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明确西藏工作的战略性意义、深化西藏发展的全局视野、推进西藏经济社会精细化治理、完善全国援藏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党的全面领导。这六条主线相互联系、协调共进、辩证统一于党的西藏工作的全过程与各领域,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系统思维框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系统思维;“六个维度”;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统一多民族现代国家建构视域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立过程考察
吴萍徐黎玮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这一制度的根本功能是解决近现代中国国家建设中的国家结构问题。本文通过中国共产党政策话语演变和制度设计演进两条脉络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考察。在政策话语方面,经历了从“民族自决”到“民族自治”话语的替换和演化;在国家结构和制度设计上,经历了从“联邦制”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转变。一般说来,不同的政策话语和观念会影响不同的国家结构选择和制度设计方向。从1922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始终面临着四个选项和抉择,最终实现了从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照搬照宣列宁“民族自决”主张和“联邦制”苏联模式,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话锋开始转变,直至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最终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转变和历史进程。
关键词:统一多民族现代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创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藏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意义、导向与路径
李国斌
摘要:推动各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历史必然。文章认为推动西藏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共圆民族伟大复兴梦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必须要把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作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行为导向,并从提升内生动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高地、增进民生福祉、实施乡村振兴、固边兴边富民等角度进行了路径思考。
关键词:西藏;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价值、优势与进路
李华兴
摘要: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价值——条件——方法”分析框架,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呈现出如下理路:在价值层面,有助于自身高质量发展和奔向共同富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稳定和保障国家安全;在条件层面,具有门户枢纽的地缘优势,先天富集的资源优势,制度供给的政治优势,开源节流的后发优势,党的领导的根本优势。在方法层面,应遵循依托地缘优势深化开放合作,立足资源优势开辟新质赛道,发挥制度优势培育内生动能,运用后发优势补足自身短板,坚持领导优势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实践进路,合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并与全国一道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价值;比较优势;实践进路
十八军进藏口述文献收集与整理的策略探讨
冯云
摘要:十八军进藏口述文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藏和平解放历史记忆的重要见证,是红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对于传承革命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分析了当前十八军进藏口述文献收集与整理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十八军进藏口述文献收集与整理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提高收集与保存意识、拓宽收集渠道、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技术赋能、加强多方协作等,以期为十八军进藏口述文献收集、整理以及数字化保护提供学术参考与实践借鉴。
关键词:十八军进藏;口述文献;收集与整理;策略
大历史观视域下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学理分析和价值阐释
赵光耀
摘要:西藏自古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部西藏地方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高度鲜明提出了大历史观,为研究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大历史观深刻阐释了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规律、主题主线、根本原因、主体力量,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大历史观;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主动
边疆治理
西藏碳汇资源开发交易的重点及路径探析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行政学院)第36期县处级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课题组
摘要: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国家“双碳”战略实施背景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遵循,积极将碳汇经济作为绿色发展的新型动力,主动投身碳汇资源开发与交易实践,在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西藏力量。当然,因为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等原因,导致碳汇资源开发交易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严重制约西藏碳汇资源开发整体进程。本文运用现有碳汇资源开发方法理论,剖析西藏碳汇资源开发交易面临的困难,提出解决策略,对于充分挖掘西藏碳汇潜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藏;碳汇资源;开发交易
西藏新型城镇化现状、制约因素及其路径研究
陶仆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边疆安全稳定与民族团结的重要路径。本文立足西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特性,结合国家及自治区关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系统构建了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空间五大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与数据分析,全面概括了西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阶段性成果与存在困境。研究发现,当前西藏仍面临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空间布局不均、产业支撑力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发展绿色高原经济、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健全体制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藏;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路径研究
大众化理论视野下西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功能优化研究
顿珠旦增
摘要: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为分析框架,系统探讨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构性张力及其发展路径的区域适配逻辑具有现实意义。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正处于迈向普及化的关键过渡期,且面临三重结构性挑战:一是高等教育功能趋同,学科定位模糊;二是教育公平分配机制在城乡区域间资源获取不平衡;三是学术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张力加剧,课程体系与就业市场匹配度不足。应从“结构—功能”理论视角分析,构建分层分类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高校差异化与功能重塑,优化资源精准配置机制,强化对边远农牧区学生的支持体系,深化“通识+专业”课程整合,提升学生跨学科适应能力,最终实现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西藏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区域适配性
基层党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接地气”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索朗德吉
摘要:党校是党组织培训领导干部的重要场所,是强化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方面必须尽职尽责。基层党校的主要培训对象为基层干部和普通党员,要宣传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就必须紧贴基层工作实际,避免照本宣科。换言之,就是要“接地气”。基层党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不“接地气”主要表现为“光讲理论,照本宣科”“偶有地气,不切实际”和“虽有实际,忽略对象”等方面。主要原因在于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不够,缺乏对基层实践的调查研究,所讲授内容与授课对象的匹配度不高等。要提升基层党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接地气”的能力水平,就要深化理论武装,构建理论提升体系;强化实践调研,构建基层调研闭环;提升教学能力,构建教学创新体系;优化教学策略,构建教学策略体系。
关键词:基层党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困境及对策
(来源: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