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内容提要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编者按:2024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边疆治理,需要强化理论支撑。要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于2024年12月28日举办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期刊建设座谈会”。我们在专家发言基础上,组织了八篇笔谈,以期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学界加快推进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建构。
加快推进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建构
马大正
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的理论挑战、关键问题和实践路径
朱昌荣
中国边疆考古学术体系的建构
施劲松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的学术思考
孙宏年
中国边疆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回顾与展望
范恩实
以人民为中心与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张云
论新时代中国边疆史研究的四个问题
彭勇
齐政与奉同:中原制度和经验在清代天山南路地区治理中的运用
王东平
·中国历史上的边疆、民族与文明·
羁縻政策与古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
崔明德
历代政治家都从国家战略和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羁縻政策的重要意义,把“羁縻之道”视为“圣王之制”。羁縻政策具有丰富内容和鲜明特点,是当时历史条件下边疆及其他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及民族关系良性发展比较理想的制度安排和有效运行模式。羁縻政策的实施及其变革,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体现了中央王朝对边疆及其他民族地区统治不断加强的趋势,呈现出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松散到紧固、由间接到直接的走向,映现了羁縻政策在古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中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羁縻政策;边疆治理;多元一体
作 者:崔明德,民族学博士,烟台大学民族研究所教授。
汉风唐韵:辽宋“战”与“和”的内在逻辑与大统一国家的演进
高福顺
辽、宋分别作为中国北疆游牧族群与中原农耕族群建立的政权,他们的分立割据是中国古史谱系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辽宋双方始终寻求打破对峙状态以获取天下“共主”的历史地位,追求“华夷一统”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努力将自身政权塑造为中国古史谱系中具有正统地位的形象。“华夷一统”的内聚性特征始终贯穿于辽宋“战”与“和”的历史演进主线当中。辽宋“战”与“和”的历史演进变奏及其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之“大一统”内涵,亦为中国学界批判西方某些学者罔顾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所提出的学术理论或研究范式提供了案例。
关键词:华夷一统;辽宋关系;古代中国;地理单元
作 者:高福顺,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康熙《御制论地理水源文》对西藏的认知与话语
吴晓杰
西藏包括卫、藏、阿里及康区部分地区。康熙末年清军“驱准保藏”后不久,康熙皇帝从地理水源、佛教意象、《禹贡》知识和史传记载等角度入手,全面论证了西藏与中原在地理、历史方面的联系,此即《御制论地理水源文》。康熙皇帝借助《禹贡》地理知识系统和佛教传说,视卫、藏、康为上古三危之地,纳入九州,丰富了西藏作为中国整体疆域一部分的认知与话语。
关键词:康熙皇帝;《御制论地理水源文》;西藏;《禹贡》
作 者:吴晓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讲师。
·边疆治理史·
招安将:宋朝在四川沿边民族地区经略管理的桥梁
董曦琰
宋朝在四川沿边民族地区进行积极经略,创设招安将就是举措之一。招安将是宋朝在四川沿边民族区域特别设置的军事职官,出任者多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当地首领。通过设立招安将,宋朝不仅有效地安抚和吸纳了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还利用他们的力量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控制和管理。招安将作为宋朝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之间的桥梁,对于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和推动当地社会演变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对招安将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宋朝在边疆治理方面的独特之处,更为了解宋朝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略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招安将;宋代;西南边疆;羁縻政策;军政一体
作 者:董曦琰,云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土流与军民:洪武至隆庆时期军民府体制及其变迁
蔡亚龙
军民府是明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军民合一的特殊府制。其设官与府相类,正官与佐贰官“土流参治”,初期多由土官担任知府,正统以后相对居于腹里的军民府悉数改设流官知府。土军是明初军民府以军为名的基础,但其军事属性有限,且明中期以后数量和影响日趋减小。编户齐民普遍存在于军民府中,向朝廷输纳钱粮,并处于兵农合一的管理体制之下。与改设流官知府相伴随,军民府的户口管理更趋严格、税粮征收更趋规范,边疆灵活编民最终向标准编民转变。军民府处于“正府”与“土府”的交汇、过渡地带,本身并不具有或流或土的属性,言其为“土府”并不确切。军民府在明代边疆治理以及边疆和中原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明朝;军民府;土官;边疆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
作 者:蔡亚龙,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清代军台效力制度的形成(1696—1741)
江晓成
清代的军台效力始于康熙朝中晚期,为筹集战时经费,令废员、捐纳人员、部院笔帖式等效力者出资维护军台运转,朝廷酬以官职。雍正时期,军台效力的主体为官府所派废员,最低效力时限三年。但废员长期留任乃至被严惩的现象较为普遍,获得议叙的概率较低,军台效力惩处之意甚明。沿至乾隆朝初期,军台效力成为专门针对官犯的刑罚,改变了此前奖惩并存的属性。
关键词:清代;军台效力;驿站;废员;官犯
作 者:江晓成,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
从行省制到军府制:乾隆朝治理新疆之策略转变再研究
王科杰
乾隆二十四年末南疆底定后,清朝为应对地方治理及驻兵屯田所带来的挑战,拟定在新疆逐步推行行省制。然而到乾隆二十五年二月,随着阿桂由阿克苏北上伊犁屯驻,清朝对新疆的统治策略由行省制改为军府制。这一转变是在阿桂的影响下,乾隆朝君臣从新疆经济角度出发,形成“以北制南”的军府制治理思路。此举有着现实的军事与经济上的考量。就当时形势而言,军府制优于行省制,新疆建省的条件并不成熟。
关键词:行省制;军府制;乾隆皇帝;阿桂;新疆
作 者:王科杰,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讲师。
乾隆朝安插和养赡“云南边外土司”考——兼论清朝边疆政策在西南之实践
王春桥
乾隆时期清缅冲突发生后,众多“边外土司”内附,清朝对他们进行安插和养赡。清朝将内附“边外土司”与属民分离,仅提供微薄养赡待遇,以期用最小代价维持西南边疆稳定。之后,由于部分土司携眷潜逃,清朝将这些土司迁离边境,取消养赡待遇,编入保甲。清朝对内附“边外土司”的处置,与其边疆政策密切相关,意味着清朝在对缅关系中放弃边地土司这一重要筹码,不仅阻断了“边外土司”内附之路,而且埋下了日后中英滇缅界务纠纷与西南边疆失地的隐患,对清代疆域向近代国家领土演进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乾隆朝;“边外土司”;安插;养赡;西南边疆
作 者:王春桥,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教授。
道光二十二年廓尔喀朝贡及贡使边界逃匿事件
孙琦
迫于英国对廓尔喀的殖民压力,廓尔喀王热尊达尔毕噶尔玛萨野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借例贡之机,向清廷请求“赏兵、赏银及易换属地”等。起初驻藏大臣不但没有答应廓尔喀王的请求,还以其呈递的表文将“私事叙入,冒昧乞恩”而欲“驳回另缮”。但后来驻藏大臣因恐“耽延时日,有误贡期”,才勉强令表文呈进。贡使到达北京后,受到了清廷的友好接待,并觐见了道光皇帝数次,但没有完成廓尔喀王交代的求援任务。意外的是,在使团返程途中,由于清廷伴送官员处理不当,发生了正副使从边界逃匿的事件。廓尔喀王被清廷多次拒绝后,旨在通过该事件继续“仰求赏兵赏银及易换属地”。
关键词:廓尔喀;贡使;逃匿;朝贡关系
作 者:孙琦,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新疆分团的设置、运作与撤销
陈芸 张皓
20世纪40年代中央训练团新疆分团的设置、运作与撤销是国民党新疆政策的微观演绎。国民党确定“扶盛方针”,组建中央训练团新疆分团,使国民党势力进入新疆。盛世才离新后,国民党掌控该团,扩大调训人员范围,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学员通讯网,在广度、深度上延伸权力触角,使国民党势力深入新疆基层。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调训财会人员,增设地方支团,却以劫掠和迷惑民众为目的,“心脏”理论直接导致中央训练团新疆分团撤销。该团训练和培养了新疆各族干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民党对新疆的政治管控,维护了新疆稳定和国家统一,但因急于求成,施政缺乏连续性,最终撤销该团。
关键词:中央训练团新疆分团;盛世才;国民党;新疆政策
作 者:陈芸,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海疆治理史·
唐朝海疆岛屿治理及其地域社会变迁——以郁州岛的开发为中心
鲍隆轩
郁州岛是唐代北方较大的近海岛屿,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较早地得到了开发。汉晋至南北朝时期,以逸民和海贼为主的移民群体依托岛上山林资源形成了分散聚落和离散的岛屿移民社会。唐代,国家治理深入郁州岛,大规模的水利增修和筑城活动改变了岛上移民离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样态。在郁州岛的治理经验扩展到东部沿海其他岛屿的过程中,国家治理逐渐发展出“驭民”与“治地”两种各有侧重的岛屿管理模式。在海洋技术成熟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岛屿治理体系也随着原住岛民和登岛人群的知识交换而不断完善。
关键词:唐朝;海疆治理;近海岛屿;地域社会;郁州岛
作 者:鲍隆轩,历史学博士,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海洋文化研究中心讲师。
晚明福建海防体系演变考论
张汉青
明后期,福建海防体系的更置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嘉靖倭乱至万历初,福建海防从都司卫所体制转型为省镇营兵制下镇—协—路—水寨四级防区,另设三支游兵机动巡防。万历援朝御倭战争前后,福建巡抚标兵与三路分守建制得到恢复并增加了四支游兵,传统观点所认为的“三路五寨七游”仅符合此时部分情况。万历末以降,殖民者与海盗骚扰沿海,福建海防建制最终增至一镇一协六路五寨十一游,游兵改为固守信地,与五寨水兵信地同为基层防区。以福建为例,可见嘉靖倭乱以来东南四省海防分路应为省镇营兵制下的路级防区,以分守将领设置为划定标准。
关键词:晚明;福建;海防体系;省镇营兵制;海防分路
作 者:张汉青,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明崇祯初年李魁奇之乱与两广总督王尊德的海防经略
徐静琼 吴宏岐
崇祯初年,为应对李魁奇之乱,广东当局采用多种新策,拉开了广东海防经略的新序幕。两广总督王尊德在督粤初期通过制定海陆联剿之策、向澳葡当局借铳备战、征调“抚贼”郑芝龙来粤协剿等方式应对李魁奇之乱。在上述举措相继落空后,王尊德海防经略的重心由主动海上攻剿转为“筑险固圉”,开始重建广东的海防体系。他在督粤后期积极仿造西洋大铳等先进的海战火器,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广东海防三路内以铳台、铳城扼守沿海关隘的近岸防御体系。另外,他还通过屯驻重兵、添设参将、建置城寨、筑造铳台等方式,强化了虎门海口的布防体系。王尊德后期的海防经略为明末至清代广东沿海炮台防御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是广东海防体制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深刻影响着明清广东海防地理格局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崇祯初年;广东;李魁奇之乱;王尊德;海防经略
作 者:徐静琼,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吴宏岐,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代海疆区域治理的多元策略——基于乾隆四十五年广东海盗案的考察
高扬
梁亚香海盗案发生于清代乾隆年间广东番禺县一带。尽管清政府制定了诸多海防法规,但地方官员推诿、监督不力和宗族势力的干扰导致海盗活动屡禁不止,部分民众还为海盗提供庇护。为应对此局面,新任两广总督巴延三与广东巡抚李湖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军事行动与整顿地方治安相结合,成功平息了该地区的盗患。案件解决后,清政府进一步完善了中央与地方互动的法律制度,采取缉捕审判、严厉巡防、设立保甲等多种措施,并通过削鼠山和铸铁猫等符合民俗的手段以稳定人心,形成了多元化的海疆治理体系。
关键词:清代;海疆治理;广东;梁亚香海盗案
作 者:高扬,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民国海疆治理的经验及其历史局限性——以制度构建为核心
侯毅 袁嘉桧
民国是我国海疆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历史阶段,特别是在制度建设方面,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奠定了基础,对当代海疆治理具有较为深刻的历史启示意义。民国海疆治理体系的构建经历了三个阶段,呈现出七点特征,但亦存在诸多历史局限性。在世界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回顾和总结民国海疆治理体系的构建历程,对于认知我国海疆治理的历史规律,推进当代海疆治理体系构建,诠释我国海洋主权管辖权发展的历史经纬,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国;海疆治理;海洋权益;南海;钓鱼岛
作 者:侯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袁嘉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边史系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