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摘 要
作为中国边疆学构成的民族学边疆研究及其知识生产
何明 胡美术
在现代主权国家视域下,边疆既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屏障,又是联结周边国家与世界的桥梁。在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格局中,作为中国边疆学构成的民族学边疆研究聚焦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维护国家安全三大议题,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为指导,植根于中华文明、中国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和中国边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事实,运用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建构关于边疆人群及其社会文化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中国边疆学;边疆民族研究;知识生产;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 者:何明,云南大学东陆学者特聘教授,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胡美术,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边疆经略与王朝治乱兴亡:西晋北疆经略及其历史启示
彭丰文
西晋王朝的治乱兴亡与北方边疆形势之间紧密互动、亦步亦趋的历史现象,体现了边疆经略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西晋前期,晋武帝对北方边疆采取以抚为主、镇抚结合、加强管理的经略方针,维护了北方边疆的稳定,推动了“太康之治”盛世局面的形成。西晋后期,统治者昏庸无能,腐朽残暴,引发北方边疆大规模的反晋斗争,继而引发“永嘉之乱”和“衣冠南渡”的乱局,直接导致西晋王朝的覆亡。西晋王朝的北方边疆经略表明,边疆经略不仅关系边疆局部利益,而且关系国家治乱兴亡的大局,为理解和解释西晋王朝乃至中国历代中原王朝的治乱兴亡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深远的历史启示意义。
关键词:西晋;北方边疆;太康之治;永嘉之乱;国家治理
作 者:彭丰文,1972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前燕政权建构中的“后赵问题”
——试析十六国正统性继承中的约束机制
李磊
建立前燕的慕容氏在正朔问题上经历了从认同东晋到认同后赵的复杂过程。在与石虎对峙时期,慕容皝曾一度向后赵称藩,其政权内部也存在着附和后赵的势力。慕容儁即位后以王朝易代来解读赵、燕在华北的统治交替,但在元玺元年(352)称帝时,慕容儁在五德次序上越过后赵而承接西晋。这是因为扫除幽、冀、兖、青等州的后赵残余势力是当务之急,否定后赵正统性为时政所需。建熙五至七年间(364—366)慕容暐转而承认后赵在五德次序中的位置,这是光寿三年(359)后东晋成为主要敌手的缘故,后赵旗号成为否定东晋正统性的政治资源。前燕认同后赵正朔的过程展现了十六国正统性继承中的约束机制,出于统治华北的考虑,须妥善处理前一政权的政治遗产;顾及与东晋的正统性竞争,须另寻政治资源建构十六国间的法统谱系。
关键词:十六国;法统;后赵;前燕
作 者:李磊,1977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释褐等级看北魏辽东政治圈的整体地位
刘军
为进一步探讨北魏辽东政治圈及其群体构造和内部关系,把握北朝贵族社会之体制特性,借助仕进程序中浓缩家世信息的释褐环节,对该集团所属四大代表家族弘农杨氏、乐浪王氏、昌黎韩氏、辽东高氏进行集成式的量化统计,也能导出大致相同的结论,即门第二品之一般高门。这是因为释褐作为仕途出身,固定与阀阅世资按特定比例紧密搭配,从而形成彝伦攸叙、各安其分的流品秩序。释褐等级是家世门第的象征,自然可以衡量家族乃至集团的整体地位。释褐同时又是政治文化展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乃内徙族裔华夏化、士族化,标榜全新身份的标志。
关键词:北魏;辽东政治圈;释褐;流品;士族化;政治地位
作 者:刘军,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边事与疆臣:唐代定边军置废考略
雒晓辉
咸通八年(867),唐廷析分西川道南部七州而设置定边军,目的是统率云集西川的防冬兵和邛南团练子弟,借助河山之险抵御南诏犯边,克服成都悬远、兵难赴急的缺点。定边军自设置之始,便饱受讥诮,其存置弃废被归结为边臣疆吏的“有为能否”。然而,在南诏扰边的外力压促下,剑南地区因复杂地理单元形塑的多个山头政治军事团体的博弈,以及唐廷有意碎化西川、重构剑南“军财二元”格局的政治意图,才是定边军置废不常的深层根由。
关键词:定边军;防冬兵;南诏;西川;边吏
作 者:雒晓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博士后。
唐代安南地方豪族与南疆区域形势
陈国保
唐朝统一岭南以后,于南疆交通沿线设立州县,又对部落和地方豪族采取羁縻之治,并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作为管理南部边疆的最高军政机关。为了加强对南疆的控制,唐朝最终通过循序渐进的措施逐步将南部边疆纳入王朝国家整体性的统治秩序之中,始终在巩固统一和加强集权的双重协奏中不断调适着对南部边疆的管理政策,逐步推动着对南疆地方社会的整合。随着州县制度在南部边疆的日趋深入,土流矛盾亦在此消彼长的竞争博弈中演化为王朝国家权威与地方豪族之间的激烈冲突,并由此深刻影响着唐代安南都护府的治乱兴替。
关键词:唐代;安南都护府;豪族大姓;南疆形势
作 者:陈国保,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代西北路招讨司驻地考论
翟飞
金代西北路招讨司作为北部边疆重要的军政管理机构,正式建置于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起初权治于辽代的燕子城(今河北省张北县老城);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北迁至新桓州城;金章宗明昌七年(1196),因斡里札河之战对西北路招讨司军队的巨大冲击,致使其管区军政格局突变,驻地遂再度由新桓州城南迁至抚州城(金初燕子城);迄金卫绍王崇庆元年(1212),西北路招讨司全境被蒙古军队占据,其建制遂不复存在。
关键词:金代;西北路招讨司;燕子城;桓州;抚州
作 者:翟飞,1992年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高昌回鹘的私有地权研究
侯文昌
吐鲁番所出的回鹘文地权流转契约文书,内容涉及交换、买卖、继承、租佃、典押等,为考察高昌回鹘私有地权的占有形式、流转形式、保护提供了珍贵资料。各类占有形式的地权均有流转,但以单户地权、多户地权为主。流转形式灵活多样,但以买卖、租佃为主。高昌回鹘的私有地权受到了习惯法与“官法”的双重保护。
关键词:高昌回鹘;私有地权;占有;流转;保护
作 者:侯文昌,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古洮阳城与隋唐洮州治所再考
李宗俊
古洮阳城最早见载于东汉末期,三国、十六国、北朝相继沿用,北周至隋唐皆为洮州治所。《唐贺拔亮墓志》与有关唐诗为确定洮阳城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目前看到的临潭县洮滨镇窑头村洮城,应该为洮阳城的一子城,也是把守进入整个古城的北面门户。古城的核心或军政官署应是建筑在今上下窑头村所在的河滩及靠近下窑头村的台地之上。该城遗址与历代洮阳城的有关文献记载相符,与之交通形势相符,与北朝至隋唐经营洮岷地区的进程亦相符。有关石堡城与神策军的史料分别出自不同时期的档案或实录,后世史家不明其前后沿革而误记为二。确定隋唐洮阳城与神策军的位置,对于理解唐代经营洮岷地区的军防部署、交通走向及关隘等大有裨益。
关键词:洮阳城;洮州城;《唐贺拔亮墓志》;洮滨镇洮城
作 者:李宗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兴祺治藏相关问题考述
张媚玲 张亚栋
陆兴祺治藏是中国近代西藏治理史的重要部分。民国初年,陆兴祺以中间路线获北洋政府认可,得任要职,但情报工作却频现失误,并夸大了其在阻签“西姆拉条约”中的作用。北洋之后,陆兴祺改换门庭陷入派系斗争,未曾入藏的经历及其商人身份被诟病并放大,最终被南京政府边缘化。纵观陆兴祺治藏生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关键词:陆兴祺;西藏治理;西姆拉会议;藏事会议
作 者:张媚玲,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教授;张亚栋,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沙盐入滇:国家、地方的互动与边疆治理的反思
——以清末民国时期德钦县为例
李何春
清末民国时期,由于边地食盐的重要性,以及地方权力关系的复杂性,在国家力量渗透不足以及治理举措有限的情况下,“沙盐入滇”导致德钦境内土司、寺庙、驻军、官员等纷纷卷入以盐利争夺为中心的权力博弈之中。德钦地方社会的治理,围绕着盐税纷争及地方秩序维持而展开。盐税制度的不合理性,导致国家治理始终处在被动状态,并不利于该地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清末民国;沙盐;德钦;边疆治理
作 者:李何春,1984年生,法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陈碧笙的云南行与滇边论
舒满君
1934年福建事变失败后,陈碧笙赴云南,在滇边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陈碧笙希望打通滇边向东南亚的通道,并投身大后方滇缅交通建设事业。在认识到抗战的持久性后,陈碧笙又提出大云南建设的理念,主张立足云南,从国防重要性角度建设滇边。陈碧笙的滇边调查和研究,关联着一段与顾颉刚、于右任、方国瑜等人的学术交往及参与当时有关民族问题的“论战”,在民国时期中国边疆史、民族史研究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也是其东南亚研究及南洋华侨史研究的发端。
关键词:陈碧笙;边地考察;顾颉刚;滇边论
作 者:舒满君,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研究员。
英国驻云南腾越领事娄斯与“麦克马洪线”的关系探析
姚勇
娄斯是清末在中国西南边疆活跃的英国外交官、情报官。他作为英国驻腾越领事,推动英军入侵滇缅北段未定界地区;作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最早公开发表文章、编制地图将达旺地区画入印度;作为“中国事务顾问”,全程参与“西姆拉会议”的谈判。娄斯的个案展现了中缅边界问题与中印边界问题的共生关系,以及英国驻华外交官与印度殖民官员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殖民知识与殖民扩张融为一体的现象。
关键词:娄斯;中缅边界;“麦克马洪线”
作 者:姚勇,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
民国时期中俄东北边境高梅阔夫引渡案研究
陈甘霖
1920年,活跃在西伯利亚的高梅阔夫白卫军在与苏俄红军作战失败后流窜至东北境内,苏俄政府提出引渡败兵要求。受协约国态度影响,同时也本着局外中立的原则,北洋政府拒绝引渡败兵,依照公法对入境白卫军解除武装,将以高梅阔夫为首的败军将领与其他士兵集中看管。不过后期高梅阔夫在旧俄驻吉林领事巴策福的帮助下试图潜逃,又因反抗拘捕被击毙。这一事件促使北洋政府宣布取消旧俄驻华使领待遇,其前后处理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平衡外交的特点。
关键词:高梅阔夫;协约国;旧俄使领;苏俄政府
作 者:陈甘霖,1996年生,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文武之争抑或党争——宋初西北弭兵论再检讨
叶凯
宋代弭兵论一向被认为从属于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即文官政治的产物。然而宋初的西北弭兵论,论战的两方仍然是士大夫群体。通过探讨当时两派意见的分歧,特别是西北弭兵论与援救灵州的措施,以及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群体的关系,可以发现西北弭兵论的背后是朝廷朋党之间的博弈,以李沆为首的政治派系打压张齐贤一派士人,严重耽误了援救灵州工作的展开。另外这也说明研究宋代士人政治不能忽视党争的一面。
关键词:宋朝;西北弭兵论;党争;灵州
作 者:叶凯,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王赡家族与北宋中后期西北沿边的寒族蕃将
于志霖
与唐代蕃将相仿,北宋蕃将亦可依据其与部落的关系分为部酋蕃将和寒族蕃将。通过对王赡家族的个案考察,可以了解北宋寒族蕃将的特征。其家族原为秦州宁远寨控制下的弓箭手,在熙河开边中崛起。因其与部酋蕃将不同的社会基础,寒族蕃将表现出更高的汉化水平,甚至刻意隐讳蕃族出身,族属较难识别,因此宋军内部的蕃族因素可能遭到低估。此外,寒族蕃将高度依附国家体制,在面对政治风波时较为脆弱。
关键词:北宋;寒族蕃将;王赡家族;《王博施墓志》
作 者:于志霖,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助理研究员。
北宋熙河、秦凤地区茶马贸易及马匹比价方式演变研究
伍磊
北宋对熙河、秦凤地区茶马贸易和马匹比价方式进行了多次调整。宋神宗时期主要实行“卖茶博马”法,设置了茶场司和买马司共同负责茶马贸易。茶场司以茶榷的茶息划拨给买马司充作买马本钱。买马司采用的马匹比价方式则经历了多次变革,大致以钱马—茶马—钱马—茶马的序列演进。宋哲宗时期,合并茶场司、买马司为茶马司,监牧、券马制度先后恢复,马匹比价制度先后执行了茶马和钱马的方式。宋徽宗时期施行了“用茶博马”法,茶马司以茶叶充作马本,买马时采取茶马比价方式,茶马贸易和马匹比价方式稳定成形。北宋茶马贸易和比价方式的探索在中国古代贸易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关键词:北宋;熙河;秦凤;茶马贸易;马匹比价
作 者:伍磊,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特聘研究员。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