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张培高 邓姗姗
摘要: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从不是毫无意义的运动。以《乌托邦》一书的出版为起点,世界社会主义已走过500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征程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全面总结,深研其中所蕴含的价值意蕴,有利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正统地位,有助于我们守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世界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脉络
何艳 宿造营
摘要: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开始探索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围绕不同时期的主题与任务,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新时代新征程,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脉络,有利于总结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筑牢道路根基、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演进;发展脉络
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的三重维度
杨帆
摘要:新时代重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社会环境,为其提供了更加广阔而深刻的实践舞台,更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的驱动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是回应时代挑战、解答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从认知维度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的构建根植于对理论的深刻认同、系统学习与持续创新之中。从价值维度考量,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加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从实践维度探索,理论认同需优化马克思主义表达和传播方式,超越传统“文本框架”,注重“人本关怀”;理论学习需由被动接受的“外在教育”向主动探索的“内在自为”转变,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创新由“单一封闭”向“开放共享”转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回应时代课题中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西藏的大众化研究
卢怀科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其推广和普及对于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维护西藏边疆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做好西藏工作的重要前提。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和普及党的创新理论,西藏采取一系列措施,涵盖以上率下、抓住关键、深入基层、广泛普及、学理阐释等多个方面。这些举措展现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全覆盖、重实践等鲜明地域特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夯实了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西藏
改革与发展
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吴韬 钟启超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历史等条件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以及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都存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等突出问题。相较发达地区而言,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状况下,边疆民族地区理应循着历史、理论和实践的内在逻辑,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生产力跃迁之路,加快形成区域新质生产力。边疆民族地区应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统筹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和口岸经济,构建具有边疆民族地区优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要素保障、创新动能与开放活力,推动旧质生产力向数智生产力进行质态演进,进而实现数智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结构跃迁。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生产力布局;数智生产力;边疆民族地区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对政权机关领导的制度载体与方式探索
杨昊
摘要:“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在局部执政条件下的根据地执政党,其领导方式也具体体现在对于革命根据地的执政方略中。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逐渐实现了从苏维埃政权向抗日民主政权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理论也已经成熟,这为“三三制”的民主建政原则做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具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纲领与边区“根本大法”双重属性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提供了制度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权机关中的如何实现自身的领导方式。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西藏融入成渝经济圈的精神卫生法治面向——基于公共法律服务视角
刘维新 马亚菲
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西藏如何有机融入意义重大。西藏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相对薄弱,既应成为融圈入群的应然之维,也应以法治工具助力护航。公共法律服务作为一个法社会学中的政治化、法治化、本土化概念,在现代法治坐标体系中的价值独特重要,其规范意蕴和血缘谱系应首先予以厘清。在理性检视西藏精神卫生法治的公共法律服务面临的三重困境基础上,即地方立法滞后、法治力度不够,关键要素缺乏、体系架构不全,专业人才稀缺、理论研究不足,进一步从三个向度对其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规范进路进行拟制,即强化政治共识、推动政策共融,夯实自身基础、强化法治建设,把准体系要素、搭建融合平台,以期快速提升西藏精神卫生法治的公共法律服务水准。以此为样本,亦可为西藏融圈入群发展中更多结构要素的参与和激活,提供可鉴性理论范式和实践进路。
关键词:西藏;法治;经济圈;精神卫生;公共法律服务
拉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工具选择——一项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朱华鹏 朱思杰
摘要:分析归纳拉萨市现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政策工具的类型及特点,探讨优化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政策的途径和方法。以《拉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研究对象,构建政策工具——老年人需求层次的二维分析框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政策工具维度中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三类政策工具分别占比25.97%、59.61%、14.12%。老年人需求层次维度中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分别占比46.15%、35.58%、4.81%、11.54%、1.92%。拉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工具使用中呈现环境型政策工具偏重、供给性政策工具不足、需求型政策工具缺失的特点,应进一步优化政策结构,加强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同时,积极关注老年人中高层面的养老需求,推动高质量、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发展。
关键词: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政策工具;内容分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职教助力相对贫困治理研究
包金运 张春梅
摘要:党的二十大作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大部署,并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等内容,为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职教助力相对贫困治理确立了根本指南。然而,就实践看,当前西藏职教之“供”与地区相对贫困治理之“需”间还存在着衔接不畅和匹配不当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研思理路,拟定了优化路径:价值取向上应致力于实现“由助力脱贫攻坚转向服务乡村振兴、由技术培训转向赋权增能、由宏观普惠转向精准对接”,路径选择上须聚焦于实现“在制度赋能中优化基层环境、在多元主体共建共享中构筑‘职教共同体’、在模式创新中对接乡村振兴、在精准结对中激发社会潜能”,以期建言献策于新时代西藏的职业教育、乡村振兴等社会事业。
关键词:乡村振兴;职业教育;相对贫困;西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提升策略
杨英 李双龙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政策经历了初始、发展、深化、高质量发展四个时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政策有着深层次结构,即始终将思想政治作为其主要内容,也是其基本特征,其演进遵循着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及时代逻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时代问题,因此,要通过跨越时间与空间,构建价值生成式的课程内容;贯通情感与理性,实施家国在场的教学;打通认知与实践,开展知行合一的的实践活动等策略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政策的效果。
关键词:历史制度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政策;演进逻辑
新时代西藏高校中华民族观教育:目标定位、核心内容及实践路径
刘玉 武军芝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西藏高校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中华民族观教育实践,是铸牢各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西藏区情,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三个横向维度研究高校中华民族观教育,明确理性认知、情感心理、实践行为三层价值维度目标,瞄准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四个核心内容,基于理论性、经验性研究理路,提出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树立“美美与共”导向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互嵌式”校园促进“三交”实践、推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与阐释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华民族观;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西藏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及开发利用研究
曲姿璇 扎西
摘要:伟大革命实践中产生的西藏红色文化资源,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青春和热血锻造的,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史过程,增强西藏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认识到要实现西藏的稳定团结、繁荣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增强了西藏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为维护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是新时代西藏各族群众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的源泉动力。
关键词:西藏红色文化资源;当代价值;开发利用
治边稳藏
治边稳藏背景下“两个确立”对西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米恒 李云龙
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聚焦到社会主义新西藏,在“两个确立”背景下,“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使西藏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得以凸显。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的确立,引领西藏创造了历史性成就,有利于增强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政治认同、团结西藏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意味着新时代西藏工作必须遵循党的治藏方略,既为建设现代化新西藏提供了战略指引,又回答了西藏发展稳定、生态强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在西藏实践中必须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关键词:治边稳藏;政治认同;发展稳定;民族宗教
新时代西藏开展无神论教育探究
唐章全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从宗教神学和人的现实苦难出发,排除“神的干预”,剥去资本主义的温情面纱,建立起他们的整个理论大厦。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如何对待宗教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过多设想,列宁在这方面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人民逻辑和列宁无神论教育逻辑的有机统一。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无神论工作的要求,切实高水平做好新时代西藏的无神论和宗教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西藏;无神论;教育
“两路”精神对新时代西藏党的作风建设作用探究
肖玉菁 梁宁
摘要:“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西藏重要的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弘扬“两路”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西藏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念、强化实干担当、促进民族团结,有助于推动进一步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工作。“两路”精神融入新时代西藏党的作风建设的路径,包括把“两路”精神融入思想建设,不断锤炼不忘初心、信念坚定的作风;融入素质能力建设,不断锤炼务实担当、顽强拼搏的作风;融入廉政建设,不断锤炼团结互助、勤政为民的作风等。
关键词:“两路”精神;新时代;作风建设;西藏
(来源: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