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道珍贵的诰命文书——《万历四十四年九月二十三日给番僧班着尔领真袭国师之职制诰》。这道诰命文书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明代万历皇帝封授青海西纳寺大喇嘛班着尔领真为世袭国师的仪制性文书。文书汉藏文合璧,工艺精湛,字体优美,是研究明代诰敕封赠制度的重要文献档案实物,也是明代“大一统”治边方略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万历四十四年九月二十三日给番僧班着尔领真袭国师之职制诰》(局部)
《万历四十四年九月二十三日给番僧班着尔领真袭国师之职制诰》(局部)
诰命文书透出哪些信息?
诰命与敕命一起,统称诰敕,是古代皇帝为功臣赐爵、授官和褒奖功勋的诏令,即民间俗称的圣旨。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明代《万历四十四年九月二十三日给番僧班着尔领真袭国师之职制诰》,绢质,纵30厘米、横152.5厘米,通体绘有祥云图案,缺轴柄。诰命文书汉文尾段钤盖篆书“制诰之宝”朱文方玺,印玺下落款“万历四十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字样,文书的左半部分为藏文。
诰命文书汉文部分,由墨笔方寸工楷书写而成,字体端正大方、遒劲隽秀,竖排。原文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佛道大慈大悲、爰清爰净。其精足以治身,而绪余足以及物。朝廷广化厥宗不废,非用以辅世长民,盖借以神道设教也。尔班着尔领真,乃故西纳族演教寺通慧净觉国师班着坚昝之侄,夙敦戒业,恪守师传,化俗安禅,良足嘉尚。兹特命尔袭尔祖国师之职,封号如故。尚其广宣秘谛,普振法门,永笃乃心,以昭恩宠。钦哉。万历四十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这段封文较为浅显易懂,意思是班着尔领真是西纳家族演教寺已故的通慧净觉国师班着坚昝的侄子,万历皇帝褒扬他“夙敦戒业,恪守师传,化俗安禅,良足嘉尚”,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命班着尔领真世袭国师之职,同时希冀其“广宣秘谛,普振法门”。
按照明朝官制,“五品(含)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这道颁赐班着尔领真袭国师之职的封授文书钤印“制诰之宝”,可见其所授官员品级。这道诰命文书不仅彰显了明代对宗教上层人士的尊重和礼遇,也映射了当时的官员等级制度。
明代的官员等级制度沿用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每一品均有正、从两个级别。国师是我国历代帝王封赐给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影响力的宗教人士的封号,虽然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官职名称,但可以看到明代所封授的国师不仅仅是一个名号,也对应相应的官员品级——通常为五品。
诰命中提到的西纳家族,是历史上青藏高原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家族。南宋时,西纳家族的西纳格西修习显密佛法,成为著名学者。公元1213年前后,西纳格西带领高僧远赴蒙古草原,觐见成吉思汗,赢得其敬信,被奉为上师。后来西纳家族与蒙古王室联姻,受到皇室封赐。元代,西纳格西因护送第一任帝师八思巴回萨迦有功,忽必烈赏赐他大量土地和人口,包括“宗喀、甘肃、贵德、般托、东康、噶甘居,卜德寺、切督寺、康萨寺、拉桑寺、仁钦林寺等地区的许多村庄、寺院和百姓”。
明永乐八年(1410年),西纳家族的喇嘛曲帕坚赞被封为国师,受赐土地及象牙印章;宣德二年(1427年)时,又晋号为“通慧净觉国师”,赐银印。此诰命文书中提到的“西纳族演教寺”,就是曲帕坚赞在宣德皇帝的支持下兴建的。之后,历世西纳喇嘛均被明朝敕封同样的名号,赏赐有加。
青海西纳寺。 资料图片
西纳家族的演教寺也被人们称为“西纳寺”或“西纳上寺”,是青海东部地区古老的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之一。而今,这座寺院几经重修,矗立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上寺村。
明代维护“大一统”治边方略的体现
万历皇帝诰封青海喇嘛,其背后体现的是明代维护“大一统”的治边方略。
明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治理青藏高原边疆地区时,明朝采取“因其习尚,用僧俗化导”和“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民族宗教政策,对僧俗两众上层普遍予以封赐,将宗教上层人士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通过他们加强对当地的管理,借以实现“大一统”。
诰命文书所涉及的青海河湟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朝对其经略非常重视。一方面,明王朝在此设置卫所,建立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对当地各佛教派别的首领和僧侣大加封授,以宗教为纽带,团结和统领当地人民,进而增强中央政权的统治力和影响力。
在此背景下,明王朝对河湟地区藏传佛教采取了一系列尊崇和优礼措施:一是专门颁发敕谕,允许各派兴建寺院并赐予土地;二是给予上层宗教人士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惠;三是封赐各种僧职与名号,如帝师、大国师、国师等。这些措施均促进了河湟地区佛教的兴盛及政局的稳定。
这道诰命中,青海西纳寺大喇嘛班着尔领真被封授为国师,即是河湟地区藏传佛教这段发展历史的见证。按照明制,受封者在享受相应职位俸禄的同时,须按例制在规定的时间向朝廷进贡牲畜、皮毛、药材、藏香、佛像、唐卡等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朝廷则沿袭惯例,以数倍于贡物价值的金银、绸缎、布匹、茶叶、粮食等优厚回赐,即为“优厚回赐,贡市羁縻”。这种特殊的经济往来,为明朝中央政权在青藏高原推行施政措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诰命中的“永笃乃心,以昭恩宠”,体现出明代儒家社会“君授神权”的封建伦理道德。在继承元朝大一统的基础上,明朝采取更为开明的民族宗教政策,实施更为温和的治理方式,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明朝发展行政大区制、土司制等治理制度,运用怀柔、招抚等和平手段,施行“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实现疆域巩固和“大一统”治理。
穿越历史时空,400多年前的一纸诰命,见证了明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地方的紧密关系,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拥有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统一性。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4年7月16日第6版)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