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涉藏多语种碑刻与文献研究”开题论证会在西藏大学举行。这是西藏大学建校以来所承担的第5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由西藏大学文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共同申报,西藏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巴桑旺堆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共设立4个子课题。青海民族大学相关专家参与项目。预计课题完成时间为2028年。
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白伦·占堆主持论证会议。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罗布作为课题管理部门宣读课题立项通知。并从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畴、预期成果要求、经费管理机制、前期成果转化、团队组建、学术规范、对外宣传、中期准备等方面予以强调。他说,本课题对西藏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项目单位高度重视,全体课题组攻坚克难,争取取得有重大学术创新价值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西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金永兵
西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金永兵认为,西藏大学获批此课题意味着学校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上了新台阶,是西藏大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对西藏大学学术研究的一次激励。他表示,作为项目责任单位,西藏大学将认真履行管理主体责任,全力支持项目各项推进工作,为顺利开展项目工作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学校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激励政策也将迅速落地落实。
项目首席专家、西藏大学特聘教授巴桑旺堆作开题汇报,介绍课题申报和团队组建情况,陈述了课题的推进思路与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他从课题的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阐述本课题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意义和科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对各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全体成员提出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实施要求。
项目首席专家、西藏大学特聘教授巴桑旺堆
课题项目负责人之一、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恰嘎·旦正就自身多年来从事涉藏碑刻研究的经验,介绍了清代涉藏碑刻在国内外的收藏状况、本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以及下一步收集与整理计划,提出了可能会面临的一些困难和举措。
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恰嘎·旦正
论证会上,来自区内外的有关专家充分肯定本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各子课题的合理安排,认为其可操作性强,值得期待。专家组就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实施方法提出了意见建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苏发祥表示,目前涉藏碑刻的研究较为零散,不成系统,本课题有望弥补清代涉藏碑文的研究空白,从而丰富和提升有关清代民族史的研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维强表示,本课题对服务党和国家的大局具有重大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挖掘和整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将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他认为,本课题涉及内容广泛、工作量繁杂,建议课题组采取以重点筛选的方式对涉藏碑刻进行整理和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社长苏发祥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维强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与研究所研究馆员夏格旺堆提出,本课题涉及多语种碑刻,这对具体要求和实际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应从汉藏满蒙等多语种中以筛选的方式进行翻译和研究。此外,他认为碑刻的拓片以及技术层面的处理,也对本课题带来诸多挑战和难度,他建议课题组加强与相关部门以及专业团队紧密合作。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与研究所研究馆员夏格旺堆
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巴桑罗布建议本课题碑刻的研究采用原始的抄录方法和拓片技术相结合。课题组成员、西藏自治区日喀则石刻博物馆馆长格旺表示,自己将尽全力完成相关工作,并依托日喀则石刻博物馆现有的碑刻拓片加快研究进度。
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巴桑罗布
作为课题总负责人,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白伦·占堆表示,课题组会将专家们的宝贵意见落实在具体研究中,对课题内容进行认真修改和完善,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进度。
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白伦·占堆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对象为西藏境内的13座石碑,包括目前在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完整遗存的10座石碑和石碑已不存、但有文字保存的3座;西藏遗存清代石刻文约8处和清军墓碑。此外,本课题研究还涉及北京市区的20余座石碑;河北(承德)及五台山的石碑20余座及青海、四川、云南境内的相关遗存石碑。
开题论证会相关专家合影留念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