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摘要

发布时间:2024-04-23 17:06:00 |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曹川川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球传播与国际认同建构

沈悦 金圣钧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将指引着中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行稳致远,成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行动指南。以全球交往视域审思人类文明进程、以传播动能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全球文明视野提升中国形象海外能见度,形塑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的多元动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文化自信自强内蕴、追求文化间“重叠共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的话语精髓。中国共产党形象正向度建构、话语场域的多维契合性提升、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内核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认同的生成要素。多层次的结构性力量、系统性力量、过程性力量相结合,成为有效赋能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的动力结构。发掘“复兴中华文化话语权”资源、注重“世界文化共通性”阐释力、回应“中国特色、世界共性议题”的关切,有望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认同建构的可能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辩证逻辑关系探析

韩雨辰 高正礼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性、整体性把握,关键是正确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遵循的内在辩证逻辑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把握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团结性与斗争性相统一、创新性与继承性相统一、自主性与互鉴性相统一、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统一、思想性与制度性相统一的辩证逻辑关系。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探索


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研究

孙秀玲 魏功祥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性工程。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动能。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理念革新、主体协同、方法拓展、评价改革等方面呈现出全新发展态势,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但相关制度和数据标准欠缺、技术至上、智能素养缺乏、数据主义弊端、伦理抉择模糊等问题给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带来了一定隐忧,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为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在制度保障、价值引领、素养培育、数据治理、伦理嵌入等方面加以改革,进而不断延展和深化传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视野和实践视域,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论乡村振兴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良性互动

牛新星 王维平

乡村振兴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良性互动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乡村振兴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良性互动意义重大,应深刻把握其基本逻辑、深刻内涵与互动路径。当前,乡村振兴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相同的底层逻辑,都需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解决贸易壁垒,解决要素畅通受阻、解决市场割裂等问题。因此,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畅通城乡商品要素双向流通,打破市场壁垒;推进乡村优势产业联动供给,激发市场活力;拓展乡村资本数据建设渠道,驱动市场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夯实市场基础;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市场效能等多种途径推进乡村振兴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良性互动。


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手工艺研究的一些新思考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流动性

潘天舒 郭靖雯

当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多关注无形文化如技艺习得与技艺传承,容易忽略手工艺发展所依托的有形之物,即物质性基础的研究。人类学整体观视角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统合了物质与非物质,自然与文化。因此,研究者应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层面同时进行深度的考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性存在,还包括了流动性与可变性,它并非是凝滞的地方特色产物,其存在与发展始终伴随着与地方社会以外世界的连接与互动。


和而不同异而相融:

增能理论视域下“非遗新青年”的数字行动逻辑与价值共创体系

权玺

“非遗新青年”与生俱来的数字素养,使其成为数字化语境中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青年力量。非遗新生代传承人、非遗所属社区青年、非遗青年爱好者藉由数字化行动者、数字化实践者和数字化倡导者的实践路径而共同集结为“非遗新青年”,以数字增能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效能、人际扩展和社会观照与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及发展之间的同频共振。除此之外,大量非遗青年多元利益相关者得以涌现,并在非遗数字化价值共创过程中,从不感兴趣的“旁观者”到随波逐流的“追潮人”再到身体力行的“守护者”直至成长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人”。非遗新青年正在以“和而不同,异而相融”这一全新的路径指南及价值主张切实益助着非遗的适应性赓续和可持续发展。


老年社会学研究

数字红利视角下老年数字失能表现、成因及治理新路径

汪斌

伴随着数字化和老龄化进程,老年人口的数字失能问题日益显现。老年数字失能是指老年人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社会变迁中存在突出的数字接入困难、数字使用障碍并最终导致其数字主体性被剥夺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型数字红利获取难、社会型数字红利共享难、文化型数字红利利用难、健康型数字红利受益难,并源于“经济沟”“技术沟”“心理沟”“社会沟”共同作用。为解决老年数字失能问题,建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第四次修正,在数字治理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构建分类治理新机制,完善中国老年数字失能治理顶层设计。同时,注重培育适老化数字产品市场,完善老年数字产品行业的国内国际新标准,通过三级管理五方合作联动格局打造中国数字养老服务新模式,从而建立起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数字包容社会。


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与收入分配

姚玉祥 吕指臣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十四五”时期的战略目标。基于统一框架对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进行理论刻画,并对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展开定量评估。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是中国收入分配失衡的重要驱动因素,老龄化显著扩大了收入不平等;从整体来看,发展不均衡、支出规模偏低等因素限制了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其再分配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此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分配存在交互效应,随着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提高,老龄化对收入分配的不利影响将逐渐弱化。因此,要逐步扭转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造成的负面冲击,应在强化共济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


基层治理探索


边境旅游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机理研究

——基于韧性视角

田里 孟帅康

作为“兴边富民”的重要方式,边境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边境地区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在韧性视角下,边境旅游影响表现为边境社会文化韧性、边境生态环境韧性和边境经济发展韧性;边境旅游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过程存在“边境地区开放—地方韧性损耗”的逻辑;在以去边界化、去边缘化和去地方化为主的边境地区开放作用下,边境旅游导致以吸收力、适应力和恢复力为主的地方韧性渐变,产生安全冗余、安全均衡和安全滞后3种安全态势。应从开放适度、韧性强化和态势评估3方面入手,以应对边境旅游产生的国家安全风险。


基层治理视角下的老旧小区改造:

实践形态与理论框架

冉奥博

老旧小区改造具有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基层治理工程的三重定位,但现有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较少关注基层治理。为此,文章首先总结分析了基层治理视角下老旧小区改造的3种实践形态——治理平台、治理手段、治理对象。进而提出“本质—特征—基底”的理论框架,即本质是社会问题工程溯源与工程解决的持续过程,其特征是情境性、动态性、平衡性、枢纽性,其基底为“国家—社会”整合、技术治理、“人民城市”的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理论。最终提供基层治理的完整分析进路,支撑其作为独立的政策模块,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的理论建设。


经济研究

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影响研究

刘宇

利用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调节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数字金融能够显著驱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存在产业规模与资源富集度异质性;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素集聚在数字金融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促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加速推动要素集聚的政策建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照。


数字经济市场风险的结构展开、成因分析与法治应对

谢鹏远 何志红

数字经济成为当前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创新发展的新动能。但是在其发展中也表现出因技术的过度使用导致的数据安全以及市场垄断风险、因数字资产属性不明及监管滞后所导致的市场过度投机风险以及因数字经济环境关联性所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以法治化的方式应对数字经济的市场风险,首先以法律方式规范数字经济的技术使用标准与使用方式;其次以法律促进数字经济主体合规建设,同时并重对数字经济市场的法律监管;最后针对数字经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以法律方式明确风险预警机制。将数字经济的发展引上健康发展轨道。


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基于云南的实证研究

樊爱霞 潘海岚 王晓琴

加快口岸由“通道经济”转型为“产业经济”,是“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对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进行学理性探讨,依托层次分析思想构建测度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边境口岸数量多、类型丰富的云南省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21年数据,运用CRITIC权重法,对云南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趋势特征。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云南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口岸经济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提升显著,创新发展有待加强,共享作用显现,绿色发展不平稳,岸城协调性不足。推动云南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转变发展理念,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岸岸、岸城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加强口岸开放发展能力,以此推进云南口岸现代化建设进程。


历史研究


唐朝“大一统”的空间叙事

——基于《新唐书·地理志》的研究

王文光 李书豪

“大一统”是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但对唐朝“大一统”的讨论,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思想阐释层面展开,从空间叙事角度表达唐朝“大一统”历史形态的研究不多。《新唐书·地理志》对唐朝疆域范围、交通道路、户数人口、政区沿革等方面的详细记载为我们解释唐朝“大一统”提供了空间维度的观察路径与文献基础。唐朝“郡县天下-羁縻府州-文化边疆”的空间结构不仅改变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空间叙事,而且在具体实践上,唐朝所形成的“大一统”是沟通中央与地方、维系中心与边疆、涵盖中国境内与域外世界的整体性叙事。正是基于“大一统”的空间叙事,使得中国疆域具有了超越具体朝代的稳定性,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叙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长江早期水文化及其特征探微

——以简帛所记楚地为例

王佳 郑晓云

楚地是长江流域早期文化的核心区域,长江决定了水对于这个区域文明起源发展的特殊意义。楚地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现象,这其中包括了对水的崇拜和相关的社会习俗。对水和楚地文明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于我们理解长江文明,进而理解中华早期文明有重要的意义。楚地有关水文化的记载多不见于传世典籍,而大量记录于简牍帛书中,因此简牍帛书的钩沉不仅可以补充既有文献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从中窥管到更为细致可靠的其时社会中水的观念、习俗、行为和治理等,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故而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通过对简帛文献相关记述的梳理,我们也可以看出楚地早期的水文化在特征上和后面的水文化较大的差别在于,当时的人们所关注和实践的水文化总体来说还是人和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也就是对于世界与生命的来源、人类如何获得更强的生育能力和身体机能以延续生命、如何维持人类的生计三个方面,以此形成早期楚地的水文化体系。

法学研究


论经济法中的技术性规范

姚子健

经济法上的技术性规范,是一种将假定条件与行为模式中涉及的技术性事项加以数据化,以确保经济法律、法规顺利运行的独立规范类型,具体包括标准、准则、指南与规划4类。在立法层面,特定的技术性规范产生调制效果,辅助单行经济法律、法规成为国家干预市场的依据;在执法层面,为执法主体参照做出决定;在司法层面,为法院参照以补充发挥调制职能。经济法中的技术性规范属于经济法渊源,效力应等同于规章。独立的技术性规范与单行经济法律、法规形成了二元规范结构,其构建应遵循法定、公平与效率3项基本原则。针对现阶段经济法中技术性规范存在的法治问题,应进一步明确技术性规范的经济法律、法规依据,制定主体与制定程序,推动经济技术性规范向经济法律、法规、规章的转化,从而确保技术性规范在经济法治环境下的有效运转。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