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面油画《医典》。
行为艺术《链接西藏,发送吉祥》。
插图《格萨尔王》。本文图片由翟跃飞提供
为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15周年,由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链接西藏——翟跃飞作品展”日前在北京西藏文化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也是西藏文化博物馆作为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的主题展览之一。展览共展出翟跃飞作品39幅,涵盖绘画、装置、行为艺术及书法等艺术形式。展览将持续至5月31日。
“观众可以透过翟跃飞的作品和创作经历,了解西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西藏在新时代的发展变迁。”西藏文化博物馆副馆长达瓦次仁在展览开幕式上介绍。
1983年,从山西大学艺术系毕业的翟跃飞自愿到西藏工作。1985年,为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西藏文联决定在北京展出“西藏民间雕刻艺术”。展览前期,包括翟跃飞在内的筹备人员用10个月时间赴西藏各地考察、拍摄,征集相关展品。从横断山到古格遗址,从羌塘草原到藏南河谷,他们近距离察看玛尼石刻、多玛班丹、唐卡和经卷画等。“置身于喜马拉雅山脉,任凭猎猎飘舞的风马旗拂过。我们用脚丈量、用手摩挲、用眼细观、用心体悟西藏美术,感到莫大的幸运。”翟跃飞说。
在西藏15年的工作经历对翟跃飞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影响深刻,他的很多作品都汲取和融入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这也成为他一系列艺术创作的底色。
《链接西藏发送吉祥》是翟跃飞2006年重返西藏纳木错等多个地方后创作的行为艺术作品。在一片镌刻有藏文的玛尼石上,他用糌粑粉和西藏白色天然建筑材料画上“@”符号,意指链接传统和现代。“作品寓意把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传到四方,把吉祥送给各处的人们。这些符号经风雨之后会消失,但祝福却永久存在。”翟跃飞告诉记者,用“链接西藏”作为展览主题,是因为多年以来西藏一直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命题。
《美丽西藏可爱家乡》是翟跃飞2013年创作的画作,作品表现的是生活在西藏拉萨河、黑河、孔雀河、尼洋河等流域的妇女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人物刻画细腻端庄,蓝、绿、黄、红四种主要颜色体现出西藏的地貌及环境特点。
展览现场,一个名为《手印》的装置作品引起观众的兴趣——印着手印的20多块牛粪饼放置于不锈钢板上。“这些手印是藏族妇女在晒牛粪饼这种日常燃料时留下的。它们或许来自卓玛,或许来自拉姆,但都是藏族同胞真实的生活印记。我请西藏的朋友寄来这些牛粪饼,是想用艺术形式讲述‘卓玛们’的故事。”
《格萨尔》是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格萨尔王的形象在西藏民间广为流传。翟跃飞以此为基础创作的插图《格萨尔王》,借鉴西藏传统书籍的横条形式,采用藏族传统手工纸,刻画了格萨尔王门岭大战、赛马称王、北方降魔等英雄故事。画中人物和战马的造型借鉴藏族民间艺术风格,简约、夸张,富有表现力;背景采用西藏传统壁画中常见的红、绿两种颜色,衬托出高大、威猛的人物形象,立体感十足。
《四部医典》是藏医学奠基之作,2023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翟跃飞创作的布面油画《医典》是致敬《四部医典》的作品。作品以手绘的方式呈现,精细的边饰与画心随意勾勒的医典手稿形成紧与松、工整与写意的对比。
“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从这雪域高原学到了很多、悟到了很多。探索和创新与西藏文化相关的艺术实践,是我对西藏的回馈与祝福。”翟跃飞说。
西藏自治区文联原主席、西藏自治区美协原主席韩书力在展览前言中评价道:“翟跃飞的作品是给熟悉西藏的人创作的,同时又是给并不熟悉西藏的人创作的,更是在这个浮躁喧嚣的大环境里为他自己创作的,是一位艺术家在高原与平原博大空间中的咏叹与回响。”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4年3月15日第6版)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