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讲:致祭专使黄慕松
黄慕松何许人也?国民政府为什么派他率领使团前往西藏?他入藏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在藏做了哪些事情?黄慕松入藏的意义是什么?下文将一一解答。
一、黄慕松生平简介
黄慕松,1884年出生于广东梅县,早年的私塾求学经历为其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年少时跟随父亲迁居广州,求学于丘逢甲创办的汕头岭南同文学堂,接受了与一般传统学堂教育不同的日文、政治和科技训练。后入广东武备学堂习练军事,毕业后,由军咨府选送日本留学,回国后历任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教官,监督。由于留学日本期间曾秘密加入同盟会,在陆军小学任教时被告发,指其在校发展同盟会组织,黄慕松因此被迫辞职,于1910年二赴日本,就读于日本炮工学院。
武昌起义爆发后,黄慕松毅然放弃学业,回国投身革命,在陈炯明部下出师北上。在其后的江浦之役中大获全胜,奠定南京局势,时年27岁。民国肇建,在临时大总统府军咨府任职,后改参谋本部第五局局长,兼任大本营兵站局副局长。1913年1月,库伦变乱,黄慕松任国防考察员,奉派前往蒙古、新疆实地考察。返京后,任陆地测量总局长,为民国陆地测量奠定了基础,也为日后出席国际测量会议积累了不少处理边疆地区民族工作的经验。袁世凯复辟之后,1916年,他考入日本陆军大学深造,成为当时中国第一批留日陆大的六名毕业生之一。1917年欧洲战场结束,黄慕松任军事研究专员,奉派赴欧陆战场实地考察,研究各国武器军械和战略战例。归国后,任中俄界务公署参议,之后还兼交通部路线审查委员会主任。
1924年起,以孙中山为首的广东政府通过国共合作,统一了广东。为整顿军队,曾设立军务善后委员会,黄应邀南归,翌年任粤军总司令部编审委员会委员长,兼黄埔军校高级班副主任。1929年8月,任参谋部测量总局局长,此时奉军退出关外,北平归南京统治。后被任命为陆军大学代理校长。1930年,出席万国航空会议、第四届万国航空测量家联合会议、第三届航空摄影测量会议;1933年以中国代表团会议代表身份出席国际军缩会议,对英美等强国提出的不合理军备比例作了驳斥。同年出任新疆宣慰使,后任陆军大学校长;从拉萨返京后,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1937年3月病逝于广州。
黄慕松出任军政界职务的同时,作为民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教育家,有译著数篇,丰富的留学背景不仅使其纯熟掌握日、德、英等多国外语,更赋予他卓越的国际视野。欧洲游历期间,翻译德文版《世界大战中之德军》,该书是其存世著作中能找到的最早的一本译著。在书中译者序言里他反思道,一国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三大要素必不可少:一是发展国内交通,尤其在兵营分区修路;二是加强军备素质,编练预备军;三是积极搜集军事情报,做到知己知彼。常年的留学经历外加数次边疆工作经验,使黄慕松对国民政府时期的边政问题有自己的思考。
二、黄慕松入藏的背景
1933年12月17日,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不幸因病圆寂,终年58岁。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前后,国民政府所面临的时局棘手复杂:一方面西藏地方上层的权力纷争风起云涌,中央一边努力缓和与西藏地方生疏已久的关系,一边又要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另一方面,当时中国的边疆局势满目疮痍,不但西藏外有虎视眈眈的英俄伺机而动,且日本在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后,将魔爪继续伸向了内蒙古、华北。边疆局势日益紧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的消息传出,全藏震动,西藏地方政府及三大寺等立即进行丧事筹备工作,组织西藏各界僧俗代表前往祭悼。清朝以来,凡达赖喇嘛圆寂,噶厦均需及时向中央政府禀报,已成定制。因此,1933年12月20日,司伦、噶厦电告西藏驻京代表,为转报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蒙藏委员会代电,将相关情况呈报中央。
12月21日,国民政府在得到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的消息后,十分重视,立即依照清朝旧例,着手褒恤事务。在12月21日当天,国民政府即追赠其为“护国弘化普慈圆觉大师”封号,“并饬议定褒崇典礼,呈候施行矣”。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还通过西藏驻京办事处向噶厦提出,派大员入藏吊唁,册封、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并借此商议中央与西藏地方一切问题之解决。后西藏司伦、噶厦两次复电西藏驻京办事处,同意中央派大员入藏。1934年1月8日,西藏驻京办事处呈文蒙藏委员会,催请中央大员入藏,“早日出发,以慰远人而利边局”。
西藏噶厦之所以同意国民政府派大员入藏册封、致祭达赖喇嘛,主要是因1933年康藏战争失利和达赖喇嘛圆寂后,西藏政局不稳,希望中央大员入藏,达成双方的谅解,稳定藏局,且能在康青划界上得到中央的让步。何况,国民政府此举是对达赖喇嘛的崇敬和褒扬,西藏地方政府没有理由拒绝。而国民政府于此时派大员入藏,也是为从联络感情、调查藏事入手,以谋恢复中央与西藏地方原有的关系。1934年1月12日,国民政府下令:“特派黄慕松为致祭护国弘化普慈圆觉大师达赖喇嘛专使。”17日,蒙藏委员会将此事通知西藏驻京办事处,令其电转西藏司伦、噶厦等知照。
国民政府为什么会选择黄慕松赴藏?选任黄慕松为致祭专使,主要考虑到他是国民党元老,资历深厚;其次,他是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次长兼边务组组长,从知军事、习边政等方面考虑,他也是一位合适的人选;最后,还有国民政府内部人事方面的考虑。
三、黄慕松入藏的准备工作
黄慕松接任专使后,即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包括册封玉印、玉册的监制,入藏人员的确定及礼品、物资等方面的准备。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行政院召集有关部门人员,讨论并最后拟定了《大员入藏训条》,全文如下:
(一)关于外交者
1.西藏为我国领土,所有应行解决之各种问题,均属内政范围,应由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直接交涉,避免外人干涉。
2.西藏过去如有与外国订立条约未经中央承认者,应呈报中央审核处理。
3.俟西藏各种问题均有具体解决办法后,由政府与各关系国以平等互惠为原则,另订关于西藏之通商条约。
(二)关于政治者
1.恢复中央与西藏原有之统属关系
A.中央与西藏仍照前例安设驻藏办事长官。
B.西藏改派负责代表,设立驻京办事处。
C.西藏地方政府之最高级官吏,应照旧例呈请中央任命。
D.西藏地方政治组织如有未臻妥善之处,应依据中央法令,参酌当地特殊情形,详议改善办法。
E.汉藏人民通商旅行,应准绝对自由。
F.西藏地方建设事业,在经济上人才上中央应量予协助。
2.确定康藏界址
A.太昭、嘉黎以东三十三县原为清末西康建省区域,但藏方颇多异议。本条第一项统属问题如能解决,界址问题不妨酌予让步。
B.昌都位于西康中部,为川、康、藏、滇、青交通枢纽,在军事上尤占重要地位,必须划入西康范围以内。
C.康藏界址确定后,应即树立碑石,以免日后纠纷。
(三)关于军事者
1.西藏地方军队应确定名额,由中央派员指导训练,专负维持地方治安之责。
2.西藏西南边界之国防建设及国防军之统率由中央统筹办理。
3.西藏地方为自卫计所需枪械由中央发给,不得向外购买。
(四)以上三条为中央对于解决西藏问题之最高原则,其具体办法由入藏大员与西藏地方当局评商拟定,呈候核夺。
关于黄慕松专使入藏道路,西藏噶厦最初希望专使走海路,由印度入藏。然而,国民政府及黄慕松致祭代表团选择了川藏线,主要基于下列精心考虑:
第一,避开英国驻印殖民政府的干扰;
第二,走国内川藏之路宣示国家主权的尊严;
第三,艰苦跋涉也表达了中央政府的诚意,同时考察沿途的军事地理等情况,与当地人民加强交流融合。
最后,由川康入藏的路线得到西藏地方政府的认可。于是,黄慕松先命参议蒋致余、秘书王良坤及参议巫明远先后由海道经印度先期入藏,“调查藏中情形,并筹备行署、接洽册封致祭之日期各事宜”。同时,又命总参议刘朴忱,参议林东海、陈敬修,医官王兆奎,副官高长柱,暨无线电台、摄影两组人员及卫士20名先行赴川,准备西行装备及礼品等。黄慕松本人则留京监候玉册、玉印的制作。
四、黄慕松入藏的过程
(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黄慕松的这次赴藏行程更加艰难且意义重大,为的是恢复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联系,以致祭册封的方式宣示中央权威。自辛亥革命后,因帝国主义势力插手等种种原因,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已“失联”多年。1929—1930年,国民政府派遣中央政府代表刘曼卿赴藏,初步恢复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联系,为黄慕松此次入藏奠定了基础。
1934年4月26日,黄慕松携外交部参事林东海、蒙藏委员会委员刘朴忱等,离开南京,飞往成都。5月7日,由成都启程,踏上由川、康赴藏的旅程,并携带金册、玉印等大量入藏礼品,用木箱装载,牛皮包裹。途经邛崃、泸定、康定、道孚、甘孜、德格等几个较大站点,沿途每到一站,黄氏及其所带领的使团除了短暂休息缓解舟车劳顿之苦外,还积极搜集各地民风资料、气候数据,处理包括会见当地军政要员、进学校宣讲发言等公务。6月28日过金沙江,进入西藏昌都,然后循类乌齐、洛隆、边坝,翻越平均海拔五六千米的念青唐古拉山,经工布江达和墨竹工卡,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艰难跋涉,于8月28日抵达拉萨。抵达拉萨后,噶厦派参加签订《绒坝岔停战协定》和《岗拖协议》的琼让代本为全程接待员。
古人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慕松的队伍不但经历了蜀道之难,更经受了雪域高原神秘莫测的风雪。他们迭次翻越万年积雪的折多山、雀儿山、易珠雄、丹达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渡大渡河、金沙江,饱尝雪山之寒和高原反应症折磨,个别负责运输物资的人员甚至因高原疾病倒在路途上。可谓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抵达拉萨。
(二)万人欢迎,盛况空前
8月28日,黄慕松一行抵拉萨,过藏布江后,至噶厦欢迎处藏兵约千人整齐列队致敬,两噶伦率四品以上全体官员“鹄迎入帐,鼓乐喧闹,礼节隆重”。另有尼泊尔代表、汉民代表、回民代表分别设帐欢迎。拉萨居民约万人夹道欢迎,盛况空前。
黄慕松致祭代表团的入藏之旅,是中华民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高级代表团第一次进藏。为了避免英国阻挠,黄慕松一行兵分两路,一部经海路抵藏,一部则由黄慕松亲自率领,取道川康入藏。当时,康藏纠纷时起,康民所受痛苦实深,百姓希望中央大员此次路过康藏,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对黄慕松的到来非常欢迎。在康定,当地给黄慕松预备了540匹马供调遣。5月26日,黄慕松一行到达德格,受到土司泽汪登登和代本琼让的欢迎。7月1日,黄慕松一行到达江达,前来迎接他的有藏军步兵200人,以及乐队兵40人。
当时负责迎接的西藏官员是这样描述迎接黄慕松的情景的:12时许,远方出现了一列整齐的轿队,前拥后簇,威武异常。渐近再看,共有轿子十多顶,最前面的一顶,身穿毛蓝布便衫,头戴斗笠,脚穿黑布鞋。虽然黄慕松一路乘坐大轿,但对藏情却观察细致。黄慕松惊奇地发现,这些驻守在江达、岗拖一带的藏军,军纪尚可,但教练的口令都是英语,可见当时英国对西藏影响之深。8月22日,黄慕松抵达钦里,先期抵藏的职员们前来迎接。
为欢迎代表团,当月月底,拉萨郊外,噶厦已派官员在东郊的贡本塘搭起一顶十分华丽的大帐篷,铺上色彩绚丽的卡垫,陈设精美的茶具;黄慕松和摄政的席位设在正中;四品和小四品以及五品、七品官员等,也按常规安排了座位。在江水滚滚的雅鲁藏布江畔,噶厦派来僧俗噶伦各一人、藏军一个团立于此,准备迎接这位中央大员。28日11时许,黄慕松衣着整齐,仪容庄重地到达贡本塘,噶伦们将他迎进帐篷。他和噶伦互献哈达,互致问候。接着,苏德巴(噶厦大司膳)恭献人参果茶饭。食毕,黄慕松起立,全体官员也随之起立。这时,军乐齐鸣,迎接中央政府代表团的藏军列队向黄慕松行军礼。黄慕松满面笑容,点头回礼,然后上轿。
黄慕松一行到达拉萨后,下榻于八廓街南侧的吉堆巴大院,也就是后来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所在地。让黄慕松感到意外的是,尼泊尔驻藏代表与不丹驻藏代表,以及驻藏汉民均在拉萨设帐欢迎,是日拉萨不下万人之市民,均拥挤道中,窥目探视。据当时在场的藏人回忆,藏民们依次向他们敬献哈达。黄先生大约50岁,言谈平静深沉,颇有气魄,俨然一位要员。黄慕松还带了一个杂技团来藏,对于西藏人来说,这是一件新奇的事情。
五、黄慕松在藏的活动
到达拉萨以后,黄慕松利用在此停留3个月的时间,展开了一系列宣慰活动,与僧侣、民众交流,与噶厦官员交涉,顺利完成致祭、册封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仪式。一位历史学者对记者表示:黄慕松离开拉萨时,与西藏地方政府商定,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立驻藏办事处、无线电台、医疗所、测候所,并建立一所国民小学。中央政府在拉萨设常驻机构,是宣誓国家主权、阻止西藏分离的一大成果。
(一)拜会各阶层人士
黄慕松进驻拉萨所设行署后,噶厦四噶伦及摄政热振所派札萨喇嘛进谒,并馈赠礼品。此后,黄慕松按西藏习俗,一方面先后拜会了摄政热振活佛、司伦及四噶伦等,并分别赠送礼品;另一方面朝拜布达拉宫、大小昭寺及三大寺,宣传中央发扬佛教及关怀西藏地方之意。
黄慕松到达拉萨后,深知藏俗,凡往来交际,需要先馈赠礼品。所以,从摄政以下到七品以上的官员,均给予了不同的礼品。为了表示对藏传佛教的尊敬,他于抵达当晚就去朝大昭寺。第二天到布达拉宫,以后又相继去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每到一座寺院时,均叙中央维持佛教的情形和汉藏的密切关系。
(二)册封、致祭
9月16日,黄慕松及参议以上属员与西藏四噶伦正式举行了第一次会议。赤门噶伦首先追述了中央与西藏关系的历史后,提出“汉藏和好应先解决川藏边界问题……然可否照唐柯三与琼让所订之约解决,或可否请英国以外之国家从中解决,请专使加以裁夺”。黄慕松答以“唐柯三与琼让所拟之协定,不独未经签字,无可置喙,且其后又有《岗拖协定》,并已正式签字,何能更溯及唐柯三与琼让所拟之协定。至于中藏问题,纯属内政,无论任何外国不能参加。且关于康藏界务诸问题,则必先商榷中藏关系一点。顺俟中藏关系确定后,始能谈及”。其间,赤门还提出:“中藏和好其事难,册封、致祭其事易,要求先难后易,先商中藏和好,后行册封致祭典礼。”黄慕松答称:“中央特派本专使为致祭达赖大师专使,册封、致祭为本专使首要任务,一面册封、致祭,一面商洽中藏和好问题则可,若先商洽中藏和好问题而后举行册封、致祭典礼,深恐启中央政府与全国民众之疑虑,似属不当。”关于中藏和好之事,黄慕松希望噶伦将应有事项逐次以书面开列送达,再行商洽。会上,赤门噶伦还提到关于班禅喇嘛返藏问题等。此后,经黄慕松多方疏通,并再与赤门噶伦磋商,藏方始接受于9月23日上午9时在布达拉宫举行册封庆典。
9月23日,册封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庆典,如期在布达拉宫正殿举行。为此,黄慕松特电国民政府,请予册封当日京中各机关或全市悬旗志庆,得到批准,遵照执行。当日上午,黄慕松一行身着长袍马褂,从拉萨行署出发,藏军前来迎送,市民“环观如堵”。西藏方面至司伦以下,四噶伦、札萨克、代本等数百人,均着礼服,恭候于布达拉宫正殿。噶厦派四人于册封地址楼下大门外恭候,总堪布恭候于册封门外。作为专使的黄慕松,在庄严的音乐仪仗下,手捧玉册玉印放置于香案,而后双方向香案鞠躬行礼,汉左藏右分立于香案两侧,专使居中,宣读册文,全堂肃静无哗,之后,将册印交与基巧堪布,藏方致贺,整个典礼极为盛大隆重。
册封此后,黄慕松即派员与噶厦商议致祭的日期,西藏方面极为重视,一再选择吉期,最后确定在10月1日于布达拉宫举行。西藏司伦、噶伦及以下官员均参加,祭堂布置堂皇庄肃,按规定之礼仪进行,黄慕松起立,全体也随之起立。仪式第一项是黄专使将一包捐助修建达赖灵塔的黄金敬献在达赖宝座的金茶几上,同时敬献金质茶架和茶碗盖等器皿。全场脱帽,司仪高呼三鞠躬。仪式完毕,全体人员依次走出大厅。致祭分别由东西典仪官导引,并献哈达、献花、献灯、献茶等。由参谋蒋致余宣读祭文。至此,黄慕松入藏的册封、致祭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
(三)熬茶布施
从10月13日起至26日止,黄慕松等先后到西藏三大寺熬茶布施。据黄慕松《使藏纪程》记,熬茶布施只记到10月22日,后未见记载。“鉴于英人过去在三大寺熬茶每一喇嘛仅发洋一元之旧例,为达成中藏和好,而使中央无西陲之忧,决定从优厚起见,拟每一喇嘛发洋二元”;又“规定每寺发基金以垂永久,计每年每一喇嘛可获利息藏噶五枚(合中币二角三分),只用利息,而基金不动”。黄慕松还仿清朝驻藏大臣旧例,于每年正月十五传召大会资助“传召费藏银六百九十一秤,每年所得利息,足可资每年所有被传召喇嘛熬茶之用”。此外,黄慕松向拉萨汉回文学校酌捐经费,并散赈拉萨贫民2000余名。
(四)与噶厦举行商谈
在册封典礼之后,专使黄慕松与西藏噶厦关于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商谈便陆续进行。9月24日,噶伦送来噶厦公函一封,内仍强调“西藏根本问题惟在毗连地界”,“至于中藏问题,汉方究有何种意见,恳祈明示”。27日,黄慕松复函,说:尚望查照前次谈话,迅将中央与西藏和好应有事项,明示全豹,以便进一步之商洽。
10月4日,西藏四噶伦赴专使行署,并递公函,以答复9月27日专使函。翌日,专使行署全体会议,决定先拜访赤门噶伦,听取其对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之意见,然后复函。6日,黄慕松访赤门噶伦,“询问要点有二:(一)两族共和,共同建设中华民国,西藏是否诚意合作?答云,如满蒙各族加入,西藏亦可加入。(二)西藏对于中央之政治关系如何?答云,对外可用整个力量,但内部则宜继续昔时檀越关系;若内地人欲揽夺藏人之权,则万难办到。至于西康问题为全藏人员最渴望解决者,曷先商议,并希望中央对于地方官吏,尤宜严加考核”。黄慕松答以“中藏之政治关系不先行确定,则内地与边区人士均难释虑,何能求边界问题之解决”。赤门噶伦同意从长计议。
10月8日,专使行署复函噶厦,内称:“诚如尊函所云,内地之于西藏保有檀越之光荣历史者,历有年所。至今内地人士倍益顶礼膜拜,虔诚皈依,愿继续尽其檀越之义务,与我西藏同胞共同宣扬佛化。但在今日情况之下,倘不系以政治上连锁关系,则不适合于国际(法)与国内法,末由周旋于国内外……以上种种原因,本专使为诚意商洽中央与西藏和好起见,敬请尊处明确表示西藏对中央之政治关系,庶得早行商议康藏及其他各项问题,则以家人谈家事,自可减却许多困难矣。”翌日,黄慕松又遣刘朴忱等向噶厦递交第二次复函,将专使对于中央与西藏地方和好意见综述为两点:一是对内谋西藏之安定,即康藏问题与班禅问题;二是对外谋力量之结合,共同对外,方定以自立自足。“故应请西藏明确表示对中央之政治问题(关系)后,中央始能对外负责安定西藏,亦无抢夺西藏政权之意。”
但是,噶伦以英国逼近可危,中央力弗能及,若改变现状,好则无功,坏则受咎为理由,没有完全接受黄慕松的动议。
最后,黄慕松提出两点:“(一)请藏方派大员答礼,借使考察中央实情。(二)我方留置若干人设一通讯处,以资联络。”各噶伦答允转呈司伦、热振活佛。10月19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汪兆铭去电黄慕松,请他“以致祭事毕为理由定期回京”。
11月26日,黄慕松到布达拉宫辞行,与热振、司伦会见,提出刘朴忱等留拉萨办事,得到允诺;同时,黄慕松还向噶厦递交一份临别书,具述中央关怀藏人、维护佛教及专使始终爱护之真诚态度。11月28日,黄慕松一行离开拉萨,取道尼泊尔、印度返京。刘朴忱总参议及蒋致余参议则留驻拉萨。
六、黄慕松入藏的意义
黄慕松等入藏圆满地完成了册封、致祭达赖喇嘛任务,不仅联络了感情、增强了汉藏关系,而且也考察了西藏当时的社会实情。黄慕松在为洪涤尘的《西藏史地大纲》一书作序时写道:“余奉枢命,使藏致祭,舍空用陆,志在考察,凡所经历,接近政教领袖,士绅居民,冀于藏中民族、历史、地理、社会、政教、风俗、物产、经济,博访周谘,历时一载。”
黄慕松回京后向国民政府呈递的《黄慕松奉使入藏册封并致祭达赖大师报告书》中,列专条陈述“西藏之近况”,记录下每站间的里程,各地的经济、人口状况,行抵拉萨后,在与噶厦磋商政治问题的同时,对西藏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内部各派人员及主要倾向、藏军来源、兵力、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官兵素质、宗教概况、西藏民众信仰之程度、财政收入来源、社会风俗、教育状况、交通和涉外关系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黄慕松实地考察收集的这些资料,涉及西藏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状况、地理以及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为内地民众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西藏,成为当时国民政府了解西藏的第一手材料,也令国民政府对西藏情况有一个更为全面整体的把握,从而为其制定治藏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据。
黄慕松致祭使团入藏,是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央政府第一次正式派遣大型官方代表团入藏,西藏地方政府再度在书面上承认了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此外,随黄慕松入藏设立的驻藏办事机构,是其此次入藏解决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功。此后,在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西藏地方的联系,多依靠此机构。这部无线电台和中央驻藏办事机构,对以后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选编自张云主编《西藏历史55讲》(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内容部分有删节】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