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2023年第4期汉文摘要

发布时间:2024-01-11 22:48:00 | 来源:​西藏大学期刊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中西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

——记班班多杰教授与洪汉鼎先生的对话(上)

米玛加布(译)

摘要:文章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班班多杰教授与著名哲学诠释学家洪汉鼎先生就中西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为主题的对话、探讨与学术总结。其内容涉及西方哲学诠释学与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差异与联系;中西诠释学和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契合点与内在关联;哲学诠释学经典文本与诠释文本关系之论和中国“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及“解释者比原作者更善巧”义之间的交叉点;哲学诠释学的“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与中国的“格义”“通经致用”“借古鉴今”之间的异同处;以语言为主线的哲学诠释学本体论转向,透显出汉藏佛经翻译所蕴含的外来佛教中国化的深层旨趣。以上对话和探讨中西比较,相资为用,相得益彰,启人慧思,且涉及领域广、信息量大,对推进佛教中国化的研究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哲学诠释学;经学诠释学;佛教中国化

作者简介:米玛加布,男,藏族,西藏日喀则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藏语节目部主任,译审,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藏翻译与藏语传媒。


苯教因明学文献与研学制度评介

拉巴次仁 曲旦

摘要:苯教因明学是藏传因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苯教因明学的发展历史、重要文献、研学制度及其具体学制的研究,认为苯教因明学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苯教因明学与藏传佛教因明学既有共同性,也有各自的特征;二是苯教因明学逻辑严密、富于哲理,是一门高度系统化的藏族传统学科;三是苯教因明学理论与佛教因明学一样,经历了从概念到理论化,从单一到系统化的进程,在此过程中苯教因明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藏传佛教因明学的影响;四是当前苯教因明学是欣欣向荣的学科,必定成为繁荣我国因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藏传因明学;苯教因明学;苯教因明学史略;文献;学制

第一作者简介:拉巴次仁,男,藏族,西藏山南人,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苯教历史与文化。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苯教因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1VJXG036


《释量论》第三品之“所量有二故,能量唯二种”注疏比较研究

才项多杰

摘要:文章以印、藏两地因明理论之首《集量论》与《释量论》中定论量的定数作为研究对象,尤其对法称大师所著《释量论》第三品开头所云“所量有二故,能量唯二种”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古今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多有不同见解,各家也作出了多种注疏。文章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几何内概括的因明论证及遍相安立、前陈和同喻的直间接说明等问题作了专题分析;梳理以往学者研究的智慧观点,阐述辨别其中异同,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以印、藏公认的因明理论为本,以三大(哲蚌寺果芒康参、洛赛林康参的教材文献,以及色拉寺杰尊所著的注疏文献)释量论注疏教材中指出的概念和辨析理论作为研究文本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提出放弃自他偏见地对因明七论里陈述量的定数是按其对境来判断的观点。

关键词:所量有二;能量唯二;因明论证;遍相安立

作者简介:才项多杰,男,藏族,青海同仁人,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哲学与藏文古籍文献。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大藏经》之藏译《解深密经注疏》文献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2BZJ028


佛教中国化视角下玛吉拉珍创立的断法法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普布扎西

摘要:藏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约公元11世纪,由女密宗师玛吉拉珍所创立的断法或称觉域法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其影响遍布包括苯教在内的西藏各大宗教派系。文章依据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研,对玛吉拉珍的生卒年代、地点、家族世系、亲属关系、丈夫子女以及她所创立的断法或称觉域法进行了专题性研究。认为,玛吉拉珍本人及其丈夫、子女均为本土居民;玛吉拉珍所创立的断法或称觉域法门是佛教典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帕·当巴桑杰的希解派思想进一步本土化的产物,也是藏传佛教历史上唯一一门由女密宗师创立的教派。

关键词:玛吉拉珍;断法;藏传佛教

作者简介:普布扎西,男,藏族,西藏山南人,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研究》藏文版编辑、副研究员。西藏大学文学院2022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文学与佛教文化。

基金项目: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传佛教格鲁派觉域法文献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3BZJ027


觉囊派在卫藏地区式微的原因分析

左屯白姆 更藏卓玛

摘要:觉囊派系藏传佛教主要教派,约于公元11世纪,由裕莫·弥觉多杰创立。公元13世纪末,觉囊派第五代传承人衮邦·吐吉尊追在今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甘丹彭措林寺东边一处名为觉摩囊的地方建寺,遂被称为觉囊派。该派以“他空见”为核心教义,元代时期盛极一时,所建寺院遍布卫藏。至明初,因“他空见”学说遭到其他教派的非议和排斥,势渐衰微。后来,觉囊派法主多罗那他获得藏巴汗地方政权支持,建达丹丹曲林寺(今甘丹彭措林寺),一度兴起。如今该派寺庙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西藏境内仅存一处。一直以来,学界普遍将觉囊派在卫藏地区式微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他空见”教义,对此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文章通过对《多罗那他自传》《五世达赖喇嘛传》《哲布尊丹巴传》等相关史料的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与五世达赖巩固政权需要有关联。当时,蒙古喀尔喀部土谢图汗之子进藏寻根,五世达赖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断然将觉囊派进行改宗,使得觉囊派教法在西藏近乎绝迹。

关键词:觉囊派;西藏;消亡;五世达赖;多罗那他;哲布尊丹巴

第一作者简介:左屯白姆(又名金雷),女,满族,辽宁辽阳人,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副研究员,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历史及藏传佛教史。


藏族古典文学之审美层次及其思想内涵探究

热萨·旦增曲扎

摘要:藏族古典文学有其与众不同的审美层次,这特质植根于藏族传统文化与哲学的土壤之中。文章根据藏族哲学所体现的不同层次的思想境界,将藏族古典文学的审美归结为三个不同层次,即:五蕴生发并由感性获取的感性之美、概念和智性建构的理性之美、由智慧觉悟的直觉之美。这三个层次从低到高构筑了藏族文学审美的不同层次,同时借助文学作品与哲学思想的自如互动,在文本符号中诞生诗意的美感,从而获得终极真理与意义的实现。文章通过文学作品,对其不同审美层次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以上审美层次与特质符合现代性美学的追求,为建立现代美学体系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的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与精神脉络,生发出共同的中华美学精神。

关键词:藏族古典文学;审美层次;哲学内涵

作者简介:热萨·旦增曲扎,男,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文学。

基金项目:2020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遗语境下西藏民间文学资料整理工作的现状、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CZW03


刍议当代藏文小说的审美变化与审美追求

索旦

摘要:“美”与“丑”作为艺术作品鉴赏及其价值判断的美学范畴,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审美取向和标准。文章从美学角度,对当代藏文小说的审美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对次仁顿珠的《热罗》、次仁央吉的《花与梦》、朗卡扎西的《变形的鸡蛋》等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当代藏文小说正经历从“美”的追求到“丑”的追求的审美变化过程。这一变化,源自新西藏社会生活的变化;源自作者自身知识结构与文化素养的变化;源自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与阅读选择的变化。

关键词:藏文小说;审美;审美变化

作者简介:索旦,男,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西藏大学文学院2021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藏语言文学与教育。


当代藏族边缘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才让卓玛

摘要:任何民族和区域的作家在“跨语际”“跨族别”“跨文化”的多重影响下,必然会受到从原来的自发创作方法转变为自觉创作方法的一种启发,而“边界写作”作为一种群体创作态势,是有了一定理论自觉以后的集中表现。“边界写作”作为一种书写形态与文学存在的标志,是当下多元共存文化当中的一个有机元素,使用汉文写作的藏族当代作家以双重文化身份和双重民族身份,在汉藏文化的交叉边缘地带,建构着民族文化的另一种话语叙事形态。正是基于这一特殊的创作背景使他们获得了“跨文化”创作的优势。文章以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写作为研究对象,对“边缘文学”的认识、产生及其发展作了论述。认为,当代藏族边缘文学是边界作家文化寻根的产物,有着多元共存文化的创作视野和独特的个性表征。

关键词:藏族边缘文学;边界写作;多元共存;创作优势

作者简介:才让卓玛,女,藏族,青海贵南人,博士,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当代文学。

基金项目:2022年度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青年成长专项“新时期小说创作研究(项目号:2022ZHY01)”、2021年度西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重点项目“《藏族当代文学评论》课程内容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21ZD22


格西喜饶嘉措书信的史料价值新探

呷绒启西 楞本先

摘要:格西喜饶嘉措是佛学大师、杰出的藏汉文化传播者,在近代西藏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流传下来的两百余通书信内容除自述生平交际、反映真情实感外,还涉及佛学争辩、政事商议、学术探讨、政策宣传等内容。深入挖掘格西喜饶嘉措的书信内涵,不仅有利于管窥大师正本清源的佛学思想、为民利民的行为实践、辞义兼备的文论思想、爱国爱教的思想情感,还能洞悉大师对近代西藏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影响。文章在分析和归类格西喜饶嘉措书信的基础上,结合他本人的传记与其他著作内容,同时辅以相关历史档案、口述文献、书信往来等相关资料,将书信的内容及意义融入近代西藏历史与文化脉络中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凸显大师书信对近代西藏社会历史和学术思想的双重价值,以及他在维护藏传佛教经院派传统、促进汉藏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格西喜饶嘉措;书信;文化交流

第一作者简介:呷绒启西,女,藏族,四川甘孜人,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与宗教学。


《藏文目录学》的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探析

干木滚

摘要:文章从《藏文目录学》一书的版本、资料来源、写作背景、“དཀར་ཆག”一词的形成及其内涵演变等问题出发,通过回顾作者东嘎·洛桑赤列的生平事迹和学术研究生涯,对《藏文目录学》的内容框架和重要创新点进行了梳理,并对东嘎·洛桑赤列的藏文文献学思想,以及《藏文目录学》在藏文文献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学术价值作了评述。文章认为,一是《藏文目录学》对藏文历代文献目录的编纂思路作了梳理,总结和归纳了历代藏文文献目录的编纂经验,廓清了藏文古籍文献群的基本面貌,为现代学术界了解藏文古籍文献概况提供了重要参考;二是《藏文目录学》在继承历代藏文文献目录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指出了现代藏文文献目录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三是东嘎·洛桑赤列的藏文文献及目录学研究较为完整地梳理和总结了现有藏文古籍文献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分类,对构建现代意义上的藏文文献目录学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目录学;版本出版;内容;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干木滚,男,藏族,四川阿坝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语言文学与藏族哲学思想。


《洛吾丹珠尔目录——兴佛曦光》版本考

达娃次仁

摘要:《洛吾丹珠尔目录——兴佛曦光》作为藏传佛教颇具代表性的经录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献和学术研究价值。文章对《洛吾丹珠尔经目录》的编撰地点、施主、书写者、书写所用字体以及目录成书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洛吾丹珠尔目录——兴佛曦光》系仲钦·阿衮桑布作为施主,编撰于洛吾木斯塘地区扎西伦吉珠白林寺,经文字体为藏文琼赤体,成书年代为公元1447年,编撰者系萨迦派重要传承上师兼论师俄钦·贡嘎桑布(1382-1456)。其内容涉及般若、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世俗伦理、药典等。《洛吾丹珠尔目录——兴佛曦光》的编撰虽受到《那唐丹珠尔目录》《夏鲁丹珠尔目录》《蔡巴丹珠尔目录》等目录的影响,但又不失其独特之处:一是其中收录了《五佛赞》《七相继佛赞》《怙主三主尊赞》等传统目录未曾收录的经论;二是部分经论的名称、作者及译者与其他经录或有所不同,或更为详尽;三是内明经函遵照第二次转法轮、第三次转法轮和第一次转法轮的顺序作了排列。

关键词:丹珠尔目录;洛吾;对勘

作者简介:达娃次仁,男,藏族,西藏山南人,西藏大学文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西藏山南市贡嘎县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文献。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与国别史研究重大项目“藏文写本《大藏经》源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9VJX089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