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四川大学青年藏学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2-27 19:40:00 | 来源:川大藏学所 | 作者:川大藏学所 | 责任编辑:

12月16至17日,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主办的首届四川大学青年藏学论坛在成都举办。此次论坛的参会代表主要为四川大学的硕、博士研究生,另有少数来自西藏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研究生也参加了会议。

16日上午,论坛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会议室拉开序幕,副所长张长虹教授主持了开幕式,熊文彬教授、徐君教授和李永宪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熊文彬教授指出,此次论坛集结了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等专业的同学,融合了多学科、多角度的学术视角,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扩大学术视野,提升研究水平。徐君教授表示,此次青年藏学论坛的开设是一次新的尝试,旨在利用基地资源为同学们搭建平台,促进各位同学的学业进步,预祝参会同学都能展现自己的风采。李永宪教授鼓励参与本次论坛的同学们,希望大家珍惜研究生阶段的时光,要志存高远,目标坚定,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学术目标和人生理想。

简短的开幕式后,论坛正式开始,在两天的时间里,共有来自中国史、考古学、民族学、世界史等学科的35名研究生作了大会发言,14名来自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的老师进行了评议指导。

(一)藏族历史文化组

本组共有12名同学发言,刘苏芳、刘锡钺、王春雨、金正南同学任主持,上午由熊文彬教授、张延清副教授和许渊钦副教授,下午由赵艾东教授、邹立波副教授和李志英副教授进行了点评。

该组论文选题时间跨度大,从吐蕃时期至民国均有涉及,所运用的材料涉及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英文等多种语言,议题范围较广。

魏立达通过对宋代熙河开边相关史料和前人研究的的考证和梳理,提出新的宋代帐口对应关系。金正南以《朗氏家族史》一书为出发点,关注绛曲坚赞视角下萨迦与帕竹之间的互动与关系变化。

力太加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藏文大藏经中的《于阗国授记》,探讨了其与相关“于阗”典籍的关联性。根据吐蕃时期的两大目录以及后弘期迥丹热智(1277-1305)编写的《佛法庄严日光》均未收录《于阗国授记》,在结论部分指出,现存藏文大藏经中的《于阗国授记》由敦煌本《于阗阿罗汉授记》《僧伽谢玛希的摘录》和《于阗王统史》三个部分组成,并进一步推测在编撰纳塘古版甘珠尔时,编纂者整合了有关于阗的文书,形成了《于阗国授记》但并未标明题记,后来卫巴罗塞佐贝桑格在编写《论典目录》时将该文本纳入,并命名为《于阗国授记》。再后,由蔡巴万户长贡噶多吉亲自主持编定“蔡巴甘珠尔”缮抄工作时,从甘珠尔中取出《于阗国授记》等文本录入之丹珠尔,前述典籍编纂者的系列收录工作为《于阗国授记》文本的编纂与传世提供了解释。

拉马扎西《历史记忆与世系建构:拉达克王统文本研究》一文综合了历史记忆观念与中国家谱研究的分析视角与方法,探讨阿里三围与上部三贡世系在阿里与卫藏两地的不同记载及其背后的不同的价值关怀与叙事伦理。

降央松姆通过对藏汉文两种文献的对照梳理来说明德格土司家族如何依靠中央政府的册封和扶持逐步壮大成为康区北部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以此呈现中央政府册封对康区政治势力发展的关键作用及历史意义。

刘锡钺运用汉、满、藏文等多语种文献,从西藏地方的视角考证明清之际西藏地方在川藏道的兴起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易艳丽的发言讨论了松筠对姚莹边疆史地思想的影响。

王钰玨以《德希德里西藏纪行》一书为中心,展现18世纪入藏传教士德希德里对西藏地区认知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梳理18世纪出入藏的具体路线、厘清“Thibet”一词在西文中所指的演变,了解欧洲早期入藏者对“Thibet”的认知以及“西方西藏形象”的描绘。

匡游渝《“风景的晦暗面”:——游记〈商业先锋行记〉的中国风景与英帝国的贸易扩张》对该文本中的风景书写进行探察,通过阐释旅行者的风景审美机制及该机制与英国哲学传统和意识形态的隐匿且复杂性的互动,指出风景审美是一种话语,具现了19世纪下半叶英帝国在经济意义上的拓殖欲望。

黄子倩对国内有关中英涉藏条约的前人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刘苏芳对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涉藏文献档案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卢碧蓉《从镇抚使到镇守使——民初川边筹边使职的变迁》从中央与地方互动的视角,梳理了民国初年川边筹边使从川边镇抚使到川边经略使,最后到川边镇守使的历史变迁过程。

(二)民族学与人类学组

该组共有14位同学发言,由徐君教授、陈波教授和嘎尔让副教授任评议人,刚尖措、臧正、杨辛玥、周丽梅同学主持。

该组发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个主题是关于民族政策与理论:陈经宇和周丽梅关注到云南的民族调查与民族工作,对民族学理论、发展进行了探讨;胡聪尝试对“历史红利”作出定义,认为其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又能发挥“历史红利”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个主题关注族际互动,刘超凡讨论现代化进程中拉萨市藏汉就业群体族际关系;臧正则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川菜在拉萨市场的发展脉络,讨论其如何实现在拉萨的本土化,延伸思考食物的地方属性是如何被突破,新的社会属性又是如何被重新赋予,食物在汉藏两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活动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等问题。李萌杰聚焦“丁真现象”,结合关系本体论的视角,最终得出丁真家乡的本土社区与围绕丁真的趣缘群体在上述过程中不断互动交融,作为文化资本的藏文化在新时代的转型发展成为持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大凝聚力。

第三个主题关乎宗教,彭衡重点关注转经筒组件中的“垫圈”,基于在拉萨、加德满都和达兰萨拉三地的观察和对话,展示了这种非功能性垫圈即使在磨损后也具有有趣且多样化的生命轨迹,从而重新思考前人关于新兴技术和宗教关系研究中将技术视为媒介的观点,认为宗教物品的研究可以从中介视角转向“有效技术”的功效生产、积累和存储,关注功效导致的宗教物品处理办法。仁萨卓玛关注到新龙县的苯教信徒间秘密地流传着一种载有地狱口信的小册子,通过分析相关文本,展现出生死观演变的线索,认为地狱使者和地狱口信勾连出一整个身后世界,反映了佛苯融合后,新龙等甘孜地区对于死亡的认知与建构。

第四个主题关注生态。索太吉基于对国家公园体制下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生态旅游项目在园区内的发展进程和运行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探讨社区居民的发展诉求和国家公园发展路径之间的联系,并讨论如何将社区的自我发展动力转化成为园区建设和实现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生动力的问题。杨辛玥观察三江源区青藏公路沿线社区的生态振兴,把青藏公路沿线自然生态环境与交通条件相似的社区串联起来并视作一个整体,不同主体从各自角度展开实践,赋予青藏公路以绿色文化内涵,使绿色文化一以贯之地连通沿线空间,该研究为生态人类学与路学研究的结合。

第五个主题关注人类学的传统经典议题,如政治人类学的议题,王春雨讨论政治性事件背后的结构性动因,重新解读头人与土司的关系,认为能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西北边疆的现代性生成机制,以此为探索西北边疆民族进入现代性提供可能路径。还有婚姻家庭的论题,格茸扎什讨论房名到“央”的演变,认为理解家屋在历史中的变迁时,需要以是否存在作为一种建制的家屋,以及家屋继承和延续的方式是否由亲缘和居处的辩证关系决定,来判断研究对象是否为家屋社会,而象征符号的变迁更多体现的是家屋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帕巴泽里对“臼噶”的日常表述、内容和分类特征、家庭财产再分配的方式以及具体实践过程进行了叙述和分析,认为麦洼藏族牧民文化中的“臼噶”并非嫁妆和彩礼,但通常以婚姻中礼物经济的形式而存在,它所反映的是牧民家庭财产在本土财产特性上的文化表达,更是整个牧民家庭成员均分的财产继承制度。这种本土家庭财产分配机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人口——环境——资源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藏族牧民在草畜分户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制度背景下得以从容适应国家政策的实施和畜牧业的长久发展。

(三)西藏考古与艺术

本组共有9名同学发言,上午由李永宪教授、杨锋副教授和张正为助理研究员,下午由熊文彬教授、张长虹教授和杨清凡副教授进行了评议,由张大利、确吉措毛、练梦颖和完么东智同学主持。

该组发言主题从铜器、动物骨骼、金银制品至石窟壁画,研究对象的年代从早期金属时代直至16、17世纪,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十分突出。

平措扎西对西藏境内发现的早期带柄铜镜进行了研究,认为带柄镜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主要随葬于男性墓葬,可能为法器或巫具,其铸造技术可能属于同一个传统。

确吉措毛梳理了西藏出土的早期铜器和已有相关研究,将铜器分为容器、装饰品、武器、其他工具,尝试对相关铜器与石棺葬的关系进行一定的讨论。

高璇对西藏阿里皮央·东嘎遗址吉翁墓地2019ZPJM8出土动物遗存的种属、性别、年龄和痕迹进行鉴定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西藏西部早期牧业人群的精神文化世界。

李婕从社会动物考古学对仪式研究的新视角,来观察皮央·东嘎墓地出土的动物骨骼材料,结合古藏文文献,探讨墓地殉牲的仪式细节。

完么东智梳理了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八廓街历史街区各建筑单元的变化,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遗产单元功能属性的特点及其随着社会文化与人居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变迁。

张大利对吐蕃金银制品上狮纹进行探究,认为其在制作时有参考、借用中原、西亚、中亚文化间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痕迹,呈现出“波斯——吐蕃”或“波斯——粟特——吐蕃”两条演变脉络,形成本土与外部多种风格并存、交流融合的独特艺术样式。

雷周加羊对敦煌和新疆米兰出土的藏汉文文书和简牍中出现“rtse-rje”一词进行了细致考察,取得一系列新的认识,如吐蕃时期的“rtse-rje”一词与唐朝的县令在官职的性质、等级等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练梦颖同学对青海玉树囊谦县香达镇纳温拉康仓家族经堂壁画进行研究,对壁画题材进行了辨析,认为其年代约在16、17世纪,壁画内容展现了噶举派、萨迦派、宁玛派等不同教派的形象,反映了明代朵甘地区显密共荣、多教派整合的特点。

多杰仁青对西藏阿里普兰县纳曲宗普石窟的壁画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该窟壁画应绘制于15世纪中叶,题材内容为藏传佛教无上瑜珈部本尊,反映了萨迦派和格鲁派以普兰、古格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传播与辐射的历史脉胳与进程,其艺术风格也显示出尼泊尔西北部洛敏汤(今木斯塘,Mustang)”的艺术样式,文化多元性在文物遗存中得到了很好的留存和呈现。

经过两天紧张的学术研讨,17日下午17点完成了全部的论坛发言,张长虹副所长主持了闭幕式,首先由博士研究生刘锡钺、李婕、格茸扎什分别代表三个小组作了简短精辟的小组总结发言,一致认为此次论坛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准备充分,都完整地发表了自己的研究进展;感谢老师们牺牲自己的周末休息时间前来点评指导,点评内容犀利中肯,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对同学们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完善具有极大的助益;感谢藏学所提供的平台,让大家有了展示和锻炼的机会,相信以后走向更大更高的舞台时会更加自信、更加从容。

接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吕红亮教授进行了总结致辞,吕院长指出,在年末这个忙碌的时刻召开本次论坛,感谢各位老师抽空参会,感谢藏学所的组织与安排,此次论坛研究生的参与程度很高,不仅我们学院的,还有其他学院的,甚至有其他高校的,发言的学生有35人,听会的校内外学生人数总计达70余人,此次的会议由同学们参与组织,办得很好,希望下次能够完全由同学们自己来组织,有更多的同学参与。此外,目前的学术发表,除了期刊等的书面发表,学术会议的发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会议发言,也能得到很好的学术训练;参与此次论坛的同学们的选题范围十分广泛,发言也很精彩,希望这样的学术活动能够形成例会,每年的年底都举办一次,同学们可以交流学术、收获友谊,学院将进一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扩大学术交流与合作,构筑学科和人才高地!

最后,主持人表示,感谢学院和藏学所的支持,感谢老师们的倾情奉献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川大藏学所一直努力致力于为同学们提供各种学术资源、搭建学术平台,此次青年论坛主要由同学们自己组织,是个很好的探索,同学们得到了很好的学术锻炼,扩展了学术视野,丰富了学术交流经验。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很好地利用学校、学院和藏学所提供的学术资源,珍惜在川大宝贵的学习时光,潜心学术,不负青春韶华;希望类似的论坛能够继续办下去,并且扩大规模、面向全国。至此,首届四川大学青年藏学论坛圆满结束!

附论文目录:

魏立达:宋代吐蕃“帐-口”关系考

金正南:萨迦与帕竹的互动——以《朗氏家族史》为中心

力太加:编撰与流传:《于阗国授记》重考

拉马扎西:历史记忆与世系建构:拉达克王统文本研究

降央松姆:从“德格土司”看中央王朝对康区地方政治的影响

刘锡钺:从西藏地方的视角看明清之际川藏道的兴起

易艳丽:启蒙与存续:松筠对姚莹边疆史地思想的影响

王钰玨:欧洲早期入藏者对“Thibet”的认知——以《德希德里西藏纪行》为中心

匡游渝:“风景的晦暗面”:——游记《商业先锋行记》的中国风景与英帝国的贸易扩张

黄子倩:国内中英涉藏条约研究述评

刘苏芳:皇家亚洲学会馆藏涉藏档案文献初探

卢碧蓉:从镇抚使到镇守使——民初川边筹边使职的变迁

陈经宇:常人方法学视角下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

周丽梅:民族调查与云南民族工作(1950—1965)

胡聪:论当代西藏发展的“历史红利”及其影响

刘超凡:互补、促进与共融:现代化进程中拉萨市藏汉就业群体族际关系研究

臧正:拉萨川菜馆的传播发展与汉藏族群互动研究——以拉萨市城关区为例

李萌杰:“丁真现象”下的实践社区及其自我呈现:——文化资本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

彭衡:机械创造功德:基于拉萨、加德满都和达兰萨拉的转经筒垫圈观察

仁萨卓玛:地狱使者:甘孜地区苯教生死观念探究

索太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以玉树州治多县索加乡 S牧场为例

杨辛玥:共筑绿色空间:道路研究视域下青藏高原乡村生态振兴路径

王春雨:悬置的头人与土司——卓尼北山土官杨麻周的头人政治研究

格茸扎什:从房名到“央”:墨脱门巴族家屋象征符号的演变

帕巴泽里:婚姻与财产:麦洼藏族牧民家庭财产分割的“臼噶”研究

肖瑶:西藏女性社会参与状况与全国女性平均水平对比研究——基于2020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

平措扎西:西藏早期带柄铜镜及其相关问题

确吉措毛:浅析西藏地区出土的早期铜器

高璇:皮央·东嘎遗址吉翁墓地2019ZPJM8出土动物遗存的初步研究

李婕:皮央·东嘎墓地的丧葬仪式实践——动物考古学的视角

完么东智:拉萨八廓古城建筑功能属性及世俗化研

张大利:吐蕃金银制品上的狮纹研究

雷周加羊:城堡与官职:吐蕃统治西域时期“rtse-rje”一词的考察

练梦颖:青海囊谦县纳温·拉康仓壁画研究

多吉仁青:透物见史:西藏阿里普兰县纳曲宗普石窟的考古调查与研究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