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阳海:推进西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3-12-26 18:37:00 | 来源: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 作者:毛阳海 | 责任编辑:

【内容摘要】促进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聚焦西藏工作“四件大事”、着力创建“三区一高地”的战略任务之一。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时间还不长,其内涵意蕴、内在逻辑、目标评价和实践路径等诸多问题的研究还显得较为薄弱。本文阐述了西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从本质特征、内涵意蕴、发展观演变、现实基础和现实需要、使命要求等多个维度揭示了其内在逻辑,基于总体思维和宏观角度,提出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别是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西藏经济的内生发展能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几条关键性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基础;内在逻辑;实践路径;西藏

【作者简介】毛阳海,男,湖南岳阳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财经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政治经济理论与应用。

【文章来源】《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强边视域下西藏边境县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优势及转化研究”(项目号:22BMZ035);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藏民族大学)重大委托课题“强化改革和创新双驱动研究”(项目号:WT-ZD20230106)的阶段性成果。原文编发时略有删节调整,注释从略。

正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涵盖较广,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其中的首要任务。特别是经历了重大疫情之后,恢复和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紧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聚焦“四件大事”,作出了“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的战略部署,其中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就是锚定发展大事、推进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部署安排。2023年7月召开的自治区党委十届四次全会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截至2023年2月底,在中国知网(CNKI)以“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词搜索,找到与其直接相关的论文20篇,其中结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或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加以探讨的有4篇,较全面探讨其内涵、内在逻辑和路径的只有1篇(李国斌,2022),可以看出现有相关研究仍较薄弱,尤其是总体性思维更为欠缺。本文基于总体思维和宏观角度,谈谈西藏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

一、西藏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基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对于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其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而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先要认识其现实基础。

(一)西藏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经济基础

关于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经济基础,涉及诸多维度,本文主要从当前经济状态和环境资源、基础设施等条件方面加以梳理。

1.经济规模偏小、发展水平不高但增长迅速。西藏的GDP到2021年才首次突破两千亿,体量偏小、一直居全国末位,和经济规模排名倒数第二、第三的青海、宁夏相比,分别只相当于其62.2%、46%。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2021年的人均GDP为56831元,只相当于全国同期水平的70.2%,在全国排在第24位。但是,西藏经济增速较快,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92-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1.9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4个百分点,居全国首位;1993年至2021年的29年间,除了2007年、2021年的GDP同比增速略低于全国外,其他27年都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在2016、2017、2018、2020年等多个年份的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2.产业结构初步实现高度化,但仍不协调。一是在GDP产业构成方面,2003年,西藏二产占比(25.5%)超过一产(21.3%),产业结构演进到“三二一”,但此时和其后一段时间,尚属于二产占比偏低的凹型结构;到2020年西藏产业产值结构演变为7.9%:42.0%:50.1%,二产比重首次超过40%(2021年回落到36.4%),演进到较匀称的“三二一”状态。全国产业产值结构到2012年才演进到“三二一”形态。二是在从业人员产业结构方面,西藏演进较慢,长时期处于“一三二”形态,直到2015年三产占比(45.5%)才超过一产(41.2%),演进到“三一二”形态,2021年演变为35.6%:15.5%:49.0%,仍维持“三一二”形态;全国产业就业结构在2011年就演进到“三一二”形态,2014年演进到“三二一”形态。可见,西藏的产业产值结构在2003年就初步实现高度化,但产业就业结构至今仍未实现高度化,二者尚不协调。

3.城乡区域结构不协调,发展仍不平衡。西藏的城乡区域结构呈现出城乡、“腹心—外围”和各区域内部多维度不平衡特征。一是在城乡结构方面仍呈现出不对称的二元结构特征。2021年底西藏城镇化率为36.6%,比全国同期水平低28.12个百分点,超过六成的常住人口仍沉淀在农牧区;城乡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的差异程度也要高于全国。在区域结构方面,不协调程度也较明显。通过计算西藏四大区域(藏中南、藏东、藏北、藏西)2009-2016年的人均GDP变异系数,发现2012年以来稳定在0.6左右,而全国四大区域人均GDP的变异系数在2013年时已经回落至0.45附近。从经济产值、居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来看,城镇、腹心地区也要显著高于或好于乡村、外围或边远地区。

4.资源和政策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还不够理想。西藏具有发展经济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资源等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即“双优势”。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西藏的土地资源(尤其是草地、林地)、水资源、动植物等生物资源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储量均居全国前列;铬、铜、锂、硼砂等10余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地;支撑文旅产业发展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西藏作为我国的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典型的后发展地区,受到了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沿边开放政策、中央特殊扶持政策等诸多倾斜性政策支持,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正如2023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那样,要发挥“双优势”,“牢牢把握中央赋予的政策优势、西藏特有的资源优势,打好‘政策+资源’组合拳”。但从西藏经济发展现状看,“双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还不尽人意,亟需改善软要素禀赋。

5.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是交通设施方面,已基本形成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到2021年底,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100%和99.96%,已形成“三纵、两横、六通道”为主骨架,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到2022年底,高原机场达到7座,民航航线突破150条,执飞西藏的航空公司达到11家。继青藏铁路通车日喀则后,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也已通车,雅安至林芝段已经开建。交通设施的短板主要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还只有1000多公里,边境、乡村公路的通畅率还有待提高;铁路网还不完整,南北向青藏铁路尚未通达边境,东西向川藏铁路只开通了拉林段,城市轻轨地铁仍是空白。二是邮电通信设施方面,实现初步跨越。21世纪以来,西藏从ADSL到LAN再到FTTH,从3G到4G再到5G,基础通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到2020年底,西藏的4G用户占比达83.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7个百分点。到2021年底,西藏实现“村村通宽带”,并且99%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宽带和4G信号双覆盖。三是能源设施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光伏、地热、风电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到2021年底,西藏建成和在建电力装机达1020万千瓦;至2020年底,西藏主电网实现了所有74个县(区)和主要乡镇的全面覆盖,全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9.33%,夏季丰水期已实现“藏电外送”。

此外,水利、生态、文教科卫等设施建设也成效显著但仍有提升空间。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占到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6.28%,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Ⅲ类标准,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到2020年底,西藏已实现所有乡和70%以上的行政村有幼儿园、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3%,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国家验收,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如期完成;中等职校、普通高校分别达到12所、7所,高等教育朝着内涵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目标扎实推进。双语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已超过99%;覆盖城乡的卫生健康服务网络全面建成。当然,西藏的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医疗、科技服务的能力、水平、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明显但总体上仍处在初级阶段。西藏2021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左右,产业结构层次略低于全国,尤其是工业所占比重还不足10%。市场化进程总体上也滞后于全国,有学者研究,1997年至2019年间西藏市场化总指数上升至2.71,是民族八省区中市场化提升幅度最小的省份,2019年西藏市场化程度仅为贵州省的36.7%,不足青海市场化程度的60%。另据一些学者测度的结果,2013-2018年,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从2013年的100上升到2018年的136.66,但仍低于同期全国指数值。从新发展理念维度来看,2000-2020年,西藏经济五大系统耦合度始终处于协调耦合范围(0.8-1.0),平均耦合度水平在0.9以上;绿色指数、共享指数、创新指数、协调指数、开放指数均保持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其中绿色指数增长突出,但开放指数较低。

(二)西藏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西藏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需要从多维度加以观测认识,可以聚焦以下几个主要观测维度。

1.从本质特征上认识其内在逻辑。经济高质量发展无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其本质特征应该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在西藏,除以上所述外,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肩负“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新使命,要体现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巩固边防、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保护高原生态、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等多维度具体使命;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和维护国家安全为根本目的。

2.从内涵意蕴上理解其内在逻辑。理论界较为流行的观点是,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即要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该诠释抓住了核心要义但尚不全面,至少还应充实以下内涵:(1)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一些学者围绕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涵进行了探索。金碚认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它具有普惠性。任保平等人认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质量发展重要的参考标准。(2)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更高质量、更具效率、更加稳定、更为开放的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3)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4)高质量发展是“三新一高”这个整体战略部署的组成部分,脱离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而单独谈高质量发展,是难以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意蕴的。

3.从发展观演变上理解其内在逻辑。经济发展观是关于经济发展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和发展理念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观的演变,有学者从区域布局战略、发展目的、经济结构、发展理念等不同维度理解其演变,笔者从发展目的、对发展速度的理解角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观演变概括为:稳定发展的经济增长导向性发展观(1949-1956年)→加快发展的经济增长导向型发展观(1957-1978年)→加快发展的经济发展导向型发展观(1979-1994年)→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的可持续发展观(1995-2002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导向型的科学发展观(2003-2016年)→新发展理念导向型的高质量发展观(2017年至今)。高质量发展观无疑是对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事实上,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也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经济速度要保持在合理运行区间。

4.从现实基础和现实需要上理解其内在逻辑。如前所述,西藏已经具备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同样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转向高质量发展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服从“全国一盘棋”的现实需要。在2021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各地区要“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像西藏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固然有诸多短板,但也有诸多优势。如果能够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为“高线”,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去推进高质量发展,就很有可能在某些领域赶超发达地区,实现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5.从使命和要求上理解其内在逻辑。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西藏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五期叠加”的新特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新使命新要求推进高质量发展。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努力以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

二、新发展阶段推进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从相关研究看,有学者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格局、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改革等五个方面探讨过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笔者从宏观视野和总体思维考量,提出如下推进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新基建”,以数字经济赋能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促进发展的重要的路径,进入新发展阶段,适应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需要,在兼顾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把重点转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方面,以便借助“新基建”和数字经济赋能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基建”从内涵外延看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优化。无论是全国还是西藏,新基建和数字经济的结合都是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强劲动能。一是新基建本身具有巨大的投资空间、数字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二者的结合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强劲动能;二是二者的结合会催生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意义重大;三是二者的结合会加速经济“全面在线”时代到来,极大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和互联网技术水平,带来更加高效的资源组织方式,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新动能。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西藏数字经济发展,2022年以来全方位推进数字西藏建设,数字经济增加值实现204.79亿元、2021-2022年两年平均增长16%,远高于同期全区经济增速;2022年西藏的工业增加值也同比逆势增长13%,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19%。2023年,自治区提出“打造‘六新’数字屋脊”,大力推进高新数字产业“四大行动”。新基建、高新数字产业、绿色工业(尤其是高端制造)正在成为创新驱动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二)贯彻协调发展理念,优化西藏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优化发展格局,本质上就是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基本逻辑,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意涵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全面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内涵,需要理解六个关键词:(1)格局。即要构建适应“三新一高”战略布局,能实现内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2)循环。就是要畅通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循环。(3)开放。就是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4)整体。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就全国经济整体而言的,西藏构建新发展格局无疑要有大局观,要主动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格局。(5)系统。就是要坚持系统观点,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合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目标之中。(6)构建。就是政府要积极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关键在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本身就是在深化改革。这些关键词组合起来体现了国内国际统筹、整体局部统合、内需外需兼顾、城乡区域协调的发展理念。

在西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任务有:一是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主要是要“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有西藏特色优势的高原现代产业体系;补齐设施、要素和产业的短板,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和效益。二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通过扩大对国内开放融入国内大循环,通过扩大对南亚东南亚邻国沿边开放、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扩大对外贸易,畅通国际循环。尤其要重视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香格里拉经济圈、陕甘青宁经济圈,西南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畅通国内循环进而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三是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三)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抓手加快推进西藏绿色发展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生态列入西藏工作“四件大事”,把“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写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并提出了“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大任务。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战略部署。在西藏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紧要的“国之大者”,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无疑是未来较长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载体和抓手。要围绕《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特别是其中提到的“五地一体系”建设任务,来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具体到经济发展领域要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为此,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绿色清洁低耗的产业体系,要重视发展林草经济、清洁能源、高原生态旅游、节能环保产业等,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绿色发展试验地。要形成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型发展方式,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动数字经济和生态经济深度融合,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促进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城乡居民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地。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共享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习近平经济思想始终。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入五个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强调“要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西藏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更需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关乎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局,要把促进各民族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西藏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目标。为此,在西藏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任何特色产业,推进任何改革,推进任何重大发展战略,都要把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优先目标。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用足用好中央扶持、全国对口援藏等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夯实居民增收的基础。要发挥城镇对乡村、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腹心地带对边远地带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居民生活差距,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别是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十九大首次作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经济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六大体系和一个体制,其中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西藏,促进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按照“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的产业发展战略,建立以高原特色农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产业、高新数字产业、边贸物流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七大特色产业为主体,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高原特色产业体系。西藏的优势软资源(如人才资源)短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既要坚持以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为现实基础,又要坚持以培育内生发展能力和竞争优势为长远目标。要通过优化发展格局,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实现这个长期目标提供动能和实践路径。

(六)借助受援、开放等外生动能,增强西藏经济的内生发展能力

西藏经济与其他省市经济的一个显著差异是,西藏经济的内生能力不足,尚处在由“供给型经济”向“经营型经济”转变的阶段。除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重大项目专项投资、对口支援等总体供给政策带来的外生动能,西藏作为沿边地区、资源较富集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对内对外开放合作优势,也能生成一定量的市场外生动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政策扶持、出口拉动、招商引资等积累的外生优势和动能,归根结底要靠西藏内生的发展能力加以转化方能成为西藏现实的竞争优势和经济价值。所以,增强西藏经济的内生发展能力就成为优化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增强经济内生发展能力的关键路径有两条:一是要高度重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西藏的实践,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推动动力变革,不断塑造和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西藏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积累“科技红利”。二是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积累“制度红利”和“市场红利”。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好协同发展,不断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企业信心、营造公平环境。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扩大和优化对内对外开放,畅通内外循环,不断优化发展格局。从而在创新驱动发展、市场化经营和对外交流合作中潜移默化地持续增强西藏经济内生发展能力,持续推动西藏经济由“供给型”向“经营型”转变。

(七)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带动西藏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四个创建”,这是西藏实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着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推进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笔者认为,西藏的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可以有两个层面的理解,其一是西藏经济整体上就属于高原经济,西藏致力于成为全国范围内的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是使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其二是从实践层面考虑,需要在藏中条件较好地域率先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或先行区,取得成功后在全西藏推广,整体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至于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践路径,还处在探索阶段。从宏观层面和总体角度考虑可以从五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对内对外开放拉动发展,是西藏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根本路径。二是要优化发展格局。即致力于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是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发展七大高原特色产业,加快构建有西藏特色的高原现代产业体系。四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按照“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协同,完善市场体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投融资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协同发挥好市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市场循环畅通赋能新发展格局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五是借助中央扶持、对口援藏的倾斜支持政策,提升内生发展能力。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重点要通过科技援藏、人才援藏持续增加西藏本土的人才总量、持续优化人才结构,持续提高西藏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度。特别要重视央企援藏赋能西藏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将央企的要素和产业优势与受援地的优势资源相结合,着重在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智力援藏、企地合作上发挥作用;通过央企对西藏市(地)县和行业部门的援助,以及与本土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合作,让本土市场主体获得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边干边学”的机会,进而快速提升本土市场主体的内生发展能力。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