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2日下午,在杭州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的“第八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来自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藏大学、台湾大学、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牛津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站、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外各大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们分享了他们的学术报告。
会场掠影
会场掠影
第四场报告目录
图像志、风格与美学:是什么决定了一幅纯正的西藏绘画(杰夫·瓦特)
关于钦孜派的几点思考(孜强·边巴旺堆)
对一幅布达拉宫馆藏帕木竹巴唐卡的初步解读(旦增央嘎)
从桑珠孜宫到布达拉宫:从勉唐·贡确臣列伦珠真迹谈16-17世纪西藏宫廷画风的演变(班旦次仁)
迈向国际风格:从司徒班钦的《菩萨喻如意藤》组画看跨文化交流与视觉融合(陈天)
格斯尔汗/格萨尔,成吉思汗还是战神?蒙古佛教绘画中的战神识别问题与蒙古现存论点刍议(沙怡然)
大理国大黑天图像研究(李玉珉)
对抗黑暗的视觉盔甲:桑噶尔萨尼寺古如拉康东南壁壁画研究(林瑞宾)
阿里札达县洛当寺藏《八千颂》彩绘彩图:藏传插图艺术最早的连环画作品(熊文彬)
飞来峰造像与杨琏真迦及元代杭州藏传佛教臆度叙事(谢继胜)
图像志、风格与美学:是什么决定了一幅纯正的西藏绘画
杰夫·瓦特(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站主管及首席策展人,西藏艺术史独立学者)
(Jeff Watt: Iconography, Style & Aesthetics: What Determines a Correct Traditional Tibetan Painting)
本次发言探讨了这三个重要术语的历史和现代含义、这三个词之间至关重要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狭义地定义,以便供学生优先的现代渐进式课程使用。进而展示了三个主题的例子,每个例子三幅画,共九幅画,随后,对与图像志、风格和美学有关的一般特征和具体特征的差异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这些术语的历史和现代的正确理解,可以对西藏传统绘画有一个清晰和正确的认识。
关于钦孜派的几点思考
孜强·边巴旺堆(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西藏美术钦孜派形成于公元十五世纪,其创始人为南杰居士。发言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西藏美术钦孜派的形成年代、创始人的生卒时间以及该画派所使用的造像量度等主要内容。以往学界基本上认为钦孜派创始人的出生时间大致为十五世纪三十年代,卒于十六世纪初。创立该派的时间为十五世纪中叶,所使用的造像量度基本上与勉唐派一致等等。本发言对钦孜派创始人的生卒年代、钦孜派的创立时间以及钦孜派所使用的造像量度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对一幅布达拉宫馆藏帕木竹巴唐卡的初步解读
旦增央嘎(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副研究馆员)
早期以上师肖像为主的绘画,尤其是许多噶举派的唐卡实例,最常描绘的主题是某种传承谱系或世系图。这种传承谱系大致能够分为与教法源流相关的师承世系(bla brgyud)以及与寺院权利延续相关的法座承继(gdan rbas)两大类。发言着重探讨了一幅馆藏于布达拉宫以帕木竹巴·多吉杰布为主尊的唐卡。除了对该唐卡画面本身的解读外,本文试图探索对此类上师传承谱系绘画的多重意说明的思考。除了表达最基本的纪念,尤其是对逝去上师的怀念意义外,这类绘画是否能够即时地反映当下的宗教形势,又是否表达了该教派宗教实力的希望。
从桑珠孜宫到布达拉宫:从勉唐·贡确臣列伦珠真迹谈16-17世纪西藏宫廷画风的演变
班旦次仁(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文物研究室文博馆员)
布达拉宫藏有六千余幅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唐卡,这些唐卡对构建西藏传统绘画艺术的时代序列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本次汇报从16世纪左右后藏第悉政权时期桑珠孜宫御用画师勉唐•贡确臣列伦珠(སྨན་ཐང་པ་དཀོན་མཆོག་ལྷུན་གྲུབ།)的17幅噶举派祖师真迹谈起,认为这组唐卡是在16世纪九世噶玛巴•旺秋多杰主持下绘制。本研究对了解珠古•曲英嘉措的绘画风格形成和新旧勉唐画派转型时期过渡段的风格,以及同时期噶玛噶赤风格关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迈向国际风格:从司徒班钦的《菩萨喻如意藤》组画看跨文化交流与视觉融合
陈天(牛津大学在读学生)
本研究的核心贡献是全部翻译了司徒班钦的二十九节题跋,这是理解司徒班钦独特风格的主要资源。通过题跋,我们了解到司徒班钦是怎样融合亚洲各地诸多艺术传统与视觉文化中的图式与旧有母题。尽管先前学者已对内地与尼泊尔影响展开讨论,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来自印度与克什米尔的影响。通过调查文本及图像材料,发言人推测司徒班钦的视觉习语受到了十八世纪印度北部细密画的启发,这也为西藏东部康区绘画风格的后续发展留下持久的遗产。
格斯尔汗/格萨尔,成吉思汗还是战神?蒙古佛教绘画中的战神识别问题与蒙古现存论点刍议
沙怡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Isabelle Charleux: Geser Khan/Gesar, Chinggis Khan or dgra lha/süld tenger? On the problem of identifying war deities in Mongol Buddhist painting and contemporary controversies in Mongolia)
本研究在现代蒙古国民族主义和地方认同复兴的背景下,探寻不同团体宣传格萨尔汗或成吉思汗背后的利益与需求。最近,新发现的唐卡引发了关于其身份的争议。在此,汇报人重点介绍了七幅彩色唐卡,以及最近引起热议的一幅非彩色唐卡。其中三幅藏于寺院,一幅藏于博物馆,其他收藏于私人机构。
大理国大黑天图像研究
李玉珉(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由于云南的大黑天图像与唐宋时期中原的大黑天差距甚大,两地出现大黑天信仰的时代约在八、九世纪,相去不远,且在中原地区的佛教传统中,大黑天并未受到重视,所以云南大黑天受到中原影响的可能性极小。在西藏大黑天信仰的弘传始自古格王国高僧仁钦桑布(Rin chen bzang po,958年-1055年),较云南迟了一百余年;同时,大理国与西藏并无太多往来,云南大黑天信仰与图像自然不可能源于西藏。且细审二地大黑天图像,西藏大黑天的特色均与云南大黑天像迥别,可见在云南大黑天信仰与图像发展的过程中,与西藏佛教并没有太多联系。
对抗黑暗的视觉盔甲:桑噶尔萨尼寺古如拉康东南壁壁画研究
林瑞宾(美国西北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
(Rob Linrothe: Visual Armor Against Darkness: The Southeast Mural in the Guru Lhakhang of Sani, Zangskar)
在喜马拉雅山西部地区桑噶尔萨尼寺(Sani Gompa)的东南壁,有一幅绘制了莲花生大师的壁画,大师周围围绕着25名弟子,这些弟子的身份都未曾被识别。这铺壁画出自桑噶尔地区竹巴派画家Lopon Jor Tsering之手,创作于十八世纪上半叶。其中每幅画都有各自的特征和简短的题记,但壁画和题记的损坏给辨识工作带来了挑战。研究认为十八世纪早期桑噶尔地区艺术家们绘制佛像的风格趋向明确,并重点强调了这些原型人物与喜马拉雅山西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阿里札达县洛当寺藏《八千颂》彩绘彩图:藏传插图艺术最早的连环画作品
熊文彬(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
阿里札达县洛当寺发现的《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写本31-32品中保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常啼菩萨故事的彩绘插图。因译经跋缺失,年代不详,但通过文法、字体和装帧等特点显示,该写本应为11-13世纪左右的遗存。经过对每页文本与插图的逐一比较表明,插图是对文本记载中的常啼菩萨故事情节的图像展示,与文本互为表里。其构图与现存同一题材的梵文、藏文写本和壁画比较可知,该写本彩绘插图为已知藏传插图艺术中较为罕见、最早的连环画作品,具有重要的学术和艺术价值。
飞来峰造像与杨琏真迦及元代杭州藏传佛教臆度叙事
谢继胜(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发言人从飞来峰造像的分类个案入手,从造像分布、造像组成、造像思想等讨论整个飞来峰所谓藏传佛教造像的根本意旨。飞来峰个别造像借用了西夏化了的藏传佛教的图像形态,但造像布置的总体思想继承了杭州晚唐吴越至宋元以来的华严与净土信仰为主流的地域传承,藏传佛教的影响微乎其微。对主持造像的杨琏真迦父子把持江南佛教14年的事迹加以考察,其中最为主要的功绩是刊刻完成了前代遗留未完成的《碛砂藏》和《普宁藏》,并将新刻本传播全国,其背后的动因是弘传新的王朝一种新的民族融合、多元宗教的主流思想观念,其思想动因如同开龛飞来峰以及此后北京地区的西夏人参与的居庸关云台的创建。
11月12日下午,“第八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浓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闭幕式由浙江大学汉藏佛教研究中心王瑞雷研究员主持,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赵丰、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刘斌、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熊文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副主任文明、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谢继胜作为会议主办方的代表分别致辞,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高学术水准,并期待在下一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中继续合作,合力推进西藏考古与艺术的研究进展。
赵丰院长
刘斌馆长
李林辉所长
熊文彬教授
文明副主任
谢继胜主任
参与本届讨论会的国内外学者,既有连续出席多届的学术中坚,也有初露头角的学术新秀。他们所提交的学术成果深入到了西藏考古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的多个领域。在讨论会上,诸多重要绘画材料首次公之于众,为解决藏传佛教艺术史上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有力佐证。
“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旨在促进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事业之进步,自2002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已成为汉藏佛教艺术研究领域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例会。
*本综述根据发言者提交的论文摘要与现场报告整理,未经发言者审阅,仅提供初步资讯,敬请期待会议论文的结集出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魏文、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骆如菲、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贾维维、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吕庆宇和王新宇提供照片,谨致谢忱。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