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开远门,唐蕃古道从这里出发。
关山古道。
天水麦积山石窟。
曾经的唐大非川驿站——大河坝营盘遗址。
唐蕃古道的重要节点长江七渡口。
柏海迎亲之鄂陵湖迎亲滩。
唐蕃古道的终点拉萨。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夏宫——西藏山南雍布拉康。
唐蕃古道是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通往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的官道,是唐代及其前后中原内地去往青藏高原以及尼泊尔、印度的必经之路,属于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中线。唐蕃古道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和西藏自治区4个省区,全长约3000多公里,主要途经点有秦州(今甘肃天水)、狄道(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临夏)、炳灵寺、龙支城(在今青海民和境内)、鄯州(今乐都)、鄯城(今西宁)、赤岭(今日月山)后,经当时的吐谷浑境,在黄河源一带进入吐蕃境,越巴颜喀拉山至今玉树藏族自治州,再逾唐古拉山入今西藏自治区。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唐太宗李世民采取“华夷一体”等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注重改善民族关系。吐蕃第32任赞普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完成了对青藏高原诸多小国的兼并,正式建立了强大统一的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很想与唐朝交好,以加强唐蕃的交流,巩固新统一的吐蕃政权。松赞干布于唐贞观十年(636年)、十四年(640年)两次派人向大唐请婚。唐朝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与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文成公主入藏,把唐朝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传入了西藏,松赞干布也不断派人到长安留学。双方使臣和商人来往不断,在长安与逻些之间踏出了一条长三千多公里的“黄金大道”——唐蕃古道。唐蕃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官方的遣使往来包括朝贡、议盟、盟会、修好、和亲、告丧、吊祭、封赠、求请、报聘、慰问、约和等,人民之间的接触也日益频繁。据有关资料统计,自唐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首次遣使入唐,至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209年间,双方往来使者共290余次。用唐朝人的话说,就是形成了“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亲密关系。
蕃竺古道是唐蕃古道的延伸。唐蕃古道到达拉萨后,经日喀则地区,取道芒域贡塘(吉隆沟),一直延伸到了泥婆罗(尼泊尔)、天竺(印度),全长也有两千多公里。古道最初形成于公元7世纪,尺尊公主入藏,正式开通了西藏和尼泊尔之间的外交往来。这条道路是中国与南亚地区交流交往的重要的国际通道。
唐蕃古道和蕃竺古道贯通后,将唐朝和印度连接在了一起,极大地方便了双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藏的药材、皮张、羊毛制品、乳酪、酥油、木器,尼泊尔的铜器、木雕、玛瑙、宝石、佛经,中原地区的丝绸、食盐、陶瓷器、纸墨、布帛等商品得以交流。唐朝时,王玄策出使印度带回来的制糖工匠,在江南用“竹甑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使制糖技术从印度传到了大唐。尼泊尔和印度僧侣由此道入藏传法,同时,唐朝年间,先后有玄照、玄太、道方、道生、玄会等高僧,通过古道前往尼泊尔,再转道去往印度求法。同样在蕃竺古道上,清朝名将福康安则率清军击退了廓尔喀人的入侵,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如今,唐蕃古道上的交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唐蕃古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没有改变。
(来源:《青海日报》2023年10月27日第7版,文、图:曹生渊)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