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路上】梁俊艳:在林芝巴宜聆听红色故事

发布时间:2023-11-02 18:35: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梁俊艳 | 责任编辑:

2023年9月初,“中国西藏与南亚各国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研究”课题组成员一行来到林芝市巴宜区,参观调研巴宜“红旗颂”红色研学主题教育联展馆。

自2021年9月以来,林芝市巴宜区委立足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到访地——八一镇巴吉村、林芝镇嘎拉村及老林芝县委旧址,电影《雪山泪》取景地、“一面国旗”故事发生地林芝镇立定村等红色资源,围绕“党建领航、优势驱动、先锋巴宜”工作思路,突出红色资源赋能绿色产业,将全区红色文化教学点、党建示范点、生态旅游景区景点串点成线,推出“党性教育精品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产业线”,形成了4个核心展览馆,2条精品线路,23个教学点的“4+2+23”党性教育总体布局。

巴宜区“红旗颂”联展馆示意图

一、巴宜“红旗颂”的四个故事

(一)立定村唱响“解放颂”

1951年5月23日,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决策下,《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由此结束了西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历史。西藏人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经历民主改革,摆脱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奴役,获得新生,西藏地方历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解放颂”展览馆里的故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立定村“解放颂”展览馆

旺久书记和一面国旗的故事:1937年,旺久出生在巴宜区米瑞乡的一个农奴家庭,是当时处于农奴制度的西藏社会地位最为低下的“朗生”。1951年,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进雪域高原,西藏和平解放,旺久和他的家人也翻身当家做了主人。1958年,21岁的旺久被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推荐到北京参加为期两年的少数民族学习班。1960年,旺久在北京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回来后为了庆祝新生活,旺久就带着党员们缝制了这面国旗。这些年来,旺久播撒的爱党、敬党的种子已在立定村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旺久书记的一生是老一辈共产党员奋斗不息的真实缩影,也是西藏翻身农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旺久老书记亲自缝制的红旗

立定村的“国旗护卫队”

电影《雪山泪》在立定村取景的过程:西藏第一部反映民主改革题材的彩色电影《雪山泪》改编自西藏话剧团1964年首排的大型话剧《不准出生的人》。农奴扎西与央金朝夕相处,彼此相爱。在扎西舍命救下主人之后,农奴主珠玛答应扎西替央金还清债契后,就让他俩成亲。然而朗色活佛企图霸占央金,他以扎西和央金的结合违背神意为由,剜去了扎西的一只眼睛,还不准他们的孩子出生。央金偷偷生下她和扎西的一对双胞胎女儿一一姐姐达娃和妹妹尼玛,把她们交给铁匠洛桑夫妇收养。誓死不从朗色的央金跳进了雅鲁藏布江,扎西从此装哑不再说话。1957年,西藏一小撮上层反动分子准备叛乱,这时达娃和尼玛已经十八岁。达娃发现农奴主珠玛从国外偷运武器,正要去报告解放军时,被朗色残忍杀害,并被剥下人皮做成一面擂鼓。1959年叛乱被平息,两年前投奔解放军的尼玛回到家乡。扎西经历了无尽苦难,又亲眼目睹了妻女的惨死,在诉苦大会上,他终于发出“我要把珍贵的哈达亲手献给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心声。农奴们在工作队的领导下纷纷揭竿而起,珠玛和朗色受到了应得的惩罚,扎西和尼玛父女团聚,世代当牛做马的农奴站起来了。《雪山泪》的取景即在立定村,我们驱车途经央金跳江取景处时,对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的痛恨油然而生。如今,当人们来到立定村旅游参观,电影《雪山泪》的情节便历历在目。不忘历史,才会倍加珍惜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

电影《雪山泪》及其主演

“解放颂”展览馆围绕“绿色家园”“红色传承”“金色立定”三个篇章进行布展,重点讲述旺久老书记“一面国旗”感人故事、《雪山泪》在立定村取景拍摄的台前幕后故事。巴宜区依托优越地理位置,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文创产品、网络直播带货等产业发展新路径,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的美好期许。

(二)巴宜区高歌“英雄颂”

西藏和平解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在西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迎难而上的精神鼓舞下,西藏开始修建两条进藏公路,这既是改变西藏落后面貌的开端,又空前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和平解放前的西藏,没有一条真正意义的公路。据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一书记载,只有从布达拉宫到罗布林卡的一条不足1公里的土路,当地出行和运输物品仅凭人背马驮。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族人民群众组成11万人的筑路队伍,在“世界屋脊”之上修了整整4年的公路。1954年12月25日,康藏(后改为川藏)和青藏公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自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无名英雄,为建设西藏继续贡献力量。

修建川藏公路时使用过的解放牌卡车

解放军战士在修路(场景复原)

继立定村“解放颂”之后,巴宜区“英雄颂”围绕“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进行布展,全面展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芝市、巴宜区历史沿革变迁的大事记,“老西藏”“新西藏”接续奋斗历程,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宜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激励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矢志不渝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建设中。

(三)团结就是力量,嘎拉村高唱“团结颂”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考察时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嘎拉村实现了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民族团结示范村的跨越。嘎拉村现有农牧民33户149人,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做好“旅游+”文章,推进壮大村集体经济,培树桃花旅游文化节品牌。该村投资14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打造以“团结颂”为主题的教育展览馆,升级改造3家家庭旅馆,打造“桃花源”景区、观光采摘园,组建农牧民运输队。2022年,嘎拉村集体实现收入1206.1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9万元,高出巴宜区平均水平0.89万元。2023年,嘎拉桃花源已接待游客11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10万元,进驻餐饮、文创、旅拍、民族文化体验等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28家,创收31万元。这些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既是嘎拉村乡村振兴路上的代表,也是民族融合、互帮互助的成功典范。

嘎拉村“团结颂”展览馆

嘎拉村“桃花文化旅游节”收入柱状图

如今的嘎拉村,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守卫边疆领土、开展反分裂斗争的坚强战斗堡垒。“团结颂”展览馆高度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嘎拉村考察调研相关情景,并探索了嘎拉村的“致富密码”。该展览馆在2022年7月被评为“林芝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面向未来,巴吉村与“振兴颂”的故事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2021年也是中国建成小康社会之年。西藏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开启“乡村振兴”的美好生活。与其它乡村不同的是,巴吉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的一个地方。1998年和2011年,习近平同志曾两次到巴吉村考察调研,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关爱和殷殷嘱托。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巴吉村考察调研

2023年9月的林芝,秋高气爽,群山翠绿。当我们走进位于国道318线上远近闻名的巴吉村,整洁宽敞的村道、错落有致的藏式楼房、村民家门口的一辆辆轿车,现代、文明、富裕的高原新农村景象映入眼帘。

巴吉村“振兴颂”展览馆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如今在巴吉村全部实现。全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小学六年级升学率、养老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全部达到100%,70岁以上老人每年领取2000元养老金。如今,巴吉村集体资产评估达10亿元,年收入连续三年突破1000万元。

巴吉村近年来经济总收入柱状图

巴吉村文创产品展销

“振兴颂”展览馆全面展示了巴吉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1998年、2011年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如今,巴吉村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村”“富裕村”“文明村”,村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二、“红旗颂”展览馆的特色与启示

(一)寻访老物件,挖掘红色记忆

为讲好西藏故事,挖掘红色记忆,展览馆筹备工作人员努力搜集一手资料,包括老十八军首批进藏女干部杨星火作词《一个妈妈的女儿》手稿,“献身绿色事业的忠诚卫士”李彬烈士生前日记、革命烈士登记报告表,电影《农奴》海报、连环画,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时期老照片、老物件在内的珍贵资料600余件,做到有事可说、有物可看。截至目前,展览馆已经吸引区内外400余个党组织、2万余人次党员干部慕名“打卡”。

(二)加强培训力度,打造多元化讲解队

作为连接展览馆与参观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巴宜区委高度重视讲解员队伍建设,组建了以“农牧民党员为主,机关干部为辅”“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红色讲解员队伍,并举办了两期红色讲解员培训班,采取“专题讲座+现场观摩+情景演练”的模式,邀请11名专业老师授课,组织35名参训讲解员走进部队、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工布公园等地观摩交流、现场试讲,全面提升讲解能力和综合素质。

嘎拉村展览馆开馆后,已有13名讲解员(农牧民讲解员5名)参与到讲解工作中,带动村内增收6.5万余元。讲解员队伍成为传承“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弘扬正能量,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桥梁纽带。

(三)开辟精品线路,发展红色旅游

把红色展览馆建设成为群众感念党恩的重要阵地、深化党员教育的生动课堂、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平台,推出“打卡‘红旗颂’·藏乡看振兴”红色研学主题教育联展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在打卡展览馆的同时,延伸参观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成果,变单点参观为全线游览,并增加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影视教学等多种现代教学模式,引入沉浸式党课,配置多功能展播厅,变走马观花为深度体验。切实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配套完善的红色教育精品线路。2022年桃花节期间,嘎拉村创新推出“红色展览馆+桃花源景区”旅游套票,创收110余万元,红绿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明显。

(四)开发文创产品,壮大村集体产业

依托展览馆,不断健全红色产业链条。以开发文创产品为切入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嘎拉村开发了红色文创套盒(桃花胸针、书签)、桃花口罩、桃花雨伞;立定村则以DADA(工布阿达)、牛皮船为主题,开发了帽子、T恤、钥匙扣、抱枕、项链、手链、冰箱贴、汽车摆件等20多个品类的文创产品,为村集体增收24.2万元。同时,积极搭建销售平台,在嘎拉村试点推行文创供销社,在城市主要街道推行城市红色驿站,对文创产品、特色农牧产品、土特产进行展销,切实以城市党建助推乡村振兴,形成城乡一体振兴大格局。

党性教育活动合影留念展示墙

三、结语

2019年末至2020年初,当武汉因疫情面临严重困难之际,巴吉村101户捐款25.2万元,嘎拉村33户捐款37.8万元,书写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篇章,成为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渡难关的生动写照。

林芝巴宜区“红旗颂”已成为挖掘红色故事、开发红色资源的成功案例。红色主题联展传递出中国共产党为各族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责任担当,传递出各族人民团结友爱、手足相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这是最生动的党性教育,也是最好的课外学堂。

课题组成员聆听讲解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