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焕新生兰台织华编——《清代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出版发行

发布时间:2023-10-15 19:49:00 | 来源:四川档案馆编研处 | 作者: | 责任编辑:

川滇边务大臣衙门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从1906年设立到1911年辛亥鼎革而终结,前后不过六年,其存续期间形成的档案,却被喻为清末川边历史的“百科全书”。在浩如烟海的边务档案之中,可以窥见摇摇欲坠的晚清王朝,公文政务依然表面如常地运转,从帝都到巴塘的边驿邮路,奔腾的马蹄之声从无止息。川边政事在赵尔丰雄心勃勃的筹谋运作之下,短时间内呈现出与末代王朝完全相反的新兴之气,犹如残阳落幕前的一抹余晖。癸卯(2023年)之秋,四川省档案馆联手巴蜀书社,将馆藏符合开放条件的1万余件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全部影印出版,为人们还原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一、王朝末路乱世危局

川边,特指今天四川与云南、西藏、青海交界处的涉藏地区,现大部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辖内,自古便是偏远神秘的苦寒之地。唐代以降,中央政府开始在这一地区设土司,实行羁縻统治。晚清末年,清政府内忧外患、藩篱渐失。1904年,英军大举武装入侵西藏,迫使西藏当局签下不平等的《拉萨条约》,一向被视为内地天然屏障的西藏岌岌可危,也引发了清政府必须在西南筑起第二道边陲防线的焦虑。

1905年3月,驻藏帮办大臣凤全在震动朝野的“巴塘之乱”中身死,引发清政府震怒,派四川提督马维骐、建昌道员赵尔丰会同“剿办”。赵尔丰以炉边军务督办的身份紧急奔赴巴塘,一路风驰电掣、雷厉风行,先后平复巴案、荡平乡城桑披寺、尽收里塘。同年九月,全巴遂告底定,马维骐调兵东返解决粮食补给问题,赵尔丰则接手善后工作,开始了在川边地区的苦心经营。

出关之后,赵尔丰前期以武力为前导,继而对收复地区积极进行规划,制定治理措施,获得了川督锡良的赏识,也因此激发了锡良在川边设重臣的想法。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锡良奏报中枢,提出在川边设川滇边务大臣,获得认可,同月,清政府正式在川边设立川滇边务大臣衙门,赵尔丰被任命为首任川滇边务大臣。至此,川滇边务大臣衙门作为清政府为稳定西藏统治、图谋川边经营的特设机构,浓墨重彩地登上清末的历史舞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凤全事件发生后,四川总督锡良、成都将军绰哈布奏派四川提督马维骐、建昌道员赵尔丰会同剿办。图为锡良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任命赵尔丰为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并调其兄赵尔巽接任四川总督,把川、边、藏连为一气,遥相呼应。图为赵尔巽

赵尔丰(1845年—1911年)

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旧址(孙明经摄)

二、几经离散重见天日

川滇边务大臣衙门存在的时间虽然前后不过六年,却对阻滞清末英国对西藏的蚕食、巩固西南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存续期间留存了大量的衙门文书和历史资料,形成了卷帙浩繁的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是清政府在川边涉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赵尔丰等经营川边、筹划西藏的真实历史记录,丰富内容几乎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宗教风俗等各方面,可谓是清末川边历史的“百科全书”。

作为清代档案中的珍稀瑰宝,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原存巴安(今巴塘)川滇边务大臣衙门内,本该得到妥善保管、后人珍视。辛亥革命之后,国家命运坎坷起伏,时事混乱不堪。连绵战火之中,同遭国难的边务档案也难以幸免,几经流转,四散零落,整体性和档案实体均受到严重的破坏。  

1958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康定发现并清理了10000余件川滇边务大臣衙门遗留档案,四川省档案馆有幸于20世纪70年代初接收了其中的1193卷。除此之外,中国民族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四川民族宗教委员会、甘孜藏族自治州档案馆还存有部分档案。其中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数量最多、内容最为集中,是边务档案遗留的主体档案。进馆之初,不少档案存在残破、霉变、透印、扩散、缺漏,四川省档案馆赓即组织人员对其进行初步整理,并开始对受损档案原件进行托裱修复抢救。20世纪80年代初完成修复工作。在修裱的同时,还采用缩微技术对其开展保护性抢救,并于1981年、1992年先后制成35毫米、16毫米缩微胶片。1992年,四川省档案馆按程序完成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鉴定审核,依法向社会开放。

四川省档案馆馆藏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保管状况

四川省档案馆馆藏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缩微胶片

2020年,在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专项资金支持下,四川省档案馆相继完成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原件数字化和16毫米缩微胶片数字化转换,建立了文件级目录和专题数据库,实现了档案实体与数字副本的一一对应,全面系统影印出版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的条件已趋近成熟。同年11月,四川省档案馆与巴蜀书社签订协议,决定携手合作出版。

历经一千多个日夜的全心投入,克服了旁人想象不到的诸多困难,终将经过鉴定符合开放条件的馆藏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10000余件全部影印出版,共计68册(含目录1册)。这套分量厚重的四川省档案馆馆藏清代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汇编——《清代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已于今年金秋,隆重问世。

《清代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封面图)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为本书作序

三、上下纵横历史强音

透过这沉甸甸的整整68册影印本,我们能打开时间的关隘,溯回历史的洪流,仿若身临其境地回到那个已经远离的时代。

一是全面了解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衙门的设置以及运转机制。

档案全面记录了筹划、治理川边的诸多过程,是清朝政府加强对涉藏地区治理的重要历史凭证,内容涉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习俗以及藏汉各族人民抵制帝国主义侵略等各方面。

为抵制印度卢比,赵尔丰拨银20万两铸造藏元,后又铸辅币、制钱,在川边流通使用。图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都铸造的藏元,也称“四川卢比”

赵尔丰开始修建、尹昌衡命名的平西桥(中渡钢桥)遗址(孙明经摄)

四川通省警察总局选送的牛痘医生

二是近距离地通观赵尔丰主政川边的宏图。

七年经边,肇始于其入川早期形成的“经边六策”,在屯垦、练兵、设官、兴学、通商、开矿等方面皆努力作为。全面推行改土归流,恩威并重,消除割据。着手兴办教育,川藏之地除了诵经转读之声,蓝天白云之下开始回荡着学堂唱读的妙音,萦绕不绝。大力发展交通,蜿蜒起伏的川藏之路上,不再仅有牛羊啼鸣,时见车马行人,往来不断。繁荣地方经济,一时间实业崛起,商业兴盛,大有欣欣向荣之势。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设官立医药局,推广牛痘接种法,让本令人谈之色变的天花不再是奇绝杂症,一扫笼罩在川边民众头上的死亡阴霾。革新民风民俗,革除旧弊,移风易俗,边民面貌一派新新气象。

1905年至1911年,川边掀起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消除土司封建割据,加强中央王朝的直接管理。图为宣统二年(1910年)赵尔巽会同赵尔丰请将德格、春科、高日三土司改流的奏折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赵尔丰奏请设立关外学务局,在川边兴办教育。图为在巴塘印制的《关外官话课本》教材  

赵尔丰奖给捐茶助学民妇四朗雍左“巾帼达人”匾额的批文

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初二日,赵尔巽赵尔丰会奏为建筑中渡钢桥以便转输而利行旅折稿

河口委员乔联沅为详呈试办蚕茧并缫出新丝茧壳事验文及川滇边务大臣批

赵尔丰为巴塘、里塘、乡城、盐井等地开设药铺事札

三是饱览数量浩繁、文种齐全的清代公文档案。

其间不乏有皇帝下发的诏书、谕旨,亦有上奏中枢的奏折、题本;既有下级官署向上级衙门呈送的详、禀、申、呈等上行文,又有上级官署对下级官署的札、谕、示等下行文,咨、移等平行文亦是十分常见。此外,还有火票、串票、执照、护照、结状、领状、保状、毕业文凭、婚书、门牌等各类凭证文书,甚难一一尽数,这些都为研究清代公文的行制及流转制度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足可让对清代公文有兴趣的研究者大快朵颐,饕餮一番。

陆军部派差飞驰交投宪政编查馆交发川滇边务大臣公文火票

川滇边务大臣衙门发给拥护改土归流者的护照式样

川滇边务大臣衙门官制汉藏合璧婚书

四则有沧海拾贝般难计其数的鲜活人物跃然纸上。

一代传奇人物“湘西王”陈渠珍由川入藏,邂逅了宿命般刻骨铭心的爱情,更目睹了川滇边地的风起云涌,从而有了后来那本惊才绝艳的藏地奇书《艽野尘梦》;刘赞廷早年追随赵尔丰拓土戍边,至民国仍对记录当年历史的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念念不忘,大肆检抄采掠,私下集结为诸多川藏著述笔记;军医作为部队中向来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在边务档案中也留下了自己的姓名,据考其中有名有姓的军医就有9名,清晰可见的诊病清折清表就有20余份,侧面还原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戎马岁月。还有凤山、多吉僧格、程凤翔……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由于获得了当局嘉奖,留下了光鲜亮丽的履历。此外,推动川边经营的主要人物除了赵尔丰,傅嵩炑、赵尔巽等人都在公文中留下了大量的个人签名(花押),各有个性特征和辨识度,例如赵尔丰的个人签名便是一只仙鹤,喜悦时器宇轩昂,低潮时垂头丧气,于此一窥个中情志,也是饶有一番趣味。

《艽野尘梦》作者、藏族姑娘西原的心上人陈渠珍留名边务档案

与边务档案有着不解之缘的刘赞廷也在档案中留下了印记

四、以古鉴今观照未来

本次影印出版的《清代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是四川省档案馆馆藏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首次整体出版面世,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全新尝试。影印本的形式能让人直观地一睹档案真容,可以真切地感受承载档案内容的纸张、墨迹和书法,以及形形色色着红着黑的印章关防,历经岁月的纸质档案也变得生动鲜活了起来,书页翻动的碎音里皆是历史长河的回响。

为了方便读者检索和阅读,每份档案的全宗号、目录号、卷号、件号均进行了标注,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档案的原始性,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清末川边经营的详细历史脉络。这一系列完整、珍贵的历史档案的影印出版,既为学界的研究工作提供大量具象、可信的原始档案材料,亦可兼具勘误错漏、与其它相关出版物比照印证的作用。读者近距离地聆听这首清末大变局之下,川边政事从一时振兴又走向黯然离场的悱恻挽歌,对进一步推动川边涉藏地区历史研究走向纵深,具有不可估量、无法替代的档案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观照意义。

从经世角度而言,此次《清代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的影印出版更是意义非凡。晚清政府对于涉藏地区的综合治理和国际交涉处处被掣肘,与其内外交困、国力渐微有着直接关系。川滇边务大臣衙门设立以后,川边治政虽呈现出短暂的一时繁荣,调度的资源之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也可谓空前,但也扭转不了封疆大吏走向末路、边藏经营人亡政息的最终结局。从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所折射出的这个切口出发,对于我们今天总结历史经验,谋求长期建藏之策,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明确把握历史主动,能够提供大量的启示与思考,更是档案存史资政作用的有力体现。

“经年之功,今日始成”。此次《清代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影印版付梓出版,让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这颗璀璨明珠焕然新生,是对百余年前那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最好的回应,亦是当代四川省档案馆兰台人交出的倾尽心血的答卷。

名家推荐

参考文献:

[1]徐君著.固边图藏:清末赵尔丰川边经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来源:四川省档案馆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