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卓玛:探索见真知、理论引未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发布时间:2023-10-04 17:49: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格桑卓玛 | 责任编辑:

编者按: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专家学者,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撰写系列文章。我们将陆续刊发该系列文章,与大家分享交流。

【作者简介】格桑卓玛,女,藏族,1971年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正文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不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

2019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在浙江调研时,对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蓬勃发展的地方经济所形成的良性互动印象极为深刻。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当地政府关停重污染厂矿,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模式。此后,浙江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全国推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成为引领我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基本国策。以“两山理论”为代表,习近平同志创立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观点、科学论断、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主义反对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而是在思考与探索中辩证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性、系统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观与历史观、人与自然关系辩证统一的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生态建设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科学的生态理性精神。例如,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看作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体现了生态科学思维和哲学系统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方法论的生动实践。

历经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对生态文明的思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传统理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智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推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随之不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次创新,也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实践。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

生态环境保护是党中央历来重视的工作。解放初期由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在灾害治理、造林防沙等方面。1978年以来,环境保护和绿色治理正式写入党的工作报告,全国各地的环保实践越来越丰富。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探索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等含有生态理念的发展观。2005年,“十一五”规划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实现环境保护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生态问题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进行谋划,在科学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绿色发展道路。一方面产业实现绿色转型,高污染企业被关停,高耗能产业逐步实施改造和转型,环境质量包括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另一方面,生态保护覆盖面扩大,自然保护地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分别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和30%,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中国被赞誉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和全球生态文明的引领者。从环境治理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从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到环境治理实践对世界的示范作用和贡献,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取得良好成效,产生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科学论断,这些科学理论又指导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不断深入。

三、在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青藏高原占我国陆地面积四分之一,高寒、生态脆弱是其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党中央历来关心边疆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开展高原自然灾害防治等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1954年,西藏遭遇年楚河特大洪灾,中央政府立即拨款80万银元救灾,江孜分工委和驻地解放军舍生忘死与洪水搏斗,解救受灾群众。灾害无情人有情,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体现在保护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上。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使西藏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守护好青藏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要努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进入新时代以来,青藏高原各省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占青藏高原约一半面积的西藏,将包括珠峰、羌塘等在内的六处典型区域,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西藏自治区50%以上的国土面积被划入到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从国家大局角度对“三江源”这一“中华水塔”加强保护,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从雪山到湖泊、从森林到草原,青藏高原正积极构建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也不断加强。《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青藏高原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常委会议事规则,规定自治区政府每年要向自治区人大报告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随着青藏高原各省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不断丰富,对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就体现了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科学治理的思想和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的生态文明建设符合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根本要求,是落实国家赋予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责任的必然之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就和宝贵经验提炼升华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东方智慧。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将不断取得新成就,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中华大地上将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