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由龙谷大学世界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基础研究部大藏经综合研究组主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龙谷学会协办的“第五届中日藏学研讨会”在日本京都召开,会议主题是“西藏医学与佛教——历史、思想和文献”。
图1:部分参会代表龙谷大学提供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与龙谷大学在藏学特别是以佛教为中心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多次互访,自2011年签订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协议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4届学术研究交流会。尤其是2017年,为纪念“龙谷大学世界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双方成功举办主题为“西藏宗教文化与梵文写本研究”研讨会,12位学者精彩纷呈的讲演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标志着自2019年以来因新冠疫情而中断四年的学术研究交流得以恢复。
龙谷大学文学部教授能仁正显致开幕词,龙谷大学世界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基础研究部部长三谷真澄教授致欢迎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廉湘民研究员致辞。随后,由5位学者就佛教经典研究和西藏医学两个研究领域的研究作大会发言。最后,由龙谷大学文学部副教授岩尾一史致闭幕词。以下分两部分简单介绍大会概况。
图2:龙谷大学教授能仁正显、三谷真澄致辞龙谷大学提供
图3:藏研中心副总干事廉湘民研究员致辞龙谷大学提供
上半场是关于藏传佛教的文献研究。首先,龙谷大学研究生院浅井教祥发表了题为“宗喀巴对《大乘庄严经论》中的幻喻解释”论文,认为藏传佛教著名高僧宗喀巴(རྗེ་ཙོང་ཁ་པ་བློ་བཟང་གྲགས་པ་1357-1419)的重要著作《辨了不了义论》(དྲང་ངེས་ལེགས་བཤད་སྙིང་པོ་)是藏传佛教理解、研究唯识思想的重要著作,通过对此论的研究并与宗喀巴关于《大乘庄严经论》第11章中梦幻譬喻的论述对比,指出宗喀巴是基于瑜伽行唯识立场而对幻喻作出的解释。
图4:龙谷大学研究生院浅井教祥龙谷大学提供
龙谷大学的北山祐誓博士发表了《试论关于〈辨中边论释疏〉的再校订——以第一章“相品”为中心》,《辨中边论》的注释书之一《辨中边论释疏》梵文写本由于缺失了三分之一,日本著名佛学家、藏学家山口益博士曾根据藏译本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过梵文拟构,然而北山博士觉得不够完美,他利用现有的藏文电子数据资料,并结合实际例子重新对缺失部分进行更为精准的梵文还原。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经典传到西藏,被翻译成藏文,并由博学的僧人给予新的解释。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也给古印度佛教带来了新的知见。因此,两位学者的论文让我们一窥藏传佛教对佛教发展的巨大贡献。
图5:龙谷大学北山祐誓博士龙谷大学提供
下半场是关于藏医理论及对编撰于8世纪末的著名医学百科全书《四部医典》(རྒྱུད་བཞི་)木刻版的研究。首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院长仲格嘉研究员作了题为“藏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他从医者视角,介绍了具有3860余年历史的藏医学理论和藏医临床实践以及描绘有《四部医典》内容的曼唐内容,并通过“生理病理树”和“藏医胚胎学图(人体从受孕到分娩过程的图解)”两幅唐卡揭示了藏医的核心理论:隆、培根、赤巴的三因说。所谓“隆(རླུང་又译作“龙”)”,即指“气”或“风”,被认为具有调节和平衡全身的自然运行、为人体各器官组织提供动力等作用。“培根(བད་ཀན་)”,即津液的意思,具有调节消化功能及水份代谢、软化关节等功能。“赤巴(མཁྲིས་པ་)”在人体中具有促进消化、吸收及产生热能等作用。仲格嘉在解释了三因理论后,进而阐释了三因与五源(地、水、火、风、空)、三毒(贪、嗔、痴)以及寒热之间的关系,最后又以“诊断树”与“治疗树”两幅曼唐说明了藏医的诊断方式和治疗方法。
图6:北京藏医院院长仲格嘉研究员罗布扎西提供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副所长罗布扎西研究员作了题为“浅谈藏医药在清代北京的传播与发展”的发言,从雍和宫曼巴扎仓的成立和两个北京版《四部医典》的刊刻两方面阐述了藏医药在北京的传播和发展。首先,在北京雍和宫设立的“曼巴扎仓”不仅仅是藏医的教育机构,还兼具研究、医疗和制药等功能,在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藏医药人才的同时,也为藏医药在北京的传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次,在众多的《四部医典》木刻版中,有两部被称为北京版《四部医典》,即由益西班觉喇嘛个人出资在承德普宁寺刊刻的普宁寺版和由藏蒙印经院在北京嵩祝寺刊刻的嵩祝寺版。两个木刻版的内容、板式、插图等基本相同,但经仔细研究比较,嵩祝寺版字体精美,无普宁寺版中的错别字,跋文底部有“ཟུང་ཅུ་ཟེའི་བོད་སོག་ཆོས་ཀྱི་པར་ཁང་(嵩祝寺藏蒙印经院)”字样,此外还保留了阿佳洛桑丹贝坚赞撰写的跋文祝愿诗句。从这些情况判断,嵩祝寺版是以普宁寺版作为蓝本,又有别于普宁版的另一个《四部医典》北京版。这两个《四部医典》的刊刻为藏医药在北京的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说明了藏医药为古代北京的一般社会民众所接受。
图7:藏医药所副所长罗布扎西研究员次旺边觉提供
最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国际处副处长次旺边觉发表了题为“《四部医典》木刻本研究”的论文。文章首先对《四部医典》中包括山南扎塘版在内的八个不同木刻版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扎塘版《四部医典》是藏族历史上第一部木刻版,除了阿里宗嘎版(རྫོང་དཀར་པར་མ་)、日喀则达旦版(རྟག་བརྟན་པར་མ་)之外,后来许多木刻版都是以“扎塘版”为底本刊刻而成。其次,文章对《四部医典》木刻本中的插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在《四部医典》木刻本中刻有大量的版画插图,内容除了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明智大仙、意生仙人(ཡིད་ལས་སྐྱེས་)、玉妥•云丹贡布等外,还把对该木刻版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作为插图置于末尾,比如《岗布版》有塔波噶举派的上师塔波拉杰•琐南仁钦像、《宗嘎版》有出资人赤德•索南旺久像、《布达拉版》有大御医囊索达杰像、《德格版》有德格土司丹巴泽仁像等。文章认为,这种艺术形式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艺术相融合的结果,也是佛教本土化的具体表现。同时,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木刻版《四部医典》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最后,文章对各版本的书头符变化也作了分析。书头符(དབུ་ཁྱུད་),是表示文头的符号,用于书题或篇首,其主要作用是识别文章开头和梵夹装书籍的正反面。文章认为,书头符是判定木刻版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比如早期扎塘版和宗嘎版的书头符与后来的其他版本就有所不同,此外,普宁寺版的书头符雕刻十分不规范,加之藏文笔画的谬误,疑似为当地工匠摹刻而成。
图8:部分藏研中心参会学者龙谷大学提供
图9:藏研中心向龙谷大学赠送西藏自治区梵文文本系列丛书龙谷大学提供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