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路上】邱熠华 |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见闻录:道孚县1936年红军总政治部遗址展览馆

发布时间:2023-09-15 20:38: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邱熠华 | 责任编辑:

【作者简介】邱熠华,女,纳西族,1980年生,云南丽江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藏族历史研究。现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调研背景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整合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全面呈现长征文化、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与长城、大运河、黄河、长江并称为中国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是近年来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项目。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红一方面军长征进入最早的涉藏地区,也是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时期都经过的涉藏地区。红一方面军飞夺泸定桥,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师,朱德总司令与格达活佛建立友谊等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四川甘孜。2021年12月,甘孜州委、州政府全面启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建设,确立“飞夺泸定桥、甘孜大会师、藏乡军民情”核心品牌,明确提出将甘孜州打造成为“涉藏地区红色旅游第一州”等目标。

2023年7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调研组赴四川甘孜实地调研,红军长征在甘孜的文物和文化遗迹是本次调研的重点之一。

正文

1935年5月至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甘孜地区,历时15个月,在泸定、丹巴、道孚、炉霍、新龙、甘孜等地驻留。在此期间,红军实践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波巴政府”“丹巴格勒得沙政府”等红色政权,以及“丹巴藏民独立师”等革命武装,获得民族宗教上层、僧俗民众大力支持。当地各族民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支持、援助红军,通过踊跃参军壮大革命武装力量、提供粮食物资给养、掩护救治伤病等多种方式,为红军长征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图1道孚县1936年红军总政治部遗址展览馆 (邱熠华摄)

一、红军进入康北,诺那活佛转变态度

在道孚县1936年红军总政治部遗址展览馆调研时,我们在展板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记述:

1935年9月,诺那为执行蒋介石“在防堵红军同时削弱地方军阀”的密嘱,将“宣慰公署”移至道孚,同时将四川刘文辉所属3个营的武器收缴并分发给灵雀寺喇嘛,红军得知此消息后仍两次致书诺那“敬告共退避”。1936年2月底,红军两次击退妄图夺回灵雀寺后山碉堡的僧兵,在争取无效的情况下,红军包围了灵雀寺,并向被围喇嘛宣讲党和红军的政策。红军进驻灵雀寺后,遵照党中央保护寺庙和经书、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使外逃喇嘛解除了顾虑,后陆续返回寺内。

这里提到的诺那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传佛教高僧诺那呼图克图(ནུབ་བླ་ཧོ་ཐོག་ཐུ། 1865-1936)。诺那呼图克图法名格热·索朗列旦(མགར་ར་བསོད་ནམས་གནས་བརྟན།又有法名赤列嘉措),其“一生活动跨越于佛教与政治之间”,是近代藏汉民族关系史上的代表人物。1918年康藏战争期间,因协助川军作战,他在昌都被藏军俘虏,并押解至拉萨,后监禁流放。1924年,他逃离出藏,经印度辗转到达北京。此后多年在重庆、成都、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武汉等地传播藏传佛教,并得到民国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国民政府首脑蒋介石等人的赏识和支持,曾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西康宣慰使等职。

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甘孜。蒋介石希望借助诺那呼图克图在康区的影响力,削弱川康地方实力派刘文辉的势力,并阻击红军和共产党。6月,蒋介石在成都任命诺那为“西康宣慰使”,设立“西康宣慰使公署”。此后,诺那在道孚、炉霍等康北各地积极活动,煽动土司、寺庙武装抵抗红军。如发给寿灵寺步枪100支,子弹近万发,要求他们坚决阻击红军。

1936年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开始向康北转移。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翻越党岭雪山(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高雪山,海拔5470米),进入道孚县城。其余部队通过牦牛沟,到达道孚色卡乡。当时,诺那等人在道孚、甘孜一带被红军击溃,溃逃至瞻化,被下瞻对土司扣押并交给红军。

朱德总司令在听取关于诺那情况的汇报后,考虑到诺那在康区的重大影响,作出指示:诺那抗英,我们抗日,同属爱国行动,要宽善对待,团结教育,予以优待。在甘孜红军驻地期间,诺那由红四方面军总部第五局局长王维舟夫妇负责照顾,有专人照料诺那的饮食起居,并耐心细致地讲解党的民族政策。红军的宽大、优待及耐心的思想工作,使诺那改变了对红军的态度,不再仇视红军。他经常自煮酥油茶招待众人,遇到学习藏语文的红军士兵也耐心教授。

1936年5月,诺那呼图克图因病逝世。诺那呼图克图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加强汉藏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留在历史的记忆里。如今江西庐山上的“诺那塔”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瞻仰、祭拜。

二、鲜水河畔,鱼水情深

鲜水河是雅砻江的主要支流,流经道孚。我们调研组由康定出发,在考察了康区著名的萨迦派塔公寺和清朝中央政府拨款修建的惠远寺后,来到了道孚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鲜水镇。这里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记忆。

1936年4月15日,在红四方面军的支持、帮助下,道孚波巴依得瓦(藏族人民)政府成立,颁布了减轻地租、废除苛捐杂税、组织独立军等条例。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在藏族地区建立的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民族自治红色政权。

红军在道孚4个多月的时间里,废除了大量苛捐杂税和乌拉差役。广大道孚人民为支援红军北上抗日,在自身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仍竭尽所能支援红军。有的当翻译,有的作向导,有的捐酥油、糌粑、青稞、毛皮、牛羊肉等生活物资,还有的帮助红军放马、抹面、搓羊毛织袜子,揉皮子做鞋、做枪套等。据不完全统计,道孚人民支援红军粮食累积达140余万斤,其他生活物资难以计数。道孚青年积极参军,投身革命。据不完全统计,参加红军的有亚卓乡的王寿才、章大、大使、古泽沙勒;扎拖乡的何甲多吉;协德乡的吴大匠、督乃巴姆、张二姐;城关乡的沙文品、马她姆等10人。

红军离开道孚时,广大群众给红军官兵敬献哈达,在山上燃起桑烟,祈福红军顺利北上。

图2红军战士与当地民众(道孚县红军总政治部展览馆内陈设)邱熠华摄

红军离开后,遗留下数百名伤病员及不能继续长征的女红军,道孚人民为保存革命力量、使其免遭反动派的迫害,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的主动收留红军,有的帮助寻医找药,尽力予以保护。当时,道孚城关乡女村民根却志玛收留了10名女红军伤病员,为了躲避反动派的搜捕,她把女红军掩藏在地窖里和山上,反动派以皮鞭抽打她,她也不屈服。她宁愿自己挨饿,坚持每天为红军送饭。后来,她还帮助女红军在当地安家,她自己也和红军战士符子善结婚。

三、穿草鞋过雪山草地,朱德康克清的长征往事

图3朱德康克清旧居(迁址复建)邱熠华摄

迁址复建的朱德康克清旧居,位于道孚县1936年红军总政治部遗址展览馆旁,其中的文物、展品还原了红四方面军驻留道孚期间,朱德总司令和夫人康克清同志工作、生活的场景。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朱德总司令亲历了长征全过程。从领导红一方面军突围转移,到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再到红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最后在西北实现三大主力会师,朱德总司令领导并鼓舞着红军指战员奋勇前进,对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图4、5朱德总司令照片朱德总司令与夫人康克清肖像铜版(朱德康克清旧居内陈设)邱熠华摄

朱德总司令的夫人康克清,1911年出生于江西万安一个贫苦人家。1928年参加红军,同年上井冈山。1929年3月,与朱德总司令结婚。在他们携手走过的47年婚姻历程里,两人一直相敬如宾。在长征路上,朱德总司令和夫人康克清总是互敬互爱,互相帮助。

在朱德康克清旧居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块铜版,上面刻着康克清同志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有关长征的回忆:

在长征中,我一直跟朱德同志在一起,我们每天见面。我们的工作是组织民众……有时我也骑马,但十分之九的时间却跟别人一样步行,除背着自己的行李外,有时还帮着身体虚弱的人背负重物,我时常扛着三四支步枪,借此来鼓励别人。朱德亦常常这样。他骑马和步行的时间各占一半,给战士很大的鼓舞。一路我们脚上穿的只是草鞋。

图6红军长征途中的朱德康克清(朱德康克清旧居内陈设)邱熠华摄

图7康克清扶助伤病员(朱德康克清旧居内陈设)邱熠华摄

朱德总司令一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爱兵如子。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经常把马让给伤病员骑,把口粮分给伤病员吃。年轻的红军战士都把宽厚的朱德视为慈父;康克清同志也总是把马让给病号或掉队的人骑,她帮助他们背枪、背背包,“人们常常看见她那健壮的身影,身背两三支步枪,背包上又摞着个背包,边走边同身边的同志说笑,她那爽朗的笑声,感染了疲惫、消沉、掉队的人,一个个振作起来,紧随着她赶到宿营地”。

结语

雪山巍峨,草地广阔。红军长征的历史,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应忘却的珍贵记忆。进一步收集整理、展示利用好长征时期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弘扬革命传统、传播革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也有利于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如道孚县1936年红军总政治部遗址展览馆结语所言:道孚儿女不忘初心,红色基因代代传……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孚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