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艳:所有伟大源于勇敢的开始——《习近平在宁德》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6-10 20:40: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梁俊艳 | 责任编辑:

【党支部书记推荐】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优良传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推进政治理论学习走深走实,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历史研究所党支部从2022年开始结合支部“三会一课”,创建“求真——经典学堂”平台,要求每位党员同志认真领读原著,促学原文,共悟原理。活动力求三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支部先后认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和《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等,通过领读原著、撰写体会、分享认识、开展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积极作为、不断探索的基础上,以“求真——经典学堂”与“金鬘——学术讲坛”为依托的历史研究所理论学习和学术交流两大平台已经基本成型。

“沿着习近平同志的足迹”系列学习活动作为支部“求真——经典学堂”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福建》《习近平在浙江》《习近平在上海》等8部(10册)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成长历程的采访实录,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奋斗故事,以求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高为党和国家涉藏工作大局服务的能力。

“沿着习近平同志的足迹”系列学习活动按照支部同志每人领学一部、主题各有侧重的原则,至今已开展4期。本次刊载的是《习近平在宁德》的研读体会,学习主题为“摆脱贫困”。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意思是,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践行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以后再说出来,别人才会相信他,听从他。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我知道了那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太多,而做到的太少。从“知道”到“做到”之间的距离很大。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会说的人,缺少的是真正做事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样一个说到做到、知行合一的人,这一点在他主政宁德时期表现就十分突出。

2010年,习近平同志说,福建是我“成家立业”的地方。他自己解释说,自己在厦门成的家,在福州生的女儿,而“立业”主要是从宁德开始的,所以对福建对宁德有着特别的感情,是“魂牵梦绕的地方”。2017年,时任宁德社科联主席、市政协常委的邱树添同志曾说:“习近平总书记从政生涯的宁德篇章,是他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萌发、理论雏形和实践源头,也可以说是重要策源地。他提出的许多令人耳目一新、津津乐道的理念和思想,都可以从宁德听到先声,找到破译密码。因此,对总书记宁德的从政经历深入挖掘梳理,全面展现他的心路历程,很有意义。”那么,宁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做了什么?为什么说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和练兵场?习近平同志主政宁德的经历对我们做好藏学研究工作有哪些指导意义?

一、今日宁德与习近平同志任职时的宁德

1.今日宁德:“一座低调而又美丽的闽东滨海小城”

宁德市是福建省辖地级市,位于福建省东北翼沿海、福建闽东地区,东临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西邻南平,南接省会福州市,北接浙江省。全市陆地面积1.35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千米,拥有天然深水港三都澳。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沿海为小平原,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宁德市下辖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古田县、霞浦县、周宁县、寿宁县、屏南县、柘荣县。

宁德是中国东南沿海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的胜地,境内共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2个5A级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滨海有嵛山、台山列岛、大京、西洋岛、三都澳等海岸景区;内陆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9个,被誉为“海上天湖,佛国仙都,百里画廊”,一座“低调而又美丽的闽东滨海小城”。2014年9月,宁德市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9年11月,宁德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几十年来,宁德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22年,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新冠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宁德市上下坚定信心、积极应对,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成为全国不多、福建省唯一呈两位数增长的地区,地区生产总值3554.62亿元,人均GDP达11.27万元。

2.习近平同志任职时的宁德概况

35年前,宁德是另外一番景象。1988年,习近平同志任职时的宁德非常贫困,可以总结为“老、少、边、岛、穷”,既是革命老区根据地,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岛屿很多,海岸线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受海防前线的影响,宁德的港口经济得不到充分开发;又因山海直接相连,缺乏腹地,导致宁德在经济上“内少互动,外难交流”,总体发展非常滞后,被称作我国东南“黄金海岸”的“断裂带”。因此,处在这样一个“前线”地位,宁德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没有什么建设项目,整个经济状况非常脆弱,被定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9个区县中有6个是贫困县,50多个乡镇被划为省贫困乡镇,200多万人口有70多万被划为贫困人口,交通等各方面条件极端落后。

初次来到这样一个经济极端贫困、各方面情况特殊复杂的地方,35岁的习近平同志的心态是怎样的?他又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二、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做了什么

1.“与众不同”的新书记

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给大家的印象就很深,因为他很“与众不同”。

首先,朴实随和。习近平同志的衣食住行都很简朴,说话办事也很和气,见人习惯先笑一笑。据一位当时在宁德工作的同志回忆,她的母亲经常对她讲:你们那个书记怎么那么可爱,我们每次碰面他都对我点点头,我普通话讲不来,他虽然听不懂,但还是冲我笑呵呵的,真亲切!

第二,博学多识。习近平同志酷爱读书,一到宁德就找各地的县志来看,懂的东西很多,什么事情都能讲出些新鲜话来。在寿宁县考察时,他推崇两个人,一个是冯梦龙,当过寿宁知县,提倡过男女平等和“无讼”的理念;还有一个是焦裕禄。他说:“寿宁基础条件较差,百姓生活困难,要有焦裕禄式的干部来做事,要以焦裕禄的精神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考察霞浦县的时候,习近平同志专门找来《霞浦县志》认真阅读,他说:“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为全面,里面既写正面人物,也写反面人物,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

第三,有大局观。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提出的一系列举措和思路,绝不仅仅局限于宁德一地,如“两山”理论,如脱贫思想等等。今天,我们可以从习近平同志撰写的《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这本书中感受到,当时他所谋划的事情,已超出地委书记层面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大局观,考虑问题总是谋划长远。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习近平同志很有精气神。当时大家都在私底下悄悄议论,说仔细看习近平同志走路的样子,多精神,人家没有说到了咱们贫困地区就无精打采的。放到以前,宁德的领导到省里开会都不敢往前坐,就是因为没底气,缺乏自信。而习近平同志却不是这样,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也影响了当时宁德的干部群众。

2.新官上任先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习近平同志在《从政杂谈》中讲过,青年干部精力充沛,年富力强,但也有许多短处。对于“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认为“三把火”该不该烧,什么时候烧适宜,都要从实际出发。要多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后审时度势,该烧则烧,不该烧决不要赶时髦,勉强“烧火”。

因此,一到宁德,习近平同志就下乡到基层搞调研。他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深入调查了解宁德。一方面,他翻阅各县县志,从书本上了解历史上的宁德;另一方面,下乡调查实情,从基层了解现实的宁德,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跑遍宁德下辖的9个县市,之后又到温州调查。他说:“温州离宁德北部那么近,却发展得这么快,到底有什么奥妙,我们应该过去看一看”。在掌握大量情况的基础上,他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摆脱贫困的努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后来习近平同志撰写了一篇文章《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成为《摆脱贫困》一书收录的开篇文章,全文共分四部分,即“先飞”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羽翼丰满,鸿鹄之志,探讨闽东发展的思路。

1990年,当习近平同志调任福州的时候,宁德的经济发展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潜力。尽管还处于“经济老九”的位置,贫困的帽子还没有摘,但已摆脱了贫困线,把温饱问题解决了。当时《人民日报》还专门刊文,对闽东摆脱贫困作了报道。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3.立足实际,确定阶段性目标

由于习近平同志的父亲习仲勋同志是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加上他本人也在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过,大家对他期望很高,认为他有更多的人脉优势,更容易向“上面”要特殊政策、要支持帮助。那一段时间,修建福州温州铁路、开发三都澳港口和建设中心城市这“三大梦想”,一度成为宁德社会上下的热议话题,宁德干部群众中弥漫着一种急躁情绪。穷则思变,求富心切,再加上习近平同志的背景,大家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发生变化,抱个“金娃娃”。

面对广大群众的“高温”,习近平同志表现得非常沉稳,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及时给大家作了必要的降温。他提出要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倡导“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任接着一任干。当时许多人听了,心里面落差很大,对“滴水穿石”的思路不太理解。有人说:“这个‘滴水穿石’要滴到什么时候呀?一滴一滴,得滴到猴年马月才石穿啊?”面对这种尖锐的质疑,习近平同志没有着急上火发脾气,而是十分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

他对大家讲:“‘三大话题’的设想是好的,只是目前的条件还不具备。我们要积极筹划,条件一旦成熟,就可以大干一场。”宁德是台海前线地带,国防建设需要远大于地方发展,整个“一五”到“六五”期间,国家和省里对宁德的投资极少,当时根本没有工业布局。一眼望去,连根冒烟的工厂烟囱都见不到。那时大家开玩笑说,宁德除了火葬场有根大烟囱在冒烟,其他的地方都不大冒烟。什么基础设施都没有,连电力供应都跟不上,拿什么去发展工业?拿什么搞“三大话题”?因此,习近平同志提出,为宁德百姓谋利益,首先要立足实际,确定阶段目标,先搞以吃饱穿暖为主题的摆脱贫困、脱贫致富。经过反复宣传讨论,他很快就把干部群众的思路引导到这个方向上来,从而为闽东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

4.转变观念:扶贫先扶志

在贫困面前,习近平同志不仅要求立足实际,还强调自力更生,强调“滴水穿石”的关键在于不停地“滴”。他在调研中发现,宁德的贫困意识严重,言必称贫,认识上有问题,自信心不强,内生动力不足。表面上看是老百姓讲实惠,认为讲半天大道理,不如给一点小钱,搞个项目支持一下,帮助解决几个困难,实质上是“等靠要”思想,是一种典型的贫困意识。宁德明明有那么长的海岸线,为什么偏偏喜欢讲自己是山区?因为大家觉得是山区自然穷,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戴着贫困帽子,争取国家更多救济。因此转变观念,“扶志”变得尤为重要。对此,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真正摆脱贫困,还是要自力更生。2017年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与宁德福鼎市赤溪村村民代表视频连线,充分肯定“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鼓励闽东人民继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久久为功,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5.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习近平同志对抓经济非常在行,他提倡“经济大合唱”,强调把党的建设、党委领导当作推动经济发展的总抓手。他说:“每首歌,每支乐曲,都有它的主旋律。主旋律是歌曲的主体和灵魂。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墙上挂多少面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经济工作的主旋律要求每个部门、每个单位自觉配合,主动协调,总指挥就是地方党委、政府。”

在闽东工作期间,他首先提出农业发展要立足宁德实际,大念“山海经”,即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就是如何挖掘好山海资源的问题。宁德海域面积是陆域面积的3倍多。这就决定了宁德的发展必须依赖山海资源的联动,念好“山海经”。他还特别强调两点:第一,单靠传统的农业肯定不行,在山上靠种田效益太低,没有前途。第二,这里的农业不是小农经济,而属于现代化大农业范畴,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工业化,着眼于农业产品再加工。因此他提出要大办工业,工业农业两个轮子并转。

其次,老百姓脱贫致富,要靠项目和产业支撑。他提出山区农业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重点发展林、果、茶和饲养业,项目要分“短中长”期,提倡“种养加”结合。短期养鸡养鸭,还可以养长毛兔、生猪等。中期产业就是发展林、茶、果等,还有比较传统的蘑菇、食用菌等产业。短中期项目投资少、见效快。长期的就是抓特色产业,解决发展后劲问题。闽东的果品很丰富,晚熟龙眼和荔枝都有一定名气。不难看出,这些要求和他现在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以及“扶贫脱贫要下绣花功夫”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为什么说“宁德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和练兵场”?

1.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第一步

1988年6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走遍闽东9县及下属乡镇,进村入户,访贫问苦,一心要让乡亲们彻底摆脱贫困。1988年8月,习近平同志考察福鼎,留下深情嘱托:“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10年、15年、20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现在看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弱鸟先飞”、“扶贫先扶志”、“滴水穿石”、“因地制宜”、“四下基层”以及“久久为功”等重要扶贫理念,不仅完全符合当时宁德的实际情况,还为闽东地区摆脱贫困指明了方向。因此,可以说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扶贫思想的策源地。

宁德还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实践场。基于当时宁德的极端贫困,习近平同志团结带领闽东干部群众,抓住“摆脱贫困”这一根本任务,提出“采用集点式连片开发、梯度推进的策略”。在闽东工作的这两年,他“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脱贫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成功实践,不仅为宁德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新时代全国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经过宁德人民几十年的努力,如今的宁德市在脱贫攻坚方面可谓硕果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德市累计完成贫困群众脱贫18.9万人,完成两轮整村推进,完成造福工程搬迁143074人。其中“十三五”期间,实现了霞浦、古田、屏南、周宁、寿宁、柘荣等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面“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3%降至2020年的0%,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历史性任务。

宁德扶贫工作模式就是在党委政府主导下,秉持“弱鸟先飞”重要理念和“滴水穿石”闽东精神——这是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的,也是宁德脱贫攻坚和未来发展的灵魂核心与精神引领,以大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驱动力,因地制宜,精准发力,通过努力攻坚全面彻底摆脱绝对贫困,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之路。

2.反腐倡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铁腕惩治腐败,“打虎拍蝇”,重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实际上,他在宁德就提出,经济发展需要廉洁政府,廉洁政府具体到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就是党政干部的廉政问题,这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绝不允许有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谋私利。他到宁德后,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一方面明确经济发展的大思路,一方面整顿作风,确定了坚持惩治腐败、促进改革开放的方针,强力反腐。

1989年1月开始,习近平同志重点肃清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以权承包工程和贪污受贿,并把严肃查处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确定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对惩治腐败的斗争作出全面部署。与此同时,狠刹歪风,着力抓好查处吃喝、请客送礼、赌博、拖欠公款等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地委转作风是动真格的。此外,他还强调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赖以生存的温床,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制度来制约和监督权力使用,实行了“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建立廉政责任制。他还破天荒地提出要正确区分违法乱纪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失误,保护改革者的积极性,鼓励干部为人民事业敢为天下先;既要敢于惩治,又要善于激励,自始至终把握好政策,等等。这些提法,又与今天“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举措有异曲同工之妙。

3.“四下基层”: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时期提出了“四下基层”的作法。

第一个方面是信访接待下基层。宁德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即使坐车到最近的一个县城也要两三个小时,老百姓上访很不方便,信件寄来寄去也不现实,贫困老百姓哪懂得寄信,深山老林里面也没法寄信。况且,坐车要花车费,老百姓宁可走路走一天,也要省下5块钱的来回路费。最后,他们来了以后,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谁,两眼一抹黑,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习近平同志推出信访接待下基层,就是要主动贴近百姓,可见他是真正关心百姓疾苦。上级部门在固定时间到各个县里去接访,变老百姓的“上”为干部的“下”,了解情况更加直接。

第二个方面现场办公下基层,以及第三个方面调查研究下基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宁德多年来交通极其不便,要解决基层发展问题,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关键还是要深入基层一线去处理。现场办公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一时拍不了板、定不了案的,就在调研当中解决。调研形成的成果又反过来促进各个部门到基层进行现场办公,无形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果说信访接待下基层还是为百姓方便考虑,那么调查研究和现场办公下基层主要就是破解发展中的问题,帮助百姓找到脱贫致富之路。

第四个方面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政策最能稳人心。如果大家思想不稳定、不统一,就难以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新闻宣传,通过加油鼓劲来推动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能光靠几个干部跑几个村子,那样覆盖面太小,还要依靠宣传工具依靠媒体,当时最主要是依托报纸。所以习近平同志很重视办报办刊办台,不是为了宣传个人,而是为了把它作为一种工具和抓手。在他的推动下,停刊20年的《闽东报》很快复刊,《闽东通讯》随后创刊。他离开宁德之后不久,电视台也建立起来了。这些都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和舆论阵地。

“四下基层”的一条主线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但核心和关键是促发展。从信访接待到现场办公,到调查研究,再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都有内在逻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说,习近平同志主政宁德最大的政治密码就在“四下基层”里:提纲挈领,环环相扣,既谋一时、谋一域,也谋一世、谋全局。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期间很重视挖掘山海资源,始终把发展林业作为振兴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事实上,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时期抓林业建设,不仅是出于绿化荒山的考虑,更将其作为闽东人民摆脱贫困的一个重要出路。可以说,他在宁德提出的“三库”(水库、粮库、钱库)绿色生态理念,是他后来在福建省提出“两生”思路(即划定“生态红线”、建设“生态福建”),乃至后来在浙江省提出的“两山”思想理论的源头。

20世纪80年代,作为全国第一批开展大规模食用菌种植的区域之一,闽东的林业问题比一般地区要严重一些。老百姓除了日常烧火做饭,食用菌栽培也需要使用椴木,这就不得不大量砍伐树木作为栽培食用菌的“土壤”。久而久之,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1989年2月,宁德地区召开规模空前的林业工作会议,习近平同志在会上强调:“林业不但蕴藏着很高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在发展经济和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一文中,他说:“林业是闽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地方农业、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基础。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这样说并不过分。”这些都深刻体现了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更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同志不仅提出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待林业建设的创见,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以稳定的政策体制打消群众的顾虑,从根本上提高大家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他抓住解决林业政策和祖宗山权两大难题,提出坚持“谁造、谁有、谁受益”的原则,做好林权“三定”工作。可以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提出的绿色生态论述,既有总体思路,又有具体抓手,大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造林热情,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统战工作:要建设闽东,发展闽东,必须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1.重视民主党派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民主党派发挥的作用。1988年,我们党对民主党派人士刚刚落实政策不久,哪些人应该团结,怎么团结,工作人员觉得政策上不好把握,有很多顾虑,因此会有畏首畏尾的情况。也有一些来自党内的声音说,共产党为什么要发展民主党派?这也体现出当时宁德内部对统战工作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还有人认为,统战工作是大城市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事情,我们这样一个基层地区,连“市”都不是,经济工作都忙不过来,统战工作未必有那么重要。但习近平同志对统战工作却高度重视,讲了很多有指导性的话。

他说:“虽然宁德是一个贫困地区,但宁德是全国畲族最大的聚集地,在东南亚的华侨也比较多,而且是宗教工作的重点区。所以,闽东的统战工作任务是比较重的,要建设闽东,发展闽东,必须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把方方面面的人士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他的亲切关怀下,宁德1988年12月成立了第一个民主党派组织:民盟的地区委员会。之后,其他民主党派组织也一一建立起来。每次中央有民主党派的领导同志到宁德考察,习近平同志都会亲自部署相关活动,在活动期间亲自陪同,亲自汇报。他还建立地委领导班子与民主党派组织挂钩、对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定期走访制度,每半年或者一个季度就到自己挂钩的民主党派人士那里听取意见,和一些民主党派负责人、知识分子、老同志谈心。

习近平同志对民主党派人士遇到的难题非常关心,对帮助民主党派同志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也很明确。民盟有位老同志,早期革命时参加过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但新中国成立后不知何故,民主党派人士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他提出要求组织“在政治上恢复名誉,生活上给予照顾”。但因依据不足,统战部的同志感到很难办。习近平同志得知后,亲自过问这件事,了解前因后果后,在与统战部同志谈心时说:“虽然这位同志提出要解决国家干部身份的依据不足,但从实际来看,这位老同志参与过宁德解放事业,参加过革命工作,做过一些贡献,我们应该对他的晚年给予关心和支持。首先要在政治上落实他的政策,为他平反。生活上虽然解决不了享受国家干部的待遇,但可以与民盟协商,帮助协调解决他安度晚年的问题。”

这件事不仅当事人非常满意,在整个宁德的民主党派当中也引起强烈反响,对调动他们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在统战工作上站得高,看得远,提出的这些思路和举措,为宁德统战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思路,让大家心里也更有底了。

2.重视关心少数民族福祉

在推动闽东摆脱贫困、发展经济过程中,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畲族群众的福祉。宁德曾经有三种人最贫苦。一种是居住在山上的,又叫“山客”或者“山哈”,以畲族居多。历史上他们是外来人,在平原地带没有生存空间,只好跑到山上去,在山林之中生活。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住着茅草房,冬天冷得要死,夏天热得要死。下起雨来,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条件非常艰苦,人病死率很高。第二种人也是外来人,从海上漂过来的,叫做连家船民,生存保障就是一条船,五六米长,一两米宽。又称“疍民”“海上吉普赛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船上,他们一般个子都很矮,腿长期站不直,形成“内八弯”,腿脚呈曲蹄状。旧社会有句话讲:“曲蹄爬上山,打死不见官”,意思就是这种人如果上了岸,有人把他给打死,官府都不予受理,可见他们社会政治地位之低。第三种人是居住在地质灾害多发、滑坡地带的人。因为灾害多发,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

习近平同志对这些情况非常清楚,他不管是在宁德期间,还是到福州、到省里工作,对这些少数民族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始终非常关心,大力促成了与他们有关的“造福工程”的实施。可以说,各民族群众共同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这始终是习近平同志心中最深的牵挂。

3.重视宗教工作和华侨工作

除了民主党派和少数民族工作外,习近平同志强调宗教方面要引导好,海外华侨要团结好。当时宁德个别地方出现宗教地下势力非法组织活动(主要是天主教地下势力)。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信仰,信仰不同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重要的是加强对宗教活动和信教群众的引导,决不允许搞地下活动。参加地下宗教活动的大多数还是我们的群众,要向他们宣传好党的宗教政策,引导和团结他们形成爱国爱家乡的力量。

华侨工作也是宁德统战工作的重点。当时宁德在海外的华侨有30多万人,东南亚一带有不少华侨都是闽东人去那边谋生,他们经常在所在国组织一些乡亲会,习近平同志说:“宁德的改革开放需要外面的乡亲回到家乡参与建设。”统战部的工作人员就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各种活动,调动侨民的积极性,吸纳他们加入人大政协组织,请他们多关心家乡事业,多回家乡发展经济。

据当时宁德的干部回忆,虽然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只有三十五六岁,但对统战工作很有经验,也很有想法,思路敏捷,敢于创新,开展工作重点突出,考虑问题又非常周到,表现出很强的领导才能。

五、几点思考

学习完《习近平在宁德》,让我深深懂得“所有伟大都源于勇敢的开始”。习近平同志在35岁的时候,就能在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在短短两年内做出这样卓然的成绩,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我们要学习他主政宁德时提出的几点精神,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工作:

首先,滴水穿石,脚踏实地。我们做科学研究就是要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才能走得更远。藏学研究工作需要发扬“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要克服喧嚣浮华的各种诱惑,才能静下心来,真正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习近平同志曾鼓励修志人员“刻苦学习,顽强工作,真正进入角色,钻进故纸堆,从浩瀚的档案资料中挖掘珍宝”,我们做藏学基础研究也是如此。与此同时,作为国家涉藏高端智库,我们还要关注国家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党和国家大局、面向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实际、面向国际藏学研究现状。不仅关注宏观问题,还要关注具体问题,解难题、破瓶颈,让我们的藏学研究成果真正能够发挥推动工作、服务国家和人民的作用,为西藏及四省涉藏州县的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弱鸟先飞,扬长避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学会“弱鸟先飞”。首先要树立信心,不自卑、不气馁,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和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从传统的学术研究向国家涉藏高端智库建设转型之际,我们要把握好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学术兴趣与智库需要之间的关系,增强能力,补齐短板,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思想体系,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有责任心、有担当的社会科学工作者。

第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就一头扎入基层,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一个多月,之后才召集干部开会,大胆提出自己的工作思路。我们做藏学研究更是如此,绝不可闭门造车,而要深入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的最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现实的感知力,才能真正做到“两个服务”。作为国家涉藏高端智库,藏研中心的科研工作者更应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加大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度,形成更多富有专业性、前瞻性、独立性的智库成果,更好地为党和国家涉藏工作大局服务。

第四,重视精神的力量,重视观念的转变。习近平同志说过:“闽东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蕴藏着不屈不挠的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这是最宝贵的精神力量,这种革命传统留下的基因是能造就人间奇迹的。”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忽视精神力量的重要性,以及转变观念的重要性。绝不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而要积极迎接新事物,最重要的就是在科研方面始终保持积极创新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国家的藏学事业、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梁俊艳,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