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洪:现代化进程中的藏语文学习、使用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3-04-01 20:45: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杨明洪 | 责任编辑:

编者按:3月28日,第七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前期分会——西藏教育发展专题国际研讨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功举行。我们将陆续整理刊发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稿,与大家分享交流。

千百年来,藏语文不仅是藏民族对内、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记录、传承着藏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也加入现代化进程。现代化既给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包括藏语文在内的文化带来一些冲击,又给藏语文在现代化背景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带来极大的机会。根据我多年从事社会调查的积累,这里就现代化进程中的藏语文学习、使用和发展做一个简要的阐述。

一、现代化进程中,古老的藏语文仍然充满活力

当今少数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冲击,有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古老的藏语文仍然充满活力。

事实之一: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的农牧民以藏语作为主要语言。我本人从事藏学研究,主要是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我在涉藏州县作田野调查,无论是在西藏自治区,还是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等省的涉藏州县,当地农牧民是以藏语为主,部分群众也可以讲普通话或者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位于成都的四川大学,是我工作30年的地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中国最大的综合医院,归功于成都与涉藏州县的交通改善和藏族居民收入的提高,每天都有好几百藏族群众去这个医院看病,占医院接待就诊人数的10%—15%。医院专门设立一个藏语服务部门,目前已经招募几十个能讲藏语的志愿者,向来自涉藏州县的藏族群众提供就诊服务。

事实之二:行政和司法上藏语文使用普遍。国家颁布的政策特别是惠民政策均有藏文版,通过书面或者口头传达到农牧民。我在涉藏州县作田野调查,乡镇和村级公务栏均使用藏语文。政府发给农牧民的医疗、养老和其他文件均使用藏语文。在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所有法院庭审使用藏语,而在不使用藏语的场合,均有藏语文翻译;法院下达的判决书也同时使用藏文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事实之三:藏语媒体较多。电视台方面,在西藏自治区,有西藏卫视-I、西藏卫视-II;在四川,有康巴卫视;在青海,有安多卫视;在甘肃,有甘南州电视藏语频道;在云南,有迪庆州电视台藏语频道。在广播电台方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 1950年起即办有藏语节目,目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设有藏语部,甘肃有甘南人民广播电台、青海人民广播电台设有藏语编辑室,在所有涉藏州县都有藏语广播站。在图书出版方面,有中国藏学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设有藏文编辑室,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更是如此。在期刊方面,有《中国西藏》《西藏研究》《章恰尔》《达赛尔》等。在报纸方面,西藏有《西藏日报》藏文版,而另外10个藏族自治州(县)均办有藏文版报纸。此外,在电影、戏剧以及其他艺术方面也广泛使用藏语文。

事实之四:藏文文献和藏文古籍整理得到强化。中国政府重视藏传佛教文献的整理与出版。藏文版的《甘珠尔》和《丹珠尔》等古籍得到整理重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专门成立大藏经对勘局,组织上百名专家,历时20多年完成了十多种版本的藏文《中华大藏经》对勘后出版。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是国家资助的专门出版藏文古籍的出版社。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民族院校均建有藏文文献资料中心,仅西南民族大学藏文文献中心就收藏4万余件藏文资料。

事实之五:藏文计算机编码研究与应用,藏语文在电脑和互联网上的交流使用十分普遍。所有的电脑和手机都安装有藏文软件处理系统,方便藏语文的使用和传播。藏文版Wechat软件在手机上应用,方便了农牧民日常的文字和语音交流。

事实之六:灵活处理入学考试科目。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办有藏语言文学博士项目,在招生上做出的规定是以梵语代替英语科目。这是考虑到藏族学生要同时承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英语和梵语学习,也考虑到藏语与梵语的关系,以梵语代替英语,既减轻学生入学压力,提高藏族学生入学比例,又切实考虑到研究藏语文对梵语需求的现实。

二、在现代化推进中,藏语文教育教学正常发展

藏语文教育教学是传承、保护和发展藏语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化推进中,作为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教育教学的工具,藏语文教育教学受到重视。

事实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实行“双语”教育,藏语文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重。目前国家在涉藏州县实行两类教育教学模式。一类模式是以藏语作为教育教学语言,小学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授课以藏语为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单设科目。二类模式是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语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开设国家通用言语文字课程,同时兼开藏语课程。主体采取“双语”授课的原则。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一类模式或者二类模式。同时,国家也大力培养“双语”教师、编写“双语”教材。总体上讲,目前的“双语”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较过去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双语”教材也能基本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家长和学生对国家实行的“双语”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也是满意的。

事实之二:与“双语”教学相衔接的是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现有考试分成“民考民”模式和“民考汉”模式。所谓“民考民”,指的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时使用本民族文字答卷。“民考民”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报考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普通高等学校或专业。而所谓“民考汉”,指的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卷。“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报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普通高等学校或专业。藏族学生完全享受这一政策。

事实之三:从2013年开始,普遍推行学前教育,部分学校开始探索学前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目前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藏语文的能力均有所较大幅度的提高。

事实之四:“民考汉”的大学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就业。“民考民”大学毕业生主要是从事涉及藏语文的单位工作,绝大部分返回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工作,从事相关工作。

三、在现代化进程中,藏语文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

在现代化进程中,藏语文仍然充满活力,是因为藏语文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

事实之一:中国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各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除此之外,还有民族自治地方颁发的有关法规保护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语言政策。

1987年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1988年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细则》。这两个文件都规定“实行以藏文为主、藏汉两种语文并用”。这是西藏自治区实行“双语”政策的第一个文件。2002年,西藏自治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的决定,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以藏语文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开设藏语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适当开设外语课程”。2008年,西藏自治区人大通过的《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以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推广普通话教学”。

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等省涉藏州县,在省级和自治州或者自治县两个层面制定了保护藏语文的类似政策。我在过去五年中,担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曾经参与制定过四川省部分涉藏州县的藏语文学习、使用和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事实之二:保护和传承藏语文,就要创造良好的语言流通环境。国家从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大力加强了藏语文工作力度,充分保障了藏民族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创造物质和技术条件。

事实之三:随着与非涉藏州县甚至世界的交流,现代科技和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传入涉藏州县,同时,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也要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涉藏州县居民。开展藏语文编译是保护和传承、发展藏语文的重要内容。在政府财政的资助下,每年制作、出版藏语文影视和书籍数量不断增加。

事实之四:新词翻译规范统一。传承、保护和发展藏语文需要规范藏语文的表述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藏文社会用语形式和种类逐渐增多。一大批影响大、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在没有统一规范表达方法前被翻译成不同的词汇,给交流和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规范藏语文的表述方法可以降低“一词多译”所造成的误解。政府设有专门机构规范不断出现的新词术语,每年都要公布一批新词翻译规范。

四、中国境内涉藏州县,不存在所谓的“保护藏语运动”

中国境内涉藏州县没有所谓的“保护藏语运动”。所谓“运动”是一种政治行为。目前,藏语文在藏族聚居区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处于正常状态。如前所述,西藏现代化进程中,古老的藏语文仍然充满活力,藏语文教育教学受到重视,藏语文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没有“保护藏语运动”的社会土壤。事实上,也不存在这样那样的运动。

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正在受到严重挑战,这是事实。保护和发展藏语文刻不容缓。我们欣喜地看到,该项工作已被中国政府提上议事日程。事实上,藏语文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的事业,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付出不断努力。

诚然,在藏语文的保护和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藏语文是世界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将包括藏语文在内的藏民族文化视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加以保护和发展。使用好、保护好和发展好藏语文,不仅中国政府的责任,而且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凡是真心诚意地参与保护和发展藏语文的行动都是值得欢迎的。当然,也欢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士参与到这一行动行列。

(作者系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