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饶尼玛:西藏教育发展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3-04-01 20:45: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喜饶尼玛 | 责任编辑:

编者按:3月28日,第七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前期分会——西藏教育发展专题国际研讨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功举行。我们将陆续整理刊发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稿,与大家分享交流。

“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比以往更易上热搜,但麦克风还不够多,音量还不够响。舞台上还有不少‘麦霸’,关于中国的噪音、杂音还不少。”我很认同这句话,很高兴有机会对西藏教育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西藏民众的受教育权得到有效保障

西藏和平解放前,文盲率高达95%以上。旧西藏有一位大贵族就在这识字的5%中,他回忆说当年接受的教育时“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没有听说过,对现代科学知识几乎没有接触。”

今天看,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已经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提高了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各族群众受教育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

中国有句俗话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母亲是翻身农奴,解放前家里没有一个识字的。今天,我兄妹五人都是大学毕业。我现在是大学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所在的中央民族大学和其他学校一道,为西藏培养了大批人才,有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我在大学主要从事西藏历史的教学与研究,我的博士、硕士不少是来自偏远地区的藏族学生。现在,有的在大学讲授西藏历史文化,有的在布达拉宫研究珍贵文物,还有的在西藏电视台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谈教育必须讲公平、讲质量

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要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儿童入学接受教育。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有同样规定。西藏自治区地处世界屋脊,地域广阔,高寒缺氧,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每平方公里3人。特别是从封建农奴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条件差、起点低,发展水平相对有一定差距。加之人口居住分散,牧区人口流动性强,学生上学很不方便。早在1956年,佛学大师喜饶嘉措先生就指出“由政府从财政拨款,建筑固定校舍和供给学生食宿,以解决校舍和学生供给问题,学校自易举办和巩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一切建设事业的基础”。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布吉尼翁认为不平等有很多维度,有些问题如教育更加需要关注,最紧要的就是避免将“不平等”一代一代地沿袭下去。

基于西藏现实发展的需求、顺应各族民众的意愿,西藏农牧区学校多实行寄宿制,农牧民子女住校生从中受益,大大减轻了生活、学习负担,也为乡村学校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平公正至关重要,只要是按照公平公正原则设立的规定,一定是对普通老百姓更加有利的。“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每一位教育人最大的心愿。”

早在1985年,国家就决定在西藏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国家“三包”政策,其成效有目共睹。根据2021年5月21日国新办发表的《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西藏的小学净入学率达99.93%,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1年……这些数字与西藏民主改革前95%的文盲率形成鲜明对比,甚至不逊于沿海省份。

针对不同教育群体分类施策,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功莫大焉。

我因工作关系多次到西藏调研学校教育,自己也上过“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存在有客观必要,也有主观需要。难以想象没有这些学校,多少人会失去发展的机会。在此,仅举两个例子:如英年早逝的尼玛扎西,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业博士、国家青稞专项首席科学家、西藏农牧科学院院长;还有中国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空间信息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张衡一号”电磁卫星计划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泽仁卓玛就是从偏远地区寄宿制学校走出来的学生。

三、谈学校教育要看家长、学生的满意度,不能罔顾事实

真正了解西藏的人都会知道西藏家长和学生是根据家庭情况和教育需求自愿选择就读学校的。学生、学校和家长三方之间的联系沟通完全畅通,更不用说周末和节假日了。特别是互联网让家长更放心了。学生家长央金感激地说:“看着视频里孩子们的笑容、声音,老师奔波在教室、操场、食堂、男女生寝室之间,爬楼梯时发出急促的喘气声,除了感谢还是感谢,老师您辛苦了。”

“这一代孩子真幸福,在学校门口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我的心里也是甜的。”一个“甜”字简单、生动,贴切地道出了家长的获得感、幸福感。

住校好不好?有学生这样说:“住校生活真是太幸福了,食堂的伙食很丰盛。为了更好地管理好宿舍的纪律和环境卫生,我们选出了一个副宿舍长来配合我。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校长晚上到男生楼查寝时,因我们宿舍卫生、纪律良好,还两次对我们进行了表扬和鼓励。”

为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实现梦想,当年,大学毕业的格桑德吉毅然回到家乡,已成为墨脱县小学校长。自身经历让她坚信“要找到出路、改变命运,教育是关键。”格桑德吉认为:“曾经我们教育的目标是来得了、有地住、有学上;现在变成了上好学。”

但是,对于西藏教育的发展,一些人要么看不见,要么视而不见、揣着明白装糊涂,甚至别有用心,刻意抹黑。其实世界不少地方也都有着寄宿制学校,一些国家出现的问题,自身应该彻底检讨,采取实际行动认真解决,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以西方殖民寄宿教育的野蛮来污名化今天中国西藏的教育。最后,我想用一个西藏学生多吉罗布(他已经是西藏某国企董事长)的话作为结尾:“我觉得受教育让我们更加爱国爱家,为咱们的事业和梦想的实现奠定了一个身体、心智、能力和意志的基础。”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