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杰:西藏寄宿制学校与教育权利保障

发布时间:2023-03-29 17:10: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肖杰 | 责任编辑:

在一个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教育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这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是不多见的,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对教育发展和对公民受教育权利的重视。在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72年时间里,中国政府立足西藏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更是将教育作为引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予以发展。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文盲率高达95%。目前西藏已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截至2021年底,各级各类学校有3000多所,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以上,实行从学前到高中的15年公费教育,极大保障和实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受教育权利。

西藏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寄宿制学校占据较大比例。这也是近期一些境外组织密集地歪曲炒作、在国际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的议题。一些西方媒体攻击西藏的寄宿制学校是所谓“大规模同化藏族人的计划”。这种言论即使抛开背后明显的政治意图不谈,单从事实本身来说也是站不住脚的。基于不久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调研组在西藏开展的专题调研,我认为西藏的寄宿制学校恰恰是推动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西藏各族人民受教育权利的主要因素。

第一,西藏的寄宿制学校符合西藏自然地理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西藏的教育体系植根于西藏的客观实际情况。一方面,西藏整体地广人稀,县乡之间距离遥远,人口较为分散,在一些偏远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一个乡可能只有几百人。如果分散办学,势必造成学校规模过小,难以确保教师专业化和教育质量。只有通过集中办学,将教育资源和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才能给西藏各族学生提供更有保障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西藏正处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转型程度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大量农牧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些进城务工人员有的平时工作繁忙,缺乏精力关注子女教育,甚至连日常接送都难以做到;有的暂时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只能委托父母在原籍照顾,而家乡的父母因为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原因,同样对教育问题力不从心。因此,让子女住校成为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共同选择。

第二,西藏的寄宿制学校充分尊重家长和学生的意愿和自由。一般而言,西藏绝大多数学校均具备提供住宿的条件,但并不强迫住校,而是给了家长和学生选择住校或不住校的机会。一些家长也提到最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子女住校,如果不习惯就放弃住校,选择走读。住校的学生平时都能选择回家,根据离家远近程度,回家频率也有所不同。多数学生每周或每两周都能回一次家,即使是异地办学的学校,比如拉萨阿里中学这种学生普遍离家较远的学校,学生每年至少有两个月时间在家度过。即使不是学校规定的回家时间,家长也能随时探望住校的子女,或者根据需要随时接子女回家。西藏的学校普遍非常重视学生家庭参与学校教育,通过家委会、开放日等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寄宿生活管理和规划等。换言之,西藏的寄宿制学校不是强制性、封闭式,更不是军事化管理的学校。

第三,西藏的寄宿制学校充分满足了各族人民的教育需求。通过“乡办小学、县办初中、地市办高中”的分级分类集中办学体系,西藏实现教育资源跨越城乡的均衡化供给。根据西藏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果不实行大范围寄宿制,西藏农牧区群众子女将很难获得和城镇同龄人相同的教育资源,城乡教育差距甚至经济社会差距将进一步固化和扩大。今天,边远农牧区群众子女和城镇居民子女共同在中心城市的同一所学校就读,这已经成为西藏教育的一个常态。通过将集中办学和各种倾斜政策,西藏实现教育资源的高质量供给。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西藏教育发展。目前西藏常住人口为360多万人,其中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达到5.8万人,教师在人口中的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今,西藏的学校整体上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课程设置、后勤保障等各方面与内地学校相比都不存在明显劣势。此外,寄宿制学校极大减轻了西藏各族人民教育支出负担,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目前西藏实行15年公费教育,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各个阶段,并且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用品”的政策,政府每年对每名学生投入“三包”经费平均达4000多元,有些地方政府还为学生回家提供额外的交通补贴甚至包车直送。可以说,西藏农牧民在子女教育方面几乎不存在任何支出。

第四,西藏寄宿制学校有助于更好地传承藏语文和民族传统文化。与境外一些媒体的不实攻击不同,西藏学校普遍实行“双语”教育,每周平均安排4—6节藏语课,确保了藏族学生对本民族传统语言的学习使用。而且西藏基础教育阶段各类学校普遍为住校学生安排了大量课余社团活动和课程,其中包括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如藏文书法、传统音乐、绘画课程。将这些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现代教育课堂,不仅有利于丰富传统文化内涵,而且通过集中学习培训,也有助于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更好的传承发扬。

纵观西藏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立足西藏地方实际,二是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受教育权利。由此可见,人权绝非空洞的理论和说教,而是一个政府是否真正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的生动体现。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