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

他殉职后只有两件遗物!药箱里的东西,如今成了国家的一级文物……

发布时间:2023-02-05 13:50:00 | 来源:​共青团中央 | 作者: | 责任编辑:曹川川

他曾两次进藏工作

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

献给了雪域高原

他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

3次以“洛珠”名义献血900毫升

几次爬到海拔5000米的山顶采集水样

解决群众饮水问题

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

他跑遍98个乡

行程8万多公里

他对藏族人民的爱

如同高原上的蓝天

纯洁而广阔

他生前曾说: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他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

他,就是人民至上的

模范共产党员——

孔繁森

孔繁森。资料图,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94年的今天

孔繁森殉职,时年50岁

我们打开了他的日常“装备”

又一次拼凑起

这座丰碑的模样

奔走在路上的自行车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

这是孔繁森第一次入藏之前

送给自己的话

1979年

时任中共聊城地委

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

在国家选派援藏干部时主动请缨

从此,孔繁森与西藏

结下了不解之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腔热血洒高原”

这是孔繁森进藏后

写下的誓言

他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

藏族农民向孔繁森敬献青稞酒。资料图片,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面对高原缺氧的严峻挑战

和艰苦的工作环境

孔繁森总是轻描淡写:

“我年纪轻,没问题

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

孔繁森和藏族儿童在一起。资料图片,来源于中国青年网。

在日夜奔波操劳的途中

孔繁森曾因车祸颅骨骨折

脑震荡并昏迷不醒

也曾不顾高烧未退的病体

眼睛充着血

也要骑着自行车赶到现场

处理解决难题

1992年底

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

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

他为阿里地委书记

年近50的他

再次毫不犹豫地

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留在西藏

孔繁森的名片。图片来源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网站。

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从南方的边境口岸到藏北大草原

从班公湖到喜马拉雅山谷地

全地区106个乡

孔繁森跑了98个

行程8万多公里

从措勤到札达,从普兰到日土

孔繁森带领阿里的干部

实地考察,求计问策

寻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

图为孔繁森到阿里最偏远的地区走访农牧民,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资料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

阿里地区地广人稀

面积30.5万平方公里

有时

开着越野车在空旷的荒野上

奔波一天也看不到

一户人家、一顶帐篷

孔繁森号召全体工作人员到群众中去。资料图,来源于中国青年网。

饿了

他们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

渴了

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

旅途虽然艰苦

但孔繁森却风趣地对随行同志说

“高原上的水绝对没有污染

是世界上最优质的矿泉水”

他那乐观的精神

常常感染着周围的同志

茫茫雪域高原

留下了孔繁森和他的同志们

为阿里人民奔走的脚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

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人民生活一天天兴旺起来

在丰收的日子里,孔繁森与藏族群众庆丰收。资料图,来源于中国青年网。

“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

党的干部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

我要给西藏人民

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

他用遍布雪乡的足迹

印证了他的誓言


“药箱书记”的小药箱

阿里地区气候恶劣、高寒缺氧

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之一

当地卫生条件落后

农牧民生了病

只能咬牙硬撑

有时甚至会因简单的感冒发烧

或腹泻得不到及时治疗失去生命

孔繁森看在眼里

急在心中

一次他向老首长徐诚

说起了这件事

徐诚送给了他一个小药箱

之后孔繁森每次下乡

都要提前买好药

装在小药箱里

随时为群众看病送药

这也成了他随身必备的

“秘密武器”

孔繁森的药箱

孔繁森带着他的小药箱

跑遍了他负责的

每个村、每个牧民的家庭

每个月他都要花两三百元

买各种药品装满小药箱

每次下乡

他都会一路工作

一路给牧民看病

就这样

小药箱满了又空,空了又满

满当当沉甸甸的药箱

承载着孔繁森书记

与牧民们的深厚情谊

因此,当地的老百姓

都亲切称呼他为“药箱书记”

没有人知道孔繁森帮助了多少人

熟悉他的同事记得

对于农牧区老百姓

孔繁森十分慷慨

而在藏工作期间

他几乎没有给家里寄过钱

工资绝大部分都用在了

补贴困难藏族群众身上

“冰山愈冷情愈热

耿耿忠心照雪山”

孔繁森把一颗火热的心

献给了雪域高原

他说

“西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

西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1992年,孔繁森为收养的藏族孤儿购买衣物。资料图,来源于中国青年网。

孔繁森在西藏工作的近10年间

收养了3个藏族地震孤儿

再加上每次下乡

他总要把钱

分给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

所以往往刚过半个月

孔繁森的工资

就花得所剩无几了

1993年春的一天

孔繁森悄悄来到

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

要求献血

护士看着他那已经斑白的鬓角

婉言劝阻

孔繁森连忙恳求道

“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

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

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

只好同意他的请求

为了3个藏族孤儿

先后3次献血

孔繁森向人民奉献的

是比血还浓的炽热情感

是博大、深沉和无私的爱 


听诊器的感人故事

在孔繁森的小药箱中

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

一个听诊器

这个听诊器背后

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一次下乡走访途中

一位藏族老人肺病发作

肺部有大量浓痰

怎么咳都咳不出

生命危在旦夕

但是在这荒山野岭

一无医疗器械

二来离县城太远

送医院已经来不及了

情急之下

孔繁森拔下听诊器的软管

放进老人的嘴里

自己为老人吸痰

就这样

堵塞在老人喉管中的浓痰

被他一口一口地吸了出来

老人也转危为安……

还有一次

孔繁森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看到一位藏族老阿爸的脚

因烫伤溃烂发炎

便打开随身携带的药箱

为老人擦洗涂药

然后用纱布把脚裹好

并把自己穿的灰色风衣

脱下来披在老人身上

临走时

孔繁森掏出身上仅有的30多块钱

塞到老人手里

老人感动得直掉眼泪

口中不住地念叨:

“活菩萨,活菩萨!”


承载军旅记忆的搪瓷缸子

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展柜里

放着一个底部都锈透了的搪瓷缸

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说

这个缸子是孔繁森很喜欢用的

在退伍的时候

他把自己的生活用品

几乎都送给了他的战友

但是这个搪瓷缸子他总带在身边

缸子底部都已经锈透了

也舍不得扔掉

1961年

部队到学校征兵

校领导因孔繁森平日的出色表现

向部队推荐他入伍

“参军”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

使孔繁森既惊喜又激动

董存瑞、黄继光等解放军战士

一直是他心目中最崇敬的英雄人物

换上崭新的绿军装

他被分配到了济南军区总医院的

警通排通讯班

这个缸子也是刚入伍的时候

济南军区政治部发给新战士的

在部队中

孔繁森遇到了对他日后成长

颇为重要的良师益友

其中有一位

是济南军区总医院医务处副主任

曾被称为“军内一把刀”的徐诚

在手术台上

她经常把自己的血输给伤病员

还抚养了家庭困难

无人照顾的孩子

几位军人前辈

对涉世之初的孔繁森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徐诚还教给了他

基本的医学知识

和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为他援藏期间给藏族同胞

送医送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排右一为孔繁森

1964年8月

孔繁森调入济南军区警卫营

担任四连一排五班副班长

作为全班年龄最大的“老大哥”

孔繁森给予了战友们

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

他记得班里每一位战友的生日

每天早晨都会偷偷把战友的

洗脸盆和牙缸打上水

训练劳累的晚上

他会帮战友们打好洗脚水

为了替别人站岗

他还谎称自己没有表

不知道时间到了

孔繁森之所以这么喜欢这个搪瓷缸

是因为这个缸子

承载了他的军旅生涯

记录了他的青葱岁月

退伍回来后

好多人也送给他“高档”的杯子

但是他始终不舍得换

不仅出于他朴素节俭的品行

也反映了部队中所受的精神熏陶

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


案头的《三国志》,自律与家风

孔繁森酷爱读书

在他的案头

常摆着一部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其中有一句话

被他用钢笔深深地画了一道线

那就是著名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句话

既是他的座右铭

也是他给家人留下的好家风

他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

对亲戚和子女也是一样

孔繁森的儿子孔杰回忆

有一年,为了监督他读书

父亲将他从老家聊城接到了莘县

带在自己的身边

有一次

孔繁森准备检查孔杰的作业

当孔杰把作业本递过来的时候

孔繁森发现本子上写

着“工作记录”四个字

他立即严厉地问道:

“这本子你从哪里弄来的?”

“是财务室的会计送给我的。”

听到这里

孔繁森十分严肃地对孔杰说:

“公家的东西我们一分都不能沾

如果从小就占公家的便宜

长大恐怕是要当贪污犯的呀!

你没有笔记本,我给你买

以后不许你再拿单位的笔记本

铅笔什么的!”

孔繁森担任领导干部期间

经手的项目钱款数以百万计

但是他从未私自动过一分钱

也从未利用职权

做过任何一件违规的事

亲戚们曾托他帮忙买卖、安排工作

他一件事都没答应过

直到孔繁森去世

他在印刷厂当工人的妻子

也没有调动工作

孔繁森用他的实际行动

践行了“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座右铭

也为家中带去了

这一值得传承的好家风

在他心目中,作为共产党员

“应该廉洁自律,拒腐蚀

我们应该像冰山雪莲一样

高洁、纯贞、壮美!”


最后的遗物,全部的“家当”

1994年2月

一场特大暴风雪席卷阿里

孔繁森带领机关干部

爬冰卧雪,风餐露宿

行程8000公里

先后发放救灾款300多万元

救灾物资上百吨

也就是在这期间

他预感到了身体的极度不适

他艰难地支撑着身体

给同事小梁

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些交代

孔繁森的笔记本,此页为给“小梁”的留言。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知为什么

我头痛得这样厉害

怎么也睡不着

人有旦夕祸福

万一我发生了不幸

千万不能让我的母亲

家属和孩子们知道

请以我的名义

每月给家里写一封报平安的信

我在哪里发生了不幸

就把我埋在哪里”

这是一封“不是遗书的遗书”

虽然这一次

孔繁森再一次

凭着毅力挺了过来

可就在这一年

令人痛惜的意外

还是发生了

孔繁森的最后一张照片,拍摄于新疆托里县境内。资料图,来自中国青年网。

1994年11月29日

孔繁森带队赶赴新疆塔城

考察边贸工作

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

不幸遭遇车祸

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一年,他只有50岁

孔繁森同志遇难后

阿里地委在清理遗物时

发现了这名地委书记

在藏工作十年的全部“家当”

8块6毛钱

和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网站。

他留下的最后的遗产

充满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依然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心里装的依然是西藏人民

脑子里依然想着

怎么去发展西藏的经济

让阿里人民过上好日子

……

孔繁森用生命践行了

他最喜爱的那句话: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

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孔繁森牺牲之后

西藏人民悲痛不已

用各种方式自发地纪念他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

西藏人民送给他一副挽联: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二离桑梓,独恋雪域

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后来

西藏百姓还创作了

很多歌曲献给他

让他奉献精神的声音

永远回荡在他热爱的雪域高原

和藏族人民的心间

“远征西涯整十年

苦乐桑梓在高原

只为万家能团圆

九天云外有青山”

这是孔繁森写给自己的诗

也是他把深情和热爱

洒向西藏这片热土的生动写照


如今

小药箱、听诊器

和这本写着遗嘱的笔记本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

永远珍藏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成为他为藏区发展生命不息

奉献不止的见证

这些珍贵的遗存

也必将激励着广袤大地上

埋头奋进、无私奉献的人们

续写当代的“孔繁森故事”

(来源:“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