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俗文化】民间竞技活动的种类与特点(上)

发布时间:2023-01-26 15:10: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陈立明 曹晓燕 | 责任编辑:曹川川

藏族的民间竞技活动主要有骑射竞技、角力竞技和田径竞技三大类。活动形式有赛马和马术、赛牦牛、射箭、抱石、摔跤、拔河、赛跑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富民族特色。

游艺习俗

BEGINNING OF SPRING

1.赛马

赛马是藏族民间最古老和最盛行的竞技活动和娱乐方式之一。藏族社会赛马活动的兴盛有着深刻的社会与历史文化根源。藏族是一个善骑射的民族,古代以能骑善射、民风强悍著称。

吐蕃时代,藏族铁骑四处征战,曾北进西域,南抵印度,东临唐境,征南昭,占陇右,跃马横刀于青藏高原。骑射之术是藏族古代男子必备的基本技能。

《汉藏史集》一书中记载了藏族男子的9种技艺和9种游艺,包括射箭、抛石、跳跃、掷骰子、下棋、测算、赛跑、抛套索、游泳等技能。

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有一部专门讲述少年格萨尔通过赛马比赛获得王位的史诗《赛马称王》。

赛马活动最初产生于藏族古代部落社会,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发展,至今仍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竞技娱乐活动。

藏族赛马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相马、驯马到赛马都有一系列礼俗活动。

藏族善于相马,有一套从实践中总结出的选择马匹优劣的方法。根据马的口齿、体形、毛质、步态等将马分为其林、甲达、都瓦、母庆、如欧五类。

长相:上等的凤凰脸形、中等的山羊面孔、下等的鹿子脸蛋。

腿形:优等的牛腿、次等的鹿腿、劣等的山羊腿。

蹄形:上部美观像木碗、边沿磨损似铜瓣花、陡直短小如铁猪蹄,以上三种蹄形的马最佳;四边卷缩蹄心无凹陷、蹄面平平无后踵、周围无边又圆滑,此三种蹄形马较差;四弯三直的蹄形,属中流马。

马的口齿:像野骡齿、绵羊齿、驴齿者奉之为上三等;像骆驼齿、犬牙、牛齿者视之为下三等;像虎牙者,列中等。

毛质:毛粗且长似鹿毛或短而壮似虎毛的视为最佳,软且长似狐毛的欠佳,短似熊毛的视为最差,毛似驴毛不软不刚的算为中等。

按用途主要将马匹分为走马和跑马,其选取又有不同。

头长、头顶与鼻子之间窄狭而鼻梁略凸,圆鼻孔,眼睛黑亮略带三角形,头顶凸又高,双耳高耸而又薄,肩胛骨大,外肋及髋部宽又大,四蹄高厚,脖子细长,鬃丰而长,尾稀而长,前腿像箭一般直,而后腿像弓一样弯曲,步伐稳健的白色或红色骏马用为走马。

四肢粗大,胸部宽大,尾骨短小,颈部粗,骨节圆,四蹄大的骏马则为跑马之材。

各地驯赛马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独特调教方法。

藏北草原的牧民们把参加赛马看得非常重要,早早就着手准备。参赛的马不再用于生产劳动,以使其养精蓄锐。

在冬季三九寒天(专指藏历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的二十九日这三天)的上午,要给马洗冷水澡。牧民们认为,这样可使夏季赛马时,马跑得快,奔驰起来呼吸不困难。

为了比赛时不影响呼吸,一般不给赛马喂特别的精饲料,尤其不能喂油腻食品,马的最佳饮料是在山羊奶中放冰糖。

快到夏天的时候开始驯马,训练要循序渐进。起初每隔一周练跑一次,每跑完毕后要给马洗一次冷水澡。

比赛临近的最后一周,练跑频率增加,上、下午各跑一次,完毕淋浴一番,洗完后要用羊牛毡将马身裹好保暖。

赛马在整个比赛期间除了上场比赛,其余时间全部给包在毡子里。当雄地区在参赛前40天到两个月时间内,每天深夜把赛马浸泡在冰冷的河水里,次日凌晨才遛马,给马梳洗。经冰水浸过的骏马,骨骼清奇,跑势凌厉,富有耐力。

赛马的形式主要有速跑和走马两大类,速跑主要看速度,以先到终点为胜。走马既要看速度,又要看马的步态,要求步伐平稳、四蹄不乱。

赛马时,不仅比马的速度和步态,还比人马协同配合的马术。马术比赛的主要形式有马上倒立、马上直立、仰睡、马上跳跃、捡哈达、敬青稞酒和马上射箭射击等。

2.赛牦牛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体形高大的动物,自被藏族先民驯养为家畜后,便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人们耕种离不开牦牛犁地,搬迁离不开牦牛驮运,日常生活离不开牦牛的皮、毛、肉、奶及其制品。可以说,藏族人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物质材料都离不开牦牛。

牦牛不仅给藏族人提供物质产品,还给藏族人带来精神享受和愉悦。在重大节日和大型聚会场合,赛牦牛成为藏族人重要的娱乐方式。

赛牦牛同赛马的竞赛规则大致相同,以比速度先到终点为胜。不同的是,牦牛赛的赛程短,一般为200米左右,且牦牛性野,不易调服,容易在场上“违规”,不是将骑手掀翻在地,就是胡乱冲入人群。

竞赛前,骑手用彩线彩绸将牦牛打扮一新,两只高挑的牛角上还用涂有彩色的牛尾和鹰羽装饰,在牛背上安放骑鞍。

比赛时,发令员一声令下,群牛齐出,在骑手的指挥和催促下争相往前。但是,牦牛一般都无大赛经验,也不像马一样与人配合默契,常常不听骑手的指挥,胡乱冲撞。

在观众震耳欲聋的呼喊声中,在骑手焦急的催促下,牦牛往往得到的不是奋勇争先的鼓励,激起的反而是压抑已久的野性复苏。他们东突西撞,撅屁股、拧脖子、掀尾巴、腾跳起越,大有“舍得一身剐,敢把骑手摔下‘牛’”的气概。

许多骑手经不住牦牛撅、腾、掀、拧的折腾,还未到终点就被摔下牛背,失去夺冠的机会。有的牦牛驮着骑手直接冲入观战的人群,引来观众的惊呼和躲避,更多的是观众的笑声。

赛牛场上,气氛热烈,观众情绪高涨,欢笑声不绝于耳。获胜的骑手和牦牛都会得到奖励。对牦牛的奖励通常是给它披红挂彩,以彰显优胜者的荣誉。

赛牦牛至今仍是人们十分喜爱的趣味性很强的竞技活动。在雪顿节、运动会等大型节庆场合,赛牦牛常作为竞技和娱乐项目之一,为节日增添欢乐与喜庆。

3.射箭

射箭是藏族男子必备的技能之一,射箭比赛过去是藏族男子的“专利”。藏族的射箭比赛以称为“碧秀”(响箭)的形式最为著名。“碧秀”过去主要流行于林芝地区,现在已是西藏颇负盛名的传统竞技项目。

响箭的原理主要在于箭头的构造。一般的箭头为铁质实心,而响箭的箭头为木质圆锥形,箭头上钻有几个小孔(多为4个),箭离弦后因空气振荡而发出尖利的叫声。

当射手张弓举箭劲射时,离弦的箭带着尖利的呼啸声射向目标,顿时赛场上回荡着响箭特有的声响,令人紧张和兴奋。响箭比赛分长距离和短距离赛,短距离比准,长距离比远和准。其他形式的射箭比赛,规则相似,以比远、准决胜负。

选自《西藏民俗文化》

陈立明 曹晓燕 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0年出版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