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23-01-13 20:36:00 |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作者: | 责任编辑:

“天下”内涵及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关系

都永浩

“天下”的“五方之民”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向“天下”四方进行“教化”,最终于清朝实现了从文化、政治、民族、地域等维度的“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五方之民”是共存、共在的关系,即“华夷一体”,身份以文化为标准可以互换(“夷变夏”“夏变夷”),同时“华夷之辨”“攻伐”成为“大一统”实践的辅助手段。西方的现代“nation”是一个建构性浓厚的概念,与公民、国家的现代属性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将“nation”翻译成“人民共同体”,将“中华民族”理解为“中华人民”,可使“中华民族”概念既与历史渊源相联系,又能覆盖近现代国民或公民属性。

关键词

“天下”“华夷”地理空间 中华民族

作者

都永浩,延边大学、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邮编133002。

边疆观的历史书写与建构——以云南为中心的讨论

罗群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历朝对其边疆地位与重要性的历史书写和建构,经历了较漫长的发展过程,不仅形塑了“周缘边陲”与“中央属土”的疆域空间观念,还体现了西南边疆与中原王朝紧密的政治隶属关系,反映了华夏与“蛮夷”的文化和秩序认同。及至近代,主权国家世界体系下边疆认知由“模糊的王朝疆域”到有“清晰的国家边界”,云南在边缘—中心—边缘的转化中呈现从国家到地方边疆观的流变以及边疆民众对边疆、民族、国家的不同认知与国民意识建构,并最终融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国历史多元一体格局,内化为国家稳定、边疆发展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

边疆观 历史书写 历史建构 云南

作者

罗群,历史学博士,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址: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北路2号,邮编650091。

试论考古学与中国边疆历史研究结合的三个重点领域及其原则

范恩实

从中原王朝边疆治理史、边疆族群族系源流史、边疆本土人群社会发展史三个方向,分析当前中国边疆历史研究领域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尝试提出了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希望在推动两个学科有机融合,更好利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实现中国边疆历史研究领域拓展和认识深入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

边疆历史 考古学 文献史学 学科融合

作者

范恩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邮编100101。

通贡和好:明朝重建西域秩序的路径选择

田澍 杨涛维  

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哈密危机”随着土鲁番的迅速崛起和成化以后明朝的应对失措而愈演愈烈。在钦定“大礼议”之后,明世宗起用熟悉西北边疆事务的王琼,令其全权处理“哈密危机”。王琼认为采取“通贡和好”的措施,重建西域秩序,方能解除来自西域的军事威胁,确保西北边疆的安全与稳定。在明世宗的全力支持下,王琼的主张得以实现,“通贡和好”成为明朝中央与西域地方各政治体交往的主旋律,西北边疆治理从此进入新的时代。

关键词

土鲁番 “哈密危机” 闭关绝贡 通贡和好

作者

田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首席专家;

杨涛维,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安宁东路967号,邮编730070。

俺答汗与达隆噶举派贡噶扎西的会晤

哈斯朝鲁 乌日力嘎

达隆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一个分支,是流传至今且影响较大的一个教派。万历六年,即俺答汗与三世达赖喇嘛仰华寺会晤的同一年,俺答汗也邀请并接见了该派第十六任法台贡噶扎西。俺答汗赠贡噶扎西“吉祥如来达隆乾波”称号,授予封册、法衣、法冠、印章。贡噶扎西也与当时在蒙古地区的三世达赖喇嘛会晤,还与其他蒙古部族首领建立了供施关系。贡噶扎西此行影响深远,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交流。

关键词

俺答汗 贡噶扎西 达隆噶举派 蒙藏关系

作者

哈斯朝鲁,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乌日力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编100081。

清朝满蒙联姻之指婚制入关后

发展变化及“备指额驸”问题

杜家骥

皇帝指婚制之满蒙联姻,在入关后出现多方面变化。康熙中期以后,实行将蒙古王公子弟教养内廷以备指为额驸并委以重任的做法,兼随时实行有针对性的指嫁公主、格格等多种指婚形式。由于皇家女不愿远嫁蒙古,乾隆二年后规定在联姻意义较大且距京较近易于指婚的漠南东三盟重点部旗中实行“备指额驸”,并配合以其他措施;在更远的外扎萨克蒙古,则实行与重点部旗中的重点家族联姻。嘉庆以后,由于重点部旗实行“备指额驸”的蒙古方面又出现不配合的现象而增订制度。嘉庆以后至清末,指婚蒙古的人次并不多,90%以上为满蒙王公间的自行结亲。因而,认识与评价满蒙联姻,应从其多地域、阶段性,并结合满蒙男女双方婚姻当事人之不同态度等方面,做全面的审视与分析。其中漠南蒙古在乾隆以后缩小到在部分部旗实行“备指额驸”,也应在这一总体中予以定位与认识。

关键词

指婚制 备指额驸 满蒙联姻

作者

杜家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地址:天津市津南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邮编300350。

从边镇到盛京:明清时期辽东地区的

行政区划与管理策略变迁

李佳

明清两代在辽东地区实行了截然不同的管理策略,从设置功能较为单一的军事防御型边镇推演至兼容军政与民政建制的盛京将军辖区。这种变迁,源于清前期宣扬本朝政权合法性与优越性的政治诉求,即清朝为本朝开国史构建了“天命所归”的理论基础,宣扬了“首崇满洲”与“满汉一体”的政策,实现了从军事征服者到继承者的形象转变。相对明朝而言,清朝重塑了国家管理东北边疆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

辽东 行政区划 盛京 明清

作者

李佳,1982年生,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副教授。地址:长春市朝阳区前进大街2699号,邮编130012。

康熙时期东海呼尔哈部新编

佐领内迁宁古塔初探

孙明

清朝对东海呼尔哈、瓦尔喀等部编旗设佐,将其纳入八旗管理体系。“三藩之乱”的爆发,尤其是王辅臣叛于宁羌,导致大量东北八旗驻防官兵调拨关内。同时,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趁机兴兵叛乱,搅动了东北相对稳定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清朝决定将新编旗的东海呼尔哈部迁至宁古塔,不仅补充了宁古塔驻防兵员,巩固了东北边疆安全,而且还导致东海呼尔哈部社会结构、身份和文化认知的变化,客观上也对东北边疆民族分布格局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

清朝 东海呼尔哈部 新满洲 宁古塔

作者

孙明,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地址: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海丰大街1301号,邮编136000。

卫所变革与边地形塑:

清代岷州的政区演进与社会重构

许若冰 杜常顺

清初,岷州地区卫所军户、州县民户、土司“番户”杂处的局面,引致当地民政治理渐趋紊乱。随着甘青局势趋于缓和,清朝尝试改变当地以岷州抚民同知与岷州卫二元并存的厅卫共治格局,并建立以岷州为核心的州县管理体制。雍正年间,清朝围绕岷州厅与岷州卫持续展开了地丁归并、改土归流、由厅改州、裁卫并州等改革,逐步优化并整合当地军、民、“番”杂糅的乱局,同时消除官府控制薄弱的“隙地”。岷州既向北部州县归并、补充民地民丁,又将南部土司“熟番”“归流输赋”纳入国家编户系统,并接纳“边外生番”,“化生为熟”,王朝边疆借此重构。清代岷州的政区调整与州县化转型是王朝国家与地域社会军民、“番汉”、土司等人群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结果,既反映出岷州社会的族群特质与发展历程,亦体现出明清以来边疆地区行政制度的变迁轨迹与总体趋势。

关键词

清代 岷州 政区 卫所 州县

作者

许若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地址:成都市望江路29号,邮编610064;

杜常顺,青海师范大学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地址:西宁市五四西路38号,邮编810008。

北宋雄州两属地的赋役制度探析

任娟玲 刘金柱

雄州两属地是宋辽边境的共管地。宋辽都想赢得两属地的民众认同,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对边境的统治权威。北宋对两属地实行特殊的赋役蠲免政策,赋税几乎全免,徭役也大幅减免。这一方面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边防安全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宋辽双方的博弈。虽然北宋出于边防安全考虑对两属地的居民在活动范围、任职、婚姻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但是由于在赋役方面的减免,两属户的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

关键词

北宋 辽朝 雄州 两属地 赋税 徭役

作者

任娟玲,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刘金柱,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邮编071002。

华南边疆开关与区域贸易格局变迁

赵海涛

近代以降,华南边疆的北海、龙州、梧州、南宁先后开关。税率改变、交通发展使各口岸对商品流通产生巨大导向作用,进而驱动区域贸易格局不断重构,华南边疆贸易中心出现“梧州—北海—梧州”的位移。贸易中心梧州因战争等因素而衰落,北海得以复兴,而梧州开关后得益于交通优势与税率降低,对内连接起广阔的腹地及层次分明的市场网络,对外与粤港建立了密切经济联系,促进了腹地及口岸的经济发展,在与北海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重新确立贸易中心地位。华南边疆贸易中心的位移不仅是各埠优势的发挥,也是列强竞争与掠夺的反映。

关键词

口岸 贸易中心 腹地 北海 梧州 华南边疆

作者

赵海涛,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邮编430062。

清代新疆铜矿开采研究

刘锦增

清朝统一新疆后开始在新疆各地大规模开采铜矿。乾嘉道年间铜矿开采主要集中在伊犁、乌鲁木齐、阿克苏、乌什、库车等地。咸丰年间,开采区域更广、开采量更大。同治及光绪初年,由于战乱,新疆的铜矿多停止开采。光绪四年以后,特别是新疆建省后,清朝重新调整新疆铜政,但受政治局势、开采技术及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铜矿逐渐衰落。清代新疆铜矿的开采是清朝整体铜政变迁之下的区域性行为,与以滇铜为代表的其他地区铜矿的开采相比,既有关联性,又显现出其差异性。

关键词

清代 新疆 铜矿 开采

作者

刘锦增,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副教授。地址: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030006。

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

节度使相关问题考论

陆离

吐蕃东道节度使由吐蕃宰相担任,总管河陇西域等地军政。吐蕃河西道包括河西走廊及其北部、陇右等地区,为东道节度使辖区。河州节度使就是藏文文书中的雅莫塘节度使(dbyar mo thang khrom),其辖区包括河、渭、岷、成等州。东境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即东鄙五道节度使,为贞元十八年吐蕃临时设置的行军机构,指挥设在唐蕃边境地区的五个吐蕃节度使军队与唐朝作战。吐蕃在武周时期所设五道防务相(so blon sde lnga)是吐蕃当时在与唐朝等政权接境地区设置的职官,负责从河陇到剑南西川及吐蕃南部等边境防务。

关键词

唐朝 吐蕃 东道节度使 河州 东境(鄙) 五道节度使

作者

陆离,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文苑路1号,邮编210097。

唐后期安西陷落考论

——兼论吐蕃进攻安西的路线

徐承炎

受限于文献资料,长期以来,学界对唐后期安西陷落的情况所知甚少。综合分析考古材料和汉、藏文资料的记载,安西陷落或在贞元十七年,吐蕃进攻安西的军队可能来自罗布地区南部的若羌绿洲一带,由此北上,先占焉耆,再西向攻陷安西。

关键词

唐后期 安西 吐蕃 回鹘 罗布地区

作者

徐承炎,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塔里木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副研究员。地址: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二段2号,邮编610207。

喀喇汗王朝对天山北麓

高昌回鹘疆域的攻取

杨富学 葛启航  

10世纪的高昌回鹘是天山东部的强大政权,其疆域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到达乌什,在天山北麓抵达伊塞克湖畔的巴儿思汗。9世纪以后,喀喇汗王朝崛起,于10世纪中叶皈依伊斯兰教,势力大张,并迅速向四周扩张。在天山北麓,喀喇汗王朝已完成对今伊犁河支流喀什河流域的占领,和高昌回鹘在天山北麓的分界线大体在玛纳斯和喀什河之间。

关键词

高昌回鹘 喀喇汗王朝 疆域变迁 天山北麓

作者

杨富学,1965年生,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研究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葛启航,1998年生,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访学人员。地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邮编730030。

明代“长城”与“边墙”称谓考辨

马维仁

中国有近两千年的长城修筑史,“长城”是这一军事工程的通用称谓。明代曾大规模修筑长城,传统观点认为为了避免引起民怨民恨,明人特意将“长城”改为“边墙”。然而考诸史籍,明人不仅不避讳“长城”一词,反而赋予其更加崇高的意蕴。明人之所以将本朝所修长城称为“边墙”,是由于严峻的边防形势,“边”在有明一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深刻影响了明代的政治运行和历史书写。

关键词

长城 边墙 边防危机 政治运行 历史书写

作者

马维仁,历史学博士,宁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新区街道学院路1号,邮编756000。

民国时期知识精英西北边疆

考察实践中的边疆认知

李洁 马文  

近代以来,中国的艰难处境触动了国人对于“边疆”的重新审视与认知,民国时期知识精英掀起边疆考察热潮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在考察实践中对于边疆及其时代特性与经营策略的一系列思考与探讨,既受传统边疆认知的影响,又在反思与批判中实现了边疆认知的更新与转向。知识精英经由边疆考察构筑起近代边疆知识体系,边疆在时代变革中从传统的“内边”走向“外边”,由相对于中心的边缘角色转而成为国家整体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关键词

边疆 边疆认知 知识精英 边疆考察

作者

李洁,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马文,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地址:兰州市嘉峪关西路9号,邮编730020。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