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历史55讲】张云主编 | 第10讲:宋末帝赵㬎萨迦学法

发布时间:2023-01-08 15:06: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曹川川

第1编

从远古到唐宋:西藏历史起源与中华文明一体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的,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在伟大祖国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光荣的责任。西藏地方自古是中国一部分,藏族与世居青藏高原的古今许多民族为开发、建设和守卫祖国的西南边地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灿烂文化的发展谱写了不朽的华章。西藏地方的藏族和祖国内地的汉族及各兄弟民族,也在共创中华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走进那让人心潮起伏的遥远过往。


第10讲 宋末帝赵㬎萨迦学法

一、南宋第七位皇帝与降臣瀛国公

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4岁的赵㬎(1271—1323年)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为宋恭帝。宋恭帝出生在1271年,这一时期正是大宋王朝风雨飘摇、面临灭亡的危急时刻。祖母谢太皇太后(谢道清)、母亲全太后(全玖)垂帘听政。1275年中,元军已经占领了江东(今江苏省)大半的土地。1276年1月,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临安(今浙江杭州)。求和畏战的宋朝大臣纷纷携家眷逃亡,谢太皇太后下诏说:“我大宋朝建国三百余年来,对士大夫从来以礼相待。如今我与继位的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有一人一语号召救国。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内外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却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无奈人心涣散,指责也无济于事。最后谢太皇太后只能抱着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元史》记“赍传国玉玺及降表诣(伯颜)军前”请降。

元世祖忽必烈下达诏书,要伯颜送南宋君臣速往大都朝见,赵㬎与母亲全氏和少数侍从离开临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谢太皇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军的逼迫下启程北上。大宋王朝宣告灭亡。宋室江山是太祖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1276年5月,被俘的谢太皇太后一行经过大都(今北京)赴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丙申,于上都大安殿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元史》记载,“伯颜以宋主㬎至上都,制授㬎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封瀛国公。以平宋,遣官告天地、祖宗于上都之近郊”。忽必烈欲保全亡宋宗室,降封赵㬎为瀛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并且给恭帝许配了个元朝公主,福王赵与芮受封平原郡公,南宋宗室都居住在大都。南宋末诗人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八十一》有云:

僧道恩荣已受封,上庠儒者亦恩隆。

福王又拜平原郡,幼主新封瀛国公。

元朝给归服的宋朝最后一位皇帝的待遇算是比较高的,最主要的目的还在于笼络南宋人心,以舒缓当时南宋地区持续出现的反元活动。在这期间,忽必烈多次派人到南宋招降,特别是招降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抗元将领。他想到了赵㬎,想让赵㬎亲自出马请文天祥投降,赵㬎与文天祥君臣相见,抱头痛哭。但是文天祥毅然决然地回绝了赵㬎的劝说,回答他的只有四个字:“圣驾请回。”赵㬎和他的母亲在上都、大都分别生活了一段时间。他的母亲全太后从南方到了北方,很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和生活环境。她曾经提出希望能回到临安,在南方生活。忽必烈对全太后说道:“尔妇人无远虑者,若使之南还,或浮言一动,即废其家,非所以爱之也。苟能爱之,时加存恤,使之便安可也。”当时南方的反元运动还在持续。至元十九年(1282),福建有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有变乱。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某日火烧蓑城苇,士兵将作乱的传言,左丞相阿合马又遭遇刺杀。在此背景下忽必烈觉得继续让宋恭帝一行在大都生活已经很不合适了,至元十九年(1282),中书省奏请皇帝将瀛国公迁居到上都,忽必烈便恩准他们迁居上都。在上都生活了差不多6年之后,忽必烈觉得这还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法。根据史料记载,这个时候宋恭帝提出希望出家学佛,忽必烈就顺水推舟地成全了他的愿望,包括他的母亲全太后也出家为尼。全太后在大都正智寺出家为尼,度过后半生。汪元量有诗《全太后为尼》写道:

南国旧王母,西方新世尊。

头颅归妙相,富贵悟空门。

传法优婆域,诵经孤独园。

夜阑清磬罢,趺坐雪花繁。

二、奉命萨迦寺出家与翻译经典

元代高僧释念常所著《佛祖通载》记载:“宋主以王位来归,学佛修行。帝大悦,命削发为僧宝焉。”“……帝命往西天,讨究大乘明,即佛理。”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世祖忽必烈赏给19岁的瀛国公赵㬎钞百锭,决定让他赴西藏萨迦寺出家为僧。汉文史料对宋恭帝的记载,特别是开平六年生活之后的记载就到此为止。以后的事迹藏文史料印证并补充了汉文记载的不足。赵㬎所到的萨迦寺正是元朝西藏地方政府所在地,也是当时西藏地方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赵㬎来到这里认真地学习了藏文和萨迦派佛法。在这里一待就是30多年时间,漫长的学习研究经历让他成为一个在佛法上很有造诣的人物,藏文称它为哈尊(lha-btsun),即合尊。他把《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这两部汉传佛教著作翻译为藏文,在纳塘版的扉页上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可见他在萨迦寺30多年默默无闻地求经学法,以及对佛法的钻研是有所成就的,而且他也没有忘记自己过去显赫的身份。

三、河西“赐死”

《佛祖历代通载》记载: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也就是说,赵㬎去世的时间是元英宗至治三年,而去世的地点是在远离西藏萨迦的河西走廊地区,并且是“赐死”而亡,给历史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

宋恭帝不忘自己从前的身份,便作《在燕京作》一诗,写道:“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被元朝皇帝发现后赐死。

明初高僧恕中无愠禅师《山庵杂录》记:“瀛国公为僧后,至英宗朝,适兴吟诗,云‘寄语林和靖,梅开几度花。黄金台上客,无复得还家’。谍者以其意在讽动江南人心,闻之于上,收斩之。既而上悔,出内帑黄金,诏江南善书僧儒,集燕京,书大藏经云。”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里也记载了这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词句略异,注中有:“此宋幼主在京师所作也,始终二十字,含蓄无限凄戚意思,读之而不兴感者几希!”

还有说法称,英宗皇帝听信占卜师的说法,“将有西方僧人反叛,夺取皇位”,急派人巡查,果见很多人簇拥着合尊大师,认定其为罪魁祸首,遂将其斩首,以绝后患。

藏文史料《汉藏史集》中也记载宋恭帝赵㬎被杀的传说。该书称:“羊土猴年(1368)八月二十九日傍晚,皇帝父子被迫从大都宫殿逃往蒙古地方。帝位落入汉人大明皇帝手中。先前,当杭州宫殿被蒙古人火烧之时,蛮子之皇子向蒙古皇帝归顺了,但不得信任,被放逐他乡,到了萨迦地方,修习佛法,人群集聚在他周围。此时,蒙古皇帝的卜算师们说:‘将有西方僧人反叛,夺取皇位。’皇帝派人去查看,见许多随从簇拥此蛮子合尊,将此情向皇帝奏报,皇帝命将其斩首。赴杀场时,他发愿说:‘我并未想反叛,竟然被杀,愿我下一世夺此蒙古皇位!’由此愿力,他转生为汉人大明皇帝,夺取蒙古之皇位。又据说蛮子合尊被杀时,流出的不是血,而是奶汁。”

还有一种说法称,宋恭帝赵㬎当年到了大都,后来忽必烈皇帝把自己的女儿许嫁给了这个年幼的南宋皇帝,而且还生下了孩子。由于他写下了前文提到的暗含恢复宋朝的诗歌,引发皇帝大怒。忽必烈皇帝本来要杀他,因为公主求情,皇帝才放了他一马,让他去西域学经,以至辗转到了萨迦。

四、身后的多种传说

赵㬎有个儿子叫赵完普。该说称,在去萨迦之前,赵㬎曾在甘肃居延住过一段时间。他在这儿娶了一位蒙古公主,留下了一个叫赵完普的儿子。《元史·顺帝本纪》记载:“〔至正十二年(1352)〕五月,监察御史彻彻帖木儿等言:‘河南诸处群盗,辄引亡宋故号以为口实。宜以瀛国公子和尚赵完普及亲属徙沙州安置,禁勿与人交通’”。另有记载:“〔至正十三年(1353)十二月〕癸丑,脱脱请以赵完普家产田地,赐知枢密院事桑哥失里。”

元顺帝是宋恭帝亲子的传说。妥懽帖睦尔延祐七年(1320)生,不久即被收养,元明宗及其府上人得知其亲生父亲是合尊法师、其母亲是元赵王送去的一名“回回女子”。权衡《庚申外史》:“国初,宋江南归附时,瀛国公幼君也,入都,自愿为僧白塔寺中,号合尊大师。已而奉诏居甘州(甘肃张掖)山寺。有赵王者,因嬉游至其寺,怜国公年老且孤,留一回回女子与之。延祐七年(1320),女子有妊,四月十六夜,生一男子。”明宗适自北方来,早行,见其寺上有龙文五采气,即物色得之,乃瀛国公所居室也。因问:‘之子所居,得无有重宝乎?’瀛国公曰:‘无有。’固问之,则曰:‘今早五更后,舍下生一男子耳。’明宗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还有说法直接说是元明宗的亲子。该说称,当年忽必烈偶做一梦,见金龙缠绕殿柱。明日,瀛国公来朝,正好站在那根柱前。皇帝心生怨怒,欲杀赵㬎。赵㬎苦求,以出家得脱。行至甘肃,周王(即元明宗)看上了瀛国公的妃子,“爱而纳之,末几生妥懽帖睦尔,明为遗腹也。”

明成祖永乐皇帝是元顺帝的遗腹子。传说明成祖朱棣在观赏宫中收藏的历代帝王相时,曾惊叹“为何顺帝不从元列帝之貌,而合宋列帝之相?”原来朱棣是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逃出大都(北京)时的遗腹子,生母为元朝黄金家族主妃洪吉喇氏,元顺帝的妃子。于是明成祖实为南宋末代皇帝赵㬎的嫡长孙。

这种说法,被清朝大学者如万斯同、赵翼,以及王国维等所认可,他们通过史料来证明这些说法不虚。但是,也有学者指出并非其实。

这些故事稍微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宋朝最后一位皇帝的儿子是元朝最末一位皇帝,而元朝最末位皇帝又是大明第二位皇帝的父亲。从元朝到明朝,乃至于从宋朝到元朝,原来皇帝之间,皇帝家族之间居然存在着血缘联系,不仅有汉文史料、民间传说故事的证明,还得到了藏文史料的印证。

如果再往后看,在清朝的时候还有类似的传说,那就是乾隆皇帝是陈阁老的孩子。故事非常离奇,讲到了陈阁老和雍正皇帝关系非常密切,他们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了孩子。据说陈阁老本来生的是一个儿子,结果抱回家的时候发现是一个女儿,而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而女儿虽然远嫁给一个贵族,后来也被别人以公主看待。对这些前后关联的故事,不少是学者穿凿附会的结果。但是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即中国历史进入到这个大一统、大融合阶段,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互动已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人们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试图用这种故事的方式打破民族和血缘中的隔阂,将分属于不同民族的皇帝构建成血脉上一脉相承的系统。历史事实的真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映了民族间的融合与相互认同。

五、同命人汇聚萨迦

元英宗送前高丽王到萨迦来“学佛”。父为高丽忠烈王王昛(王谌),母为元世祖之女元成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追赠齐国大长公主)。他自己也娶了元朝宗室女宝塔实怜。大德二年(1298)接受忠烈王禅让而即位,7个月后被废,滞留元朝十年之久并改名为王璋。中间再度返国为王,后让位。延祐七年(1320)元英宗继位后将他监禁起来,后以学佛为名流放吐蕃。至治三年(1323)元英宗死后获赦,泰定二年(1325)薨于元大都,元朝赐谥号忠宣。王璋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元朝。王璋醉心汉学,熟读儒家经典,曾入国学讲六经,他第一次退位入元时,与尚在潜邸的元仁宗过从甚密,元仁宗以右文尊儒著称,忠宣王因而结识了在元仁宗门下的许多文人学士,如姚燧、虞集、阎复、元明善、赵孟頫、朱德润、张养浩、程钜夫等。第二次退位入元后,他以“书史自娱”,在元大都的府邸中建“万卷堂”,招徕中国名士,与之研讨诗文书画。又沉迷于佛教活动,曾赴五台山、江浙等地上香,多次布施经藏。《益斋稿》卷九上《忠宪王世家》:“唯酷嗜浮屠法,舍本国旧宫为旻天寺,极土木之工,范铜作佛三千余躯,泥金银写经二藏,黑本五十余藏。邀蕃僧译经受戒,岁无虚月,人或以为言,好之弥笃。”程文海《雪楼集》卷一八《大庆寿寺大藏经碑》:“今王(王璋)又以聪明忠孝,为皇帝、皇太后所亲幸。大德乙巳(九年),乃施经一藏入大庆寿寺,归美以报于上。寺为裕皇祝厘之所,于京城诸刹为最古。”

延祐七年(1320)正月,元仁宗驾崩,皇太子硕德八剌继位,是为元英宗。同年四月,忠宣王预感时局将有变动,为了避祸,便再次请求南下降香,获得批准。六月,他在镇江金山寺降香时,突然元廷使者闯入,由骑士把他挟持到大都,九月抵达。元英宗本来要把他遣送回国,但忠宣王不愿回去,元廷乃于十月将他下狱刑部,剃发安置石佛寺(位于今北京市辟才胡同,为元朝供奉先帝御容处)。十二月,元英宗下令发配忠宣王到吐蕃撒思吉(今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学习佛经。忠宣王启程去吐蕃时,随从诸臣大多视为畏途,宰相崔诚之等人逃跑,只有宝文阁朴仁干、前大护军张元祉等18人护送忠宣王到雪域高原,一路备尝艰辛。《益斋稿》卷七《崔诚之墓志铭》:“德陵如吐蕃,公(崔诚之)之子文度闻难驰赴,道遇公,与俱追至关西。僧圆明叛,阻兵中南,不得前。事定,踰陇抵洮。鬼域之境,单骑不可行,留洮上半年方还。”甚至还发生了随从人员不堪旅途劳苦、弑杀忠宣王未遂的事件。由于高丽给忠宣王寄送盘缠加之李凌干的帮助,所以忠宣王一行尚能维持生活。至治元年(1321)十月六日,忠宣王抵达撒思吉,并寄书给崔有渰、权溥等高丽大臣,拜托他们向元英宗说好话以便自己能够早点离开吐蕃。《高丽史》卷三五《忠肃王世家》:“至治元年七月,上王至西蕃独知望,寄书崔有渰、权溥、许有全、赵简等云:予以命数之奇,罹兹忧患,孑尔一身,跋涉万五千里,向于吐蕃,辱我社稷多矣。寝不安枕,食不知味,想诸国老,亦劳心焦思,深增惶愧。国王年幼无知,向之惮我群小辈,必幸我如此,肆其奸巧,焉知不间我父子乎?幸诸国老同心协力,敷奏于帝,俾予速还。”十一月,上王寄书崔有渰、权溥、裴挺、李瑱、许有全等说:“予以十月六日到吐蕃撒思结,似闻帝许还国,其言若实,公等无以为念。不然,与柳清臣、吴潜议,以高王之于圣武,元王之于世皇,率先归附,佐运树功,先考忠烈得尚公主,予于帝室亦有微劳之意,表请于帝,奏记丞相,俾予无久于此。”他还给心腹权汉功寄诗表白自己的痛苦:“瘴烟蕃地旧闻名,未识离都几万程。梦里备尝艰险了,思君况乃不胜情。”高丽君臣及元朝丞相拜住不断请求放还忠宣王,至治三年(1323)二月,元英宗下令将忠宣王移配朵思麻(今甘肃临夏)。同年八月发生南坡之变,英宗遇弑,晋王也孙铁木儿(忠宣王的妻舅)继位,是为泰定帝,大赦天下,忠宣王遂获赦,李齐贤等亲赴临洮迎接忠宣王。十一月十日,忠宣王抵达大都,朝见泰定帝。高丽王被送到萨迦学佛的原因说法不尽相同,有可能与他参与宫廷内争有关,也可能与元朝处置高丽事务有关。泰定二年(1325)五月十三日,忠宣王在大都去世。

在他去西藏萨迦这个时间恰恰和宋恭帝赵㬎在萨迦学法有相互重叠的时间。目前没有看到有关两人在萨迦互动的记载,但是不排除藏文资料中保存着有关他们发生联系的一些叙述,值得关注。

还有一个人物也可能跟赵㬎有关系,那就是萨迦昆氏家族的达尼钦波桑波贝(1262—1324),他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他是大元国师八思巴的异母弟意希迥乃的儿子。1280年八思巴圆寂后,他的同母弟白兰王恰那多吉的儿子答耳麻八剌剌吉塔继任萨迦法主。萨迦派内部担心年纪稍长且为意希迥乃侍女所生的达尼钦波桑波贝造成威胁,一些萨迦派人士奏请忽必烈皇帝,将达尼钦波桑波贝流放到苏州、杭州,后来他在舟山群岛普陀山隐居。1287年,答耳麻八剌剌吉塔去世后,昆氏家族无后。帝师乞剌斯八斡节儿(扎巴沃色)上奏元成宗皇帝,请求恢复达尼钦波桑波贝的身份,并让他返回萨迦。除了原来在江南所娶的汉族女子之外,他又遵照皇帝繁衍后裔的旨令,先后娶了6个妻子,生下13子2女。他于1298年返回萨迦并就任萨迦座主,就这样开启了萨迦法主娶妻生子的传统。1324年,达尼钦波桑波贝去世,他的儿子们在萨迦派各个势力的支持下互相争权夺利。他担任帝师的儿子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把兄弟们分为4个拉章:细脱拉章、拉康拉章、仁青岗拉章、都却拉章。普颜笃皇帝(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封他为国师,赐给诏书,并委任他为萨迦细脱拉章座主。他担任萨迦寺法座19年,于公元1324年即藏历第五饶迥木鼠年去世。

同样,虽然尚未发现达尼钦波桑波贝与赵㬎(合尊)互动的事实,不过按照藏文《新红史》的记载,赵㬎曾担任萨迦总持,也算是寺内高阶僧伽,两人在萨迦寺重合时间较久,出现密切互动是情理之中的事,期待史料的新发现和研究的深入。

【选编自张云主编《西藏历史55讲》(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