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历史55讲】张云主编 | 第7讲:茶叶和瓷器传入西藏

发布时间:2022-12-11 13:57: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曹川川

第1编

从远古到唐宋:西藏历史起源与中华文明一体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的,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在伟大祖国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光荣的责任。西藏地方自古是中国一部分,藏族与世居青藏高原的古今许多民族为开发、建设和守卫祖国的西南边地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灿烂文化的发展谱写了不朽的华章。西藏地方的藏族和祖国内地的汉族及各兄弟民族,也在共创中华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走进那让人心潮起伏的遥远过往。


第7讲 茶叶和瓷器传入西藏 

西藏高原地区与祖国内地的物质文化交流在唐朝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旧唐书》记载,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献金银珠宝15种,请置太宗灵座之前。“高宗嘉之,进封为王,赐杂彩三千段。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

唐朝的生产生活工艺技术随之逐渐传入西藏地方,影响到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

一、茶叶传入吐蕃的故事

饮茶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传到高原地区的?史料记载仍然比较零散和相对缺乏。但是近些年来西藏阿里地区的考古资料,给人们一个惊奇的发现:早在1800年以前,茶叶就已经从中原地区传到了青藏高原的西北地区,也就是说今天的西藏阿里地区,这个事实虽然并不意味着饮茶的习俗此时已经进入甚至流行于高原,但是茶叶传入西藏地方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藏文史书《汉藏史集》对茶叶如何传入西藏地方也有记载。研究发现,藏文史书的历史记载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特点,比如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历史,叙述物质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原地区与西藏地区的文化交流,茶叶传入西藏地方的历史,就是用一则故事展现出来的。藏文史书《汉藏史集》就保留下了这一历史故事。

此王(都松莽布支)在位之时,吐蕃出现了以前未曾有过的茶叶和碗,详细情形将在别处介绍,在此仅述其大概。某一个时候,国王都松莽布支得了一场重病,当时吐蕃没有精通医道的医生,国王只能注意饮食行动,加以调理。当国王安心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的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看见了小鸟,开初并没有注意它。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时,小鸟又飞来了,还和前一天一样啼叫。国王对此情景不禁犯疑,派人去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之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于是摘下树叶的尖梢放入口中品尝其味,觉得清香。加水煮沸,成为上好饮料。于是国王召集众大臣及百姓,说:“诸位大臣及平民请听,我在这次病中对其他饮食一概不思,唯独小鸟携来的树叶作为饮料十分奇妙,能养身体,是治病之良药。对我尽忠尽力的大臣们,请你们去寻找这样的树长在何地,对找到的人我一定加以重赏。”吐蕃的臣民们遵命在吐蕃的各个地方寻找,俱未找到。大臣中有一名最为忠心、一切只为国王着想之人,沿着吐蕃边境寻找,看见汉地有一片密林,笼罩紫烟,就前往该处。他心想:“那边的密林之中,必定有这样的树木。”密林的这一边,有一条大河,渡不过去,却隔着河望见那种树就长在对岸林中。大臣想起国王之病,决心冒险过河。此时忽然有一条大鱼在他面前出现,游过河去。大臣看到河面虽然宽阔,但水深并不足以淹没人,心中大喜,就沿着鱼游过的路线涉过大河。大臣到达森林之中,只见大多数都是小鸟带来树枝的那种树,心想:“这必定是鱼王显现,为我引路。”他欢喜不尽,采集此树树枝一捆。又思量道:“此物对我王之病大有效用,中间道路如此遥远,若有人前来帮助背负,或有一头驮畜,岂不更好。”想到此处时,忽然有一白色母鹿,不避生人,跑到身前。大臣想:“此鹿或者可以驮载。”乃试验之,果然如愿,于是将此树枝让母鹿驮上一捆,大臣自己背上一捆,返回国中。路上跋涉,非止一日。一月之间,母鹿驮载,直送大臣到达能望见吐蕃国王宫城之处。吐蕃大臣在此处召集民夫,将树枝运到国王驾前。国王十分欢喜,对此大臣重加赏赐。国王疗养病体,亦大获效益。

此后,国王说:“此种树叶乃上等饮料,饮用它的器具,不能用以前有的玛瑙杯、金银等珍宝制做的瓢勺,需要找一种以前没有的器具。听说汉地的皇帝有一种叫做碗的器具,可派人前去要来。”于是吐蕃派出使臣前往汉地,汉地皇帝说:“我们汉地与吐蕃双方多次交战和会盟,为利益吐蕃,我已历次送去医药历算、各种工匠,各种乐师,吐蕃并不记住我的恩德,因此不能将碗赠给吐蕃。若吐蕃自己有制作的原料,我可派遣一名制造碗的工匠前去。”吐蕃使臣将汉地造碗的工匠领来,在国王驾前将出使经过奏闻。国王说:“如此,我们还是自己制造。只是不知需要些什么原料和工具?”工匠回答说:“原料上等的用宝石,中等的用石疖,次等的用白石头也可以。”国王说:“如此,府库中这三种原料都可供给。”工匠问:“碗的种类很多,不知要造什么样的?”国王说:“我想要造的碗,应是以前汉地也没有兴盛过的。对形状的要求是,碗口宽敞、碗壁很薄、腿短、颜色洁白、具有光泽。这种碗的名字因为是以前吐蕃没有时兴的东西,依靠它又可以长寿富足,所以就叫做兴寿碗,碗上的图案,第一应是鸟类,因为是鸟将茶树枝带来的。上等的碗上应绘鸟类口衔树枝的图案。中等的碗上应绘鱼在湖中游,下等的碗上应绘鹿在草山之上。比这三种再差一些的碗,其图案和形状由工匠自己随意决定。”于是工匠分别原料的好坏、清浊,制成兴寿等六种碗。按照国王的吩咐制成的三种,分别起名为夏布瓷、南瓷、襄瓷。普通的三种,起名为特瓷、额瓷、朵瓷。吐蕃叫做兴寿的这种碗,以前在汉地也曾有过。这即是茶叶和碗最初在吐蕃出现的情形。

按照这一说法,茶叶和碗几乎是同步传入西藏地方的,而且均来自祖国内地。而赞普和王室成员是茶叶的首先接受者,而且还是作为治疗疾病的健康饮料的起始。高原吐蕃人爱上了饮茶,从而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善了身体状况,改变了生活习惯。茶叶能够起到消食降暑、促进消化的作用。在青藏高原早期历史阶段,老百姓包括赞普以及王室成员,基本上都以肉食和奶酪为主,没有吃蔬菜的习惯。文成公主进藏第一次把中原地区种植的蔬菜带到了西藏地方。所以藏文菜的读音“tshal”和汉字是完全相同的。而不吃素菜就意味着维生素的缺乏。肉食和奶酪摄入也面临着一些如何消化的问题。茶叶正好补充了这一功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饮茶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保健养生的一种方法时,西藏地方对茶叶的依赖就产生了。藏文史书记载了赞普对将茶叶传入西藏的人给予重赏,并相应地拿出相当一部分财富或者资产来购买茶叶的资料。于是在中原地区与青藏高原地区之间形成了以茶叶贸易为代表的商贸关系。

关于中亚地区茶叶传播以及饮茶的历史,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认识,唐朝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包括一些经典著作如陆羽(733—804)的《茶经》,以及煮茶的方法,盛茶的工具、熬茶的器皿,甚至茶叶的种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精细化发展时期。赤都松芒布结(都松莽布支)赞普获得茶叶的过程既充满故事性,也不乏曲折,要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说明了茶叶的珍贵和它的来之不易,也体现了它的巨大使用价值。当茶叶贸易形成的时候,实际上也给唐蕃关系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除了丝绸之路贸易之外,现在产生新的贸易方式,即茶马贸易。随着唐朝茶叶种植的扩大,以及源源不断地输入西藏地方,有越来越多的贵族乃至平民接受饮茶方式。从上述资料中,我们知道,唐朝是派遣工匠到吐蕃制作茶碗的,不仅是对中原陶瓷文化的传播,他们还根据赞普需要和西藏地方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发展。值得重视的,唐蕃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僧侣往来也是茶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唐朝僧人饮茶成俗,内地僧人吃素食,讲究清静无为,以饮茶作为保健。汉文史料还记载,从公元781年,唐朝每年派两位高僧到吐蕃传播佛法,一年后再换轮。这些人去西藏的时候,也把自己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饮茶习惯带到了吐蕃。

二、瓷器在吐蕃的发展

随着茶叶一起传入吐蕃的瓷碗制作技术,也获得了相关史料的证明。《汉藏史集》记载了吐蕃辗转克什米尔学者传来的内地有关鉴别碗之好坏的知识。

从碗的造型流派方面来说,可分为六类,即夏布瓷(shab-rtse)、拉布瓷(lab-rtse)、襄瓷(shang-rtse)、特瓷(theg-rtse)、多布瓷(dob-rtse)、冬瓷(dong-rtse)。夏布瓷的碗口宽阔,碗底低,颜色白而发青,碗壁薄,绘有云彩、树木、水纹、虫、龙等图案,因而具有功德。拉布瓷碗下部鼓出,样子不好看,碗壁薄而明亮,碗口宽,与琉璃的颜色相同,绘有飞禽走兽的图案作为装饰。襄瓷碗样子好看,颜色青蓝,具有光泽,碗底高,有斜棂花格和树木等图案作为装饰,使人十分喜爱。特瓷碗颜色青蓝,碗底粗圆,碗大而深,容积大,碗口小,碗肚大显得不大协调,有树木图案装饰,庄重而朴素。多布瓷碗料低劣颜色不好看,各部分大小不协调,图案阴晦,既无功德亦无妨害。另外,还有被称为萨瓷的碗,很有名声。被称为朵瓷的碗样式好看,绘有龙的图案,颜色和形状都为人称道,但是没有水纹及大鹏图案,内壁不光洁,似有狗的脚印,使之大为逊色。

鉴别碗的特征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质料的好坏从碗肚上看,有龙和云彩结合的图案是上等,有茶和树木结合的图案是中等,有鱼和水兽图案的是下等。又有的说,具有龙、大象、狮子、老虎、法轮、净瓶、莲花、树木森林图案的碗是上等。有大鹏、鸭子、野兽、云纹、树纹、水纹、海洋、水兽、花朵等图案的,虽能使人一时快乐,但终究不长久。有鱼类、乌鸦、人尸、执兵器的野兽、惊惶的动物的图案的,谁有这样的碗谁就会受苦。颜色洁白柔和、样式美观、碗壁薄、碗体轻、内外清洁、有光泽、图案好、碗底宽、没有孔洞、没有黑斑,这是懂行的人挑选碗时应注意的十个方面。

以上是出生于克什米尔的贡勤杰布(kun-mkhyen-rgyal-po)所著的鉴别瓷碗的方法,其深意契合于法界之中,愿众生速获知识功德!此鉴别瓷碗的方法的文章篇名为《宝器甘露》,乃克什米尔遍知之大德所著。

内地茶叶传入西藏地方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同时还拓宽了高原人的茶文化和相关知识视野。

三、常鲁公与吐蕃赞普关于茶的对话

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唐德宗建中(780—783)年间,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湖者。”这里的大意是讲,常鲁公出使吐蕃,他住在帐篷里,自己在熬茶,当时的吐蕃赞普赤松德赞(754—797年在位)问他:你在熬什么呢?常鲁公回答说:这是能够祛除烦躁、解除口渴的物品,即人们常说的茶叶。言下之意是赞普不了解茶叶是怎么回事。令他吃惊的是,赤松德赞不仅知道,而且把内地不同产地的茶叶都收藏宫中,并一一列述:有产自寿州的,也就是今天安徽淮南市的茶叶。有舒州的茶叶,即安徽安庆市产的茶叶,还有顾渚的,也就是今浙江湖州市长兴县的茶叶,还有蕲门即蕲春县的茶叶,还有昌明的,即今四川江油的茶叶。此外还有湖的茶叶。这个湖就是今天湖南的岳阳。赞普对茶叶知识的博学,让常鲁公大为吃惊。反映出茶叶在西藏地方迅速受到欢迎的情况,以及对吐蕃饮食文化的影响,也是唐蕃文化交流的一个代表性例证。

四、茶叶知识迅猛提升

随着茶叶的传入和饮茶习惯的形成,内地的茶具生产和工艺,特别是瓷器制作也传入了西藏地方。丝绸、茶叶、瓷器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些标志性物品,它们首先在内地与中国边疆地区,包括西藏地方的物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作用。从史书记载来看,既有丝绸传入西藏的时间,也有茶叶传入西藏的时间,更有瓷器制作技术传入西藏的时间,增进了内地与西藏地方之间的联系,增进了人民之间的友谊。随着丝绸、茶叶和瓷器制作技术的传入,带来的不仅是贵族和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文化观念的变化。

内地有关茶叶的著作也传入到西藏地方,逐渐成为地方社会知识的一部分。《汉藏史集》记载,茶叶可分为16个类别:

生长在山谷深处的茶树,叶小,枝干粗圆,颜色灰白,气味如当归,味涩,烧煮后饮用,能治疗涎分之病,这种茶称为札那普达茶(dznya-nap-u-ta)。

生长在山谷谷口处的茶树,叶片大而柔软,树干粗圆,颜色深黑,汁味大苦,适作饮料,对风病有疗效。被称为乌苏南达茶(au-su-nan-ta)。

树干粗,颜色红褐,气味难闻,汁黑色,味涩,适烧煮,去胆热,若加封藏,其汁红黄。被称为郭乌玛底茶(kovuma-ti)。

生长在水浇地之茶树,被称为阿米巴罗茶(a-mi-bha-ra),叶片厚而光滑,颜色青绿,多次浸泡汁色不变,气味甜,味柔和,适合研细浸泡,平寒热。

生长在农田中的茶树,被称为哈拉札茶(ha-la-dznya),颜色黄,叶片大而枝干粗,汁如血色,味道大苦,气味如甲明树之气味,适合速煎,饮之去痴愚。

生长在熟田中的茶树,被称为阿古达玛茶(a-ghu-ta-ma),颜色灰黑,叶片小而厚,枝干细,其汁如乳浆树之汁,气味芳香,味道清甜,以研为细末者佳,饮之去风病。

生长在施大粪的田地中的茶树,被称为哈鲁巴达茶(ha-lu-pa-ta),颜色黄,叶片小而薄,枝干细,茶汁黄绿色,味香甜,气味如多罗树,适于研为细末,饮之去胆热。

生长于施用小便肥料之田地中的茶树,被称为朱古巴拉茶(gru-gu-pha-la),叶片众多,茶树倾倒,茶叶黄色,味大涩,气味如曼殊夏迦树(mdznyu-sha-ka),以研为细末者为佳,饮之疗血病。

生长于施用肥料的田地中的茶树,被称为萨日巴利茶(sa-ribha-li),颜色黄,叶片大而柔滑,茶汁如胡麻油,其气味香淡,熬煮后饮用,能去各种魔病。

生长于不施肥料的田地中的茶树,被称为阿梨跋孤茶(a-li-bha-gu),颜色红,叶片大而硬,枝干粗,茶汁黑红,味道大苦,气味刺鼻,适烧煮,饮之疗风病与胆病。

被称为穆班底的茶(mu-pan-ti),系采摘茶叶尖制成,颜色黄,其茶树之叶片小而柔软,其茶汁颜色红黄,气味淡,具有八种功效,受众人称赞。

被称为黑底古的茶(has-ti-vgu),颜色黄而柔和,其茶树之叶片柔软光滑,茶汁微绿而有甜味,气味清香,水少为适。对于年老体弱者有益。

被称为居那达鲁(rgyu-na-dha-lu)的烘焙制成的茶,茶树枝叶缠绕一起,虽然没有香味和光华,但一经熬煮即生效力,其茶汁色如红花,又如牦牛奶提取的酥油,饮之能调养身体无病,使人容光焕发。

被称为拔拉米达(bha-la-mi-ta)的冷制茶,冲泡时产生淡绿色的微沫,茶汁中映出彩虹七色,茶树叶片轮廓清晰,茶汁颜色淡黄,味道苦,气味难闻,身体健壮者饮之,能生气力武艺。

被称为呼鲁呼噶的茶(hu-lu-hu-ka),因茶树成熟,枝叶黑色而有油亮,茶树叶片光滑,枝条柔软,茶汁如金色油脂,具有六味,气味清香,适多放水煎煮,能去风病,能解毒味。

被称为札那札都的茶(dznya-na-dznya-tu),于未成熟时采摘,有红色光泽,茶树枝干粗圆,叶片少,菜汁黑绿,味道酸而坚涩,饮之使人得胃病和风病。

茶水刚倒入茶碗中时,若茶汁中出现毛驴、骆驼、猴子的影像,然后出现人尸、骷髅的形象,这些影像在茶碗中明显出现就是凶兆,无论何人遇到都会不吉利。若是茶碗中出现八吉祥物或长寿仙人的影像,或是出现国王七宝的影像,无论何人遇到都会大吉大利。

买茶叶的、卖茶叶的以及喝茶的人数目很多,但是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的和尚。此后,噶米王(gha-mi-rgyal-po)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mi-tra-mgon-po)向噶米王(gha)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

以上为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名称为《甘露之海》,到此结束。

这里清楚说明,这是来自内地的茶经知识,除了养生保健之外,还和审美、观念等内容关联在一起。

五、茶与高原丝绸之路

唐朝茶叶传入吐蕃地方远远不是它的终点,只能是非常重要的一站。唐蕃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是更大的高原丝绸之路或者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或者有学者提到的麝香之路的一个组成部分。传入今天西藏地方的茶叶,又通过吐蕃王朝与周边的交流,传到了南亚地区、中亚地区、西亚地区。克什米尔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通道,是中原文化通过高原地区把包括饮茶习俗在内的中国文化传到周边国家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这种交流是复合式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只是主要载体,伴随这些中国古代的特色物品输出的还有其他的文化内容。茶叶通过内地,从西南地区、中南地区进入西北地区,或者从西南地区直接进入青藏高原地区,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关联几乎全国的网络,然后又通过青藏高原地区继续延伸,沿着高原丝绸之路,高原茶叶贸易之路继续延伸,影响更广阔的地区。

在高原丝绸之路上,茶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推进,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比丝绸,茶叶是一种饮食,既有消暑解渴的功能,也有保健的功能,不仅贵族喜欢,老百姓也非常喜欢。比丝绸有着更广阔的市场和社会需要。所以后来的格萨尔故事里提到内地与西藏茶马贸易,有一句话讲:马儿呀你为什么跑得这么快呢?其实并不是贪恋贸易中获得的巨额财富,而是要把两地人民之间的感情连在一起。在高原丝绸之路上,把内地人民和西藏人民感情连在一起的就包括丝绸、茶叶和瓷器等物质文化。

【选编自张云主编《西藏历史55讲》(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